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士族坑了的张郃

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张郃张隽乂,早年跟随韩馥镇压黄巾起义。韩馥被袁绍顶替冀州牧后,张郃跟随了袁绍。袁绍公孙瓒大战之后因功升为宁国中郎将。官渡大战时袁绍因听信郭图谗言派张郃攻打曹军主营,结果不敌曹洪、荀攸,因害怕郭图陷害,不得已投降了曹操。曹操听说张郃投降高兴的对部下们说这是韩信归汉啊!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被士族坑了的张郃

三国杀中的张郃

郭嘉遗计平辽东的时候张郃与张辽作为曹军先锋进攻柳城,在随后的白狼山之战中受张辽节制,结果大败乌桓蹋顿单于及其名王之下多人皆被斩首,二十余万人被俘虏。于是乌桓被荡平,袁氏余孽被铲除。随后张郃升任平狄将军。

215年,曹操抵达陈仓欲伐张鲁,张郃领兵五千人从散关攻到阳平,张鲁因惧怕曹操军势投降。由于孙十万张八百的缘故曹操不得不回军,留下夏侯渊、张郃、徐晃等镇守汉中抵御刘备。也是在这一年,张郃与蜀汉四将军之一张飞在宕渠抗衡五十多日,最终因为张飞巧用地形打败了张郃,张郃仅以身免。由于荡寇将军张辽张八百威震逍遥津升为征东将军张郃得以补位成为荡寇将军。

被士族坑了的张郃

张郃

218年,刘备发动汉中战役,张郃奉夏侯渊令驻守广石。次年刘备亲自领兵进攻张郃,张郃挡住了刘备数次猛攻,刘备急忙写信要求诸葛亮发兵救援。诸葛亮坐镇成都有如汉初萧何,蜀军的兵力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张郃终究受困于刘备、夏侯渊不得不分兵去救,刘备军发动奇袭夏侯渊被黄忠阵斩。刘备得知杀了夏侯渊说道:"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由于夏侯渊是汉中方面军总指挥,现在阵亡,曹操汉中方面军群龙无首,郭淮表示张郃将军是国家的名将刘备也怕他现在情况特殊只有张将军才能稳定军心。于是众人推举张郃出任汉中方面军零时主帅,张郃指挥得当等来了曹操大军。曹操终究无法在汉中打败刘备,张郃只能跟随曹操撤出汉中。

下面我们来着重的讲一下街亭之战、这是张郃被士家大族们坑的几件事情中的一件。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安定、南安、天水三郡叛,响应诸葛亮。魏国上下一时朝野震动,然此时曹魏皇帝乃是魏明帝曹睿,根据后代史家描述不失为一代雄主,他仔细的分析了魏蜀两国的局势认为蜀国只宜固守,要攻击出来是很难的。现在诸葛亮违背了蜀国的基本国情攻了出来,打败他是肯定的了。此时留给曹睿的曹操时期的名将已经所剩无几,张郃便是这曹魏所能倚重的为数不多的曹操时期的将领(这批将领对曹操及其子孙是忠贞不二的、张郃惨死于木门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是这批人的代表)。曹睿立刻任命张郃为都督总督各路兵马抵挡诸葛亮。张郃根据曹睿的指示在街亭干净利落的打败了诸葛亮的部下马谡,安定、南安、天水三郡的反叛也被张郃迅速带兵平定。由于这次军功,张郃的食邑被增加到四千三百户。重点来了,看过三国演义小说原著或者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打败马谡,迫使孔明挥泪斩马谡的不是司马懿吗?可是事实上在街亭将诸葛亮打败并平定三郡叛乱的人确实是张郃,跟司马懿没有半毛钱关系。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一是要给诸葛亮找一个对手,既然是诸葛亮的对手怎么着也得照着周瑜的模板做一个人吧,这人张郃肯定不行,大老粗一个。其二司马懿及其子孙之后反了曹魏,小说为了其中心思想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必然要有个人出来统一天下,如果司马懿挡不住诸葛亮,他凭什么得天下呢?其三也许是文人士族思想作祟,罗贯中本人也是参加过明末农民起义的,张士诚却对其礼遇有加,他本人对朱元璋那帮大老粗有辱斯文看不惯,历史上黑朱元璋朱棣的文人比比皆是这里暂且不表。所以街亭之战打败诸葛亮的人被老罗改成了司马懿。这是张郃被后世文人坑的一件事,这事情倒也无关紧要毕竟史书都有记载是自己的也跑不掉。下面一件被坑连自己老命都丢了。

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四伐中原,张郃奉命迎击,诸葛亮遁走祁山,张郃奉命追至木门谷,中了埋伏膝盖中了一箭,好尴尬,阵亡了。根据《魏略》的记载,张郃本人通晓兵法,知道诸葛亮用兵诡诈,每次遁走必有埋伏,王双就是这么死的。但是司马懿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以大都督的身份强迫张郃追击诸葛亮不去就要把张郃军法从事。张郃无奈只有硬着头皮追击诸葛亮,到了木门谷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最终膝盖中箭马革裹尸。司马懿为何要坑张郃?笔者个人分析,私以为原因有二。其一、张郃虽然是兵家豪族而且本人也儒雅喜欢与士家大族交往并融入这个圈子,但无奈历史上的士家大族都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才形成的,突然崛起的豪族或者优秀的寒门子弟是很难融入其中的,张郃被司马懿坑杀,极有可能是士家大族的排他性在作祟。其二、众所周知几十年后高贵乡公曹髦曾喊出了那句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细思极恐,司马懿可能在公元231年就准备反魏了。如果张郃不除掉到时候发动高平陵事件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张郃用他的事例告诉我们古时候文人集团(比如明末东林党)以及士家大族等各种利益集团是很恐怖的,能杀人于无形,张郃更是遭到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打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