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投全球王金龍:識人、識勢,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機會

如果要為2018年的資本市場尋找關鍵詞,“不確定性”一定是其中之一。對外,2000億美元關稅之靴落地,加劇了中美貿易摩擦,也抑制了中國產能升級的步伐;對內,P2P爆雷,新經濟股頻頻破發,房產江湖盛傳的口號是“活下去”,“消費升級”漸漸降溫。夏末初秋,私募股權機構即已達成“只看不投”的共識。

舊秩序已失衡,新秩序尚未建立。人們確定長達十年的宏觀經濟牛市結束了,卻無法斷言拐點將在何時到來。

但資本從來不會因為某一國家、某一地區的凜然寒意而停下腳步。金融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當中國市場具有投資價值的資產減少,而全球市場可選擇的優質標的又足夠多時,用低成本資金尋求高收益資產,就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約有41萬億資金有意願嘗試全球化資產配置。

哪裡才是眼下“流淌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海投全球CEO王金龍給出了他的答案:“東南亞、非洲是現在最值得發掘潛在機會的新興市場”。

海投全球王金龍:識人、識勢,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機會

海投全球CEO王金龍

王金龍曾在美國聖母大學基金擔任投資主管,管理超過10億美元的投資組合,囊括紅衫、啟明創投、鼎暉投資、弘毅投資、高瓴資本、KKR等一批頂級私募基金。2014年,他和幾位清華同學一起創立了金融科技與全球資產配置平臺海投全球,用四年時間摸索出一套有效而穩妥的財富管理方法:把技術端放在中國,把資金端放在成熟市場,而資產端則在新興市場尋找。現在,海投全球除了最初在紐約建立的投資中心,還在洛杉磯、波士頓建立了財富中心,在北京建立了技術運營中心。

投資東南亞市場,時機看起來剛剛好。人們見證過中國14億人口的移動互聯網奇蹟,都期待下一個奇蹟在同樣擁有人口大國的東南亞誕生。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資金,無一不想借著“出海”的大勢,到東南亞市場賺錢。互聯網巨頭中,阿里巴巴、小米等先行一步,向其傾注了不少資源。

可在經濟大環境充滿“不確定性”時,投資需要更謹慎。即便機會就在那裡,作為全球資產配置平臺方的掌舵者,王金龍的任務也並不輕鬆:投資者也要有足夠廣闊的視野去識勢、識人,要有足夠的能力去觸及當地市場。

“我們相信,全球資產配置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王金龍說。中國家庭的海外資產配置比例低於5%,而在其他成熟市場,這一比例是20%到40%。從避險的角度來說,中國家庭一定需要考慮全球資產配置。而市場已經培育了中國投資者的理財習慣。無論是P2P還是信託,人們熟悉如何給自己的信用加槓桿。王金龍相信,“只要堅持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嚴格遵守資產配置和風險控制,投資者就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的超額回報”。

識勢:把資產端放到新興市場去

人們常說,問題要“迎刃而解”。其中關鍵,在於找到“刃”。對全球資產配置平臺而言,“刃”是準確把握局勢。

全球範圍的資產配置調整,王金龍在10幾年的投資與財富管理工作中已經歷過兩次: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成為投資焦點;2014年前後,中國互聯網企業結伴出海,拼殺美股市場。對資產流向的變化,私募基金和高淨值個人的需求,他熟悉且敏銳。

海投全球成立初期,王金龍就藉助美國成熟的投資經驗,幫助中國客戶投資境外資產。按理說,當時中美關係尚處蜜月期,海投的生意相對好做。可奈不過中國股市正值牛市,多數客戶的心思都系在漲勢喜人的股票上。甚至,有客戶聽到王金龍說海投全球能夠保證10%的年收益率時,會回答“那和股市配資一天10%的收益沒法比”。王金龍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不斷夯實市場調研上。

然而,正是被人們認為沒有風險、隨時可以清倉的股市,在連續跌停後最終進入了漫長的波谷期。很多非理性投資者,都被套牢了。“我們很早就感覺到苗頭不是特別好”,王金龍回憶說。2016年,隨著外匯政策趨嚴和人民幣的波動,跨境投資受到影響,中國市場的線上獲客成本也逐漸走高,海投全球開始著手調整方向,將重心從中國市場轉移向歐美成熟市場,拓展服務於境外華人的海外業務線。

“一開始,我們以為中國屬於新興市場。但後來我們發現,中國市場已經相對成熟了,成熟的標準就是我們很難再輕鬆找到高回報的投資機會”,王金龍說。一個新興市場成長起來了,艦隊就要儘快繞過好望角,尋找下一塊新大陸。

海投全球王金龍:識人、識勢,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機會

海投全球的資產配置模式:技術端在中國,資金端在成熟市場,資產端在新興市場。

在資產端,海投全球開始發掘潛在機會巨大的新興市場,以金融產品為核心,輸出已經驗證的中國模式。尋找“新興市場”時,王金龍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人口數量在1億以上,人均GDP在2000-3000美元,市場增長空間大、潛在收益高。 “人均GDP太高的國家,人們已經很有錢了,金融服務發達,不需要我們提供的金融產品;而人均GDP太低的國家,人們的經濟能力又還沒到那個程度。”這樣篩選一圈下來,全球範圍內符合標準的市場並不多。

經過在東南亞、非洲、南美洲市場的多輪考察,王金龍最終選定了東南亞。印尼、越南、印度等市場,成為海投全球所攻克的第一批新興市場。2018年3月,印尼因為阿里巴巴把彭蕾派到當地電商平臺Lazada擔任總裁的新聞,而受到全球投資者的關注。此時,海投全球已在印尼市場探索兩年有餘了。

王金龍覺得,印尼就像十五年前的中國一樣,處處充滿機遇。報告顯示,2017年,印尼GDP達到10,109億美元,其中家庭消費佔比在50%以上。中產階級已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與此同時,大量勞工的湧入,也給印尼市場帶來人口紅利。而和中國市場存在的“時間差”,剛好允許中國企業把在中國驗證可行的模式,複製到新興市場去。

這背後的邏輯,一方面是中國的技術、商品、資本,在順著產能轉移的趨勢向東南亞市場輸出——就像中國崛起,得益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產能一樣,如今,“很多在中國稍微落後一點的生產方式,都可以到東南亞市場消化掉”;另一方面則是經濟規律:當人均GDP到達2000-3000美元后,人們的消費水平將很快會被拉昇起來,為零售、特別是電商行業創造爆發式增長的機會。谷歌預測,2025年,東南亞市場的電商交易額將達到880億美元。

而電商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支付方式的升級。東南亞地區缺少合適的本土信貸產品,現金交易仍是最主要的支付方式。格力空調、Oppo手機在印尼很受歡迎,但當地人平均300美元的月收入,讓他們無法使用現今全額支付。緬甸人喜歡的Vivo手機和越南人鍾情的摩托車,都超出了他們的購買力。和當地渠道合作,給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提供消費分期產品,正是海投全球擅長的事情。

“這些市場存在的空間,允許我們把在中國市場驗證可行的技術、模式,比如移動支付、消費金融、智能風控等等,和人才商品一起打包好,輸出到新興市場去。”王金龍說。

時至今日,海投全球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的理財產品及另類資產已超5億美元,管理註冊投資者超5萬人,成為集全球化、資產證券化和智能化為一身的金融科技平臺。這家手握美國SEC發放的註冊投資顧問(RIA)、券商(B/D)和支付(MSB)牌照,在北京、紐約、洛杉磯、波士頓、華盛頓、新加坡、雅加達等設立辦公室的機構,團隊規模也從最初在紐約成立時的4、5人擴展到了百餘人。

接下來,王金龍還準備把消費金融模式複製到非洲去。他注意到,在中國市場被打敗了波導團隊在中國生產的傳音手機,去年在非洲賣出了1億部。“圍繞手機的渠道分銷一定可以找到切入點”,王金龍說。海投全球計劃2019年在非洲市場建一個辦公室。現在看來,落腳點會是尼日利亞和肯尼亞之一。

識人:紮根本地,滲透市場

“流淌著奶與蜜”的地方,千軍萬馬都想前往。但獨木橋很窄,過橋者優劣必有分化。稍有不慎,便會被擠下橋去。

“貿然進入一個市場,一點關係都沒有是不行的”,王金龍說。為了保證資產端的安全,平臺除了要自上而下地建立對局勢的認知,還要自下而上地紮根本地,疏通本地資源脈絡。

海投全球在2018年下半年的一個核心任務是進入印度市場。但就在一年前,王金龍還覺得好時機尚未到來。當時,印度政府加大監管力度,反腐敗、查偷稅,淘汰了大額貨幣,在國際市場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此外,2017年8月,印度向本地創業公司頒發了一批網貸牌照,喜歡合規發展的王金龍起初很興奮,但細看之下,覺得這些公司“吹得天花亂墜的”。

找不到合適的本地合作伙伴,王金龍選擇等待。直到2017年12月,包括原支付寶、華為、小米等團隊成立的一批中國公司在印度當地收購了一批牌照,海投全球才重新審視這個市場。

“單槍匹馬很難滲透當地市場”,王金龍說,對海投全球來說,有兩個原則在公司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和中國團隊‘打包’起來,一起出海;二是本地化。“全球化的另一面,一定是本地化。中國企業把產能輸出到底特律,底特律政府願意用優惠的價格給中國企業廠房和地皮,目的就是換企業在當地拉動就業的能力。這就是本地化。”而中國企業在當地,最終規模能做到多大,拼得就是本地化程度。

在東南亞市場,海投全球的通行方式是和當地企業註冊合資公司,用當地的團隊打理業務。在印尼,海投全球投資了當地的一家券商,高管都是印尼本地人。通過它發公募產品,資金成本只有9.5%。在印度,中國公司的運營、市場、催收團隊基本都是印度人,中國團隊則負責核心的風控和開發。

金融是個與監管相依相生的行業。特別是做消費金融,監管更是逃不開的話題。做好本地化,為海投全球拿下當地牌照、接受正規監管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現金貸業務在2017年11、12月才落地印尼。2018年3月,印尼就開始頒發牌照了。”王金龍回憶,當地監管層在6個月內看到問題,馬上責令沒有牌照公司的業務下線,等拿到註冊再重新上線。

“新興市場沒有那麼多的既得利益者,監管的態度比較明確”,而另一方面,市場規模也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在王金龍看來,中國消費金融雖然技術非常有優勢,團隊的執行力也很高,但發展的“路子比較野,大家都是野蠻生長過來的”。而像印度、印尼這樣的強監管國家,消費金融的發展速度可能稍慢,但紅利期會更長,至少會有10-15年。

透明、安全,是金融產品最好的壁壘

回到資金端,海投全球會在美國發行成熟的金融產品,再將所得資金投入到新的市場。這些金融產品包括資產證券化,把資產打包拿到美國SEC註冊,發行私募債,提供短期流動性管理業務。其中包括車貸,一邊以車為抵押,把錢借給二手車商,另一邊則是和當地經銷商合作,把車賣給尚未在美國建立信用體系的赴美留學生、新移民等客戶。

在王金龍看來,美國市場的投資者這幾年心態成熟了很多。很多中國投資者初出國門時,認為一些理財產品在中國有15%的收益率,在其他國家一定會更高。但現在,“大家的心態相對比較端正,知道在什麼市場就應該承擔什麼樣的風險,獲得什麼樣的收益”。

美國的信用體系完善,互聯網金融產品都要有嚴格的信用風險控制。在美國做互聯網金融公司,需要申請各種牌照、披露產品交易信息,使用第三方託管和審計等獨立的資產管理服務。雖然成本有些高,但也讓海投全球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投資者的資金安全。發展四年,海投全球已積累了一手牌照,包括資管牌照、券商牌照、支付牌照、私募基金等等。

“我們的優勢是規範透明,產品都在SEC報備過。”王金龍對海投全球產品的安全性很有自信。此外,海投全球在美國市場也已具備了一定的人才先發優勢,從紐約、洛杉磯、波士頓舊金山的金融碩士中招聘科班出身的投資顧問,以做投資理財產品的標準方式服務於客戶。在資金端,王金龍的打算是,先把所有合規資本運作都在美國市場做紮實後,再把標準化的產品複製到其他成熟市場,比如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澳洲和歐洲。

從業務上看,在財富科技思維的帶動下,海投全球已經是一個集全球化、移動化、資產證券化和智能化於一身的金融科技平臺,涵蓋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和金融科技三大板塊,擁有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和金融科技產品。2018年,海投全球還成立了兩個新品牌——海投學院和海投會,一方面提供海外市場的培育,一方面和移民、留學、保險等中介機構一起,為海外華人客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

王金龍相信,眼下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恰好給海投全球留下了充裕的窗口期。“我們會把各地新興市場的團隊和品牌都做起來,把市場圈住。”目前,海投全球資產規模為5億美元,而在王金龍的預期中,到2020年年底,這個數字將擴大到3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