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冤枉了于禁

于禁、字文则,在被关羽水淹七军之前其实他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首。于禁早年跟随鲍信镇压黄巾之乱,然鲍信在与黄巾余党交战中不幸阵亡,最终跟随曹操。于禁在后来的镇压黄巾余党和袁术僭越的战斗中表现活跃,被曹操任命为陷阵都尉。

也许我们冤枉了于禁

三国志3于禁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在贾诩的支持下降而复叛。曹操手下典韦因掩护曹操撤退战死,长子曹昂因曹操坐骑被射死将自己的马匹让与曹操而惨死于乱军之中。曹操手下其他军队乱成一团,尤其是原来属于黄巾降军的青州兵趁乱骚扰百姓抢劫财物。此时只有于禁所在的军队被于禁严格约束,并且率领本部兵马收拾了趁机作乱的青州兵。青州兵不是于禁的对手便逃到曹操处诬告于禁谋反。部下劝说于禁应当向曹操说明情况,于禁却说,谣言止于智者有什么好担心的,我们现在应当做好防守防止张绣军的进攻。事后于禁派人向曹操说明了情况,曹操认为于禁做得对,应当作为全军楷模。于禁因为这次事件处置得当被封为益寿亭侯。当有人向曹操报告的时候曹操选择了相信于禁,事实证明于禁是个值得托付的人。甚至可以说曹操是于禁的知己。

此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昌豨(此人反叛曹操多次)再次反叛曹操。曹操派于禁伐之,因昌豨准备充分于禁未能破之。曹操又令夏侯渊领兵与于禁汇合,因为于禁的牵扯,夏侯渊大破昌豨。昌豨与于禁乃故交,故不愿投降夏侯渊而选择投降了于禁,造化弄人,于禁将他宰了,如果再给昌豨选择一万次的话我估计他一次都不会选择向于禁投降吧。于禁认为遵守和执行上峰的法令乃侍奉君主的气节,昌豨虽然与我是好朋友,我不能因此而失节遂与昌豨诀别嚎啕大哭而斩杀之(这个挥泪斩杀比诸葛亮早)。后来曹操听说此事而感叹:"昌豨不向我投降那是他的命啊!"(其实曹操压根就没想杀昌豨)东海平定后曹操更加信任于禁,表奏汉献帝拜于禁为虎威将军。

于禁与张辽、徐晃、张郃、乐进俱为五子良将,然于禁为人御下过于严厉每有缴获均不私藏,虽得曹操敬重却难以得到将士拥戴。所以曹操尤其看重对于禁的赏赐。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被封为魏王的曹操迁于禁为左将军、。

也许我们冤枉了于禁

襄樊大战前期各方势力图

汉中之战曹操被刘备打败,还折了夏侯渊,整个魏军士气低落死气沉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镇守荆州西部的关羽觉得此时正是讨伐曹魏的好时机,悍然发动了举世闻名襄樊大战。曹魏宗亲曹仁死守襄阳、樊城,襄樊形势岌岌可危。当此危难之际曹操想到了治军威严的五子良将之首(若无水淹七军和张八百孙十万的故事至少当时于禁是排第一的)益寿亭侯左将军于禁于文则。于禁、庞德奉命督领七军(大约三万人)前往樊城救曹仁,当时正是秋天雨水过多汉水暴涨导致自然水灾而被水淹七军。于禁登高望水无可回避之处,关羽乘船击于禁,庞德被杀于禁投降,重创魏军,威震华夏,许昌、邺周围均出现了叛乱,一时间曹魏乱成了一锅粥,曹操甚至考虑过迁都。曹操收到于禁兵败的消息后说:"于禁跟了我三十年,为何面临险境,还不如庞德!"此时曹操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他不仅是于禁的知己,于禁更是他最倚重的外族将领。后关羽被吕蒙击败,东吴将于禁送还曹魏。最终被曹丕羞辱致死。

也许我们冤枉了于禁

三国志3三足鼎立剧本初期势力图

水淹七军前后于禁为何判若两人?这已经是近两千年的事情了具体原因已很难查询,笔者也只能从一些零星的史料加以分析。我们常说的投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被俘虏了另一种是变节。笔者个人认为于禁有可能是被俘虏了但是并未投降。原因有多个,第一、曹操是法家寒族的代表人物,虽然曹操是宦官之后,但是曹操一直主张用人以贤,治军以法,对士家大族的一些沽名钓誉的人嗤之以鼻。按照曹操制定的军法凡是阵前逃亡的士兵是要被连坐的(连坐是要杀全家的),更不要说阵前"投降"的七军了。所以笔者猜测七军大概三万人是被关羽所统领的荆州三郡的兵马缴械了。第二、连刚投降的降将庞德都慷慨赴死,常年跟随曹操的七军会有脸投降吗?第三、七军三万人如果真投降不是应该跟随关羽接着围攻襄樊吗?事实上关羽分出了自己的军粮把三万人送回江陵养起来了。第四、于禁返回曹魏后并未被定罪还被封了个将军,七军三万人也都平安回到魏国并为被处罚。

第五、于禁之子于圭承袭了于禁的益寿亭侯爵位,曹魏并未认为于禁投降,于禁谥厉侯。子袭爵位说明朝廷认可了于禁的功劳,谥厉侯可能跟他杀昌豨有关,因为厉是不近人情的意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能真的冤枉了于禁。

分享最特别的历史请关注晓梦迷蝶天苍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