鬼谷智慧:“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鬼谷智慧:“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鬼谷智慧:“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導讀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這是鬼谷子謀篇中的開頭語。謀是什麼?這不單單是一個名詞解釋,謀是施展謀略計策,教人如何針對不同的人物和事物去設立和使用計謀,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運用謀術的時候需要注意:

1,利用對方的缺點和特點。

2,因勢利導,善於利用別人的行為。

3,善於分析利害。

4,分析形勢,靈活。

原文說到,但凡替人家謀略的事情都要有規律,也就是聯繫。

比如,一個有仁德的君子,自認是輕視金錢和美色,所以就不能用那些來誘惑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捐出自己的財物。

一個有勇氣的壯士,自然會輕視災禍,所以不能用恐嚇的方式來威脅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鎮守危地。

一個有智慧的聰明人,他們通達一切事理,所以就不能用誠實來要挾他們,而是應該用道理和他們和諧相處,同時讓他們建功立業,這就是所謂的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

所以我們就可以反過來思考,一個愚蠢的人容易被矇蔽,一個不肖之徒容易受到恐嚇而擔驚受怕,一個貪婪的人容易受到誘惑,所以這些都要根據事實的巧妙來裁奪。

所以一個強者是由衰弱累積而成,一個直者是由彎曲累積而成,一個富者是由貧窮累積而成。

所以表面親密而實際行動疏遠的人就遊說說實際的乾貨,直接就和利益掛鉤,表面疏遠而實際親密的人就遊說表面。

鬼谷智慧:“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奸臣用此術殘害忠良,忠臣也可利用此術迷惑君主而勉禍。

西漢文帝時,大臣袁盎正直能幹,忠言敢諫,因為招致了掌權者宦官趙談的嫉恨,常常用自己在文帝身邊的侍奉的機會詆譭袁盎。

袁盎十分苦惱,苦思良策,侄子袁種給他出了一個“假象惑亂之計”。

某日,文帝在東宮拜見皇太后,趙談陪坐侍奉,袁盎見狀,馬上跪在車前攔住,說:“臣聞可以與天子同車的,都是天下豪傑之士。如今我大漢朝雖缺人才,陛下也不應和宦官同車啊!”文帝一聽,哈哈大笑,沒有當回事,於是叫趙談下車。趙談因此受到了大辱,哭著下車了。自此,凡是趙談再說袁盎的壞話,文帝都認為是報復,就不再那麼聽信了。

袁盎就用這樣的常人“受人侮辱必定報復”的思維定式去“惑亂”漢文帝,除去了隱患。

晉代,溫嶠任大將軍的左司馬,偵知了王郭在自己的駐地蓄意謀反,便想設計離開,到國都健康嚮明帝奏知,於是請求去京師一趟。

那時王郭的手下有一位謀士叫做錢鳳,足智多謀,為了謀反成功,力主封鎖消息,不讓知情人離開此地,溫嶠請求獲准後,王郭為他設宴。

溫嶠知道錢風會進言阻止自己,讓王郭變卦,便心生一計,在敬酒時,他假裝已醉,走到錢風前用大杯勸酒,錢風不從,溫嶠就耍起了酒瘋,用酒杯擊打錢風。第二天錢風果然勸王郭不要放走溫嶠,以免走漏風聲。

王郭自認為自己是瞭解溫嶠的,又是隨他征戰四方,他自然信任溫嶠,所以王郭一聽就對錢風說:“昨日溫嶠喝醉了才對你失禮,你不要對他心生懷疑。”溫嶠到達了京師,上報朝廷。

溫嶠也是和上一個故事一樣,運用的是相同的原理,再加上很好的利用了王郭對他的信任,所以自認成功。

鬼谷子之術可謂之道,術與道本就是相根而生,術是道的具體運用,道是術的總結昇華。

鬼谷智慧:“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