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鄂西天亮的时间比东北至少要晚1小时,5点半了,天才开始放亮。早上的大山里,鸟鸣声声,虫吟阵阵,花香袅袅,水流潺潺。漫步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呼吸着洁净无尘的空气,确实令人陶醉。

在恩施最后一天的行程是云龙地缝和土司城。云龙地缝景区距离我们入住的酒店非常近,也就20多分钟的车程。

地缝在形态上与峡谷非常相似,但两者的成因有所不同;前者由水流切割而成,后者因地质变动而得。云龙地缝的形成则比较特殊,兼具了峡谷和地缝的一些特征。从地质考古信息中得之,云龙地缝至少形成于五千万年前,但当时地上是无缝的,也就是说是一条暗缝。这条暗缝作为云龙河的一段河道一直在地下悄悄地流淌了两、三千万年。后来,因水流在地下的强烈掏蚀和地表被不断剥蚀,暗河的顶部逐渐坍塌,暗缝也就变成了明缝,呈现出今天的状态。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云龙地缝长约3.6公里,均深75米,均宽15米,内中有7条全季节瀑布和1条季节间歇瀑布,被誉为“地球最美丽的一道伤疤”。我国地缝、天坑资源丰富,在重庆、贵州、湖北、云南等省、市均有典型分布。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当天很闷热,从景区检票口到地缝入口处只走了很短的距离,大家已经是汗流浃背了。但随着走下石阶慢慢接近地缝的底部,阵阵寒气袭来,温度迅速下降,那些刚才还抱怨穿多了衣服的游客纷纷自赞自己的“先见之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地缝里不仅温度低,而且还有几近饱和的湿度,岩壁和空气都是湿乎乎的。导游介绍说,云龙地缝是世界上唯一两岸属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缝,其右岸为1.8亿至2.3亿年前形成的三叠纪岩层,左岸则是2.5亿至2.8亿年前形成的二叠纪岩层。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两岸石壁竟然有上亿年的年代差!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与人类只有几十万年的历史相比,这些动辄亿年的岩石所经历的历史该是多么的漫长!地缝里除了岩石,飞瀑是最大的风景。特殊的地质环境决定了这里飞瀑的形态大多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个性,汹涌有余,妩媚不足。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3.6公里的云龙地缝目前开发完成的只有1.6公里,余下的2公里作为二期工程正在开发中。导游在来景区的路上就反复提醒大家,游览完前1.6公里后游览即告结束,大家自行返回停车场。我们走完1.6公里的时候,发现导游已经等候在前面,一再提示陆续到来的团友们可以折返了。我是最守规矩的人,尽管也看到前面好像还有些景致,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叫上妻女返回了停车场。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已经过了集合时间十几分钟,团内还有七八个人没有回来,导游不断地给他们打电话,但电话那头反馈回来的信息似乎说,他们还在景区里。只有两公里多一点的游路怎么会走这么长时间?况且是在云龙地缝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可看景致的景区。一个半小时后,等待还在继续,一些下午要赶火车的游客开始表现出了愤怒的情绪,纷纷指责这几个只顾自己玩得高兴,对别人的等待不管不顾的人。导游最终也愤怒了,他告诉那几个游客,大巴不再等他们了,他们自己找车回恩施吧。

中午吃饭的时候,女儿发现那几个掉队的团友也悄悄凑过来吃饭了。后来知道,这几个人属于一个大家庭,他们是故意掉队去看云龙地缝的后2公里去了。此类无视团队游基本规则,喜欢我行我素的人,建议他们最好不要参加团队游,还是自己组织自由行比较好。

被这几个人耽误的一个半小时,直接导致了下午游览土司城的匆匆忙忙。

恩施土司城位于恩施城内,占地约300亩,主要包括门楼、月亮湖、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景观。该土司城为新建仿古,并非古迹,由恩施州民委于1998年开始策划筹建,2002年建成接待游人。

土司城正门门楼高达25米,面阔七间,四层,四重飞檐,顶层为十字脊。全楼为木质结构,底层明间辟石质梁门,两次间开石质月亮门。明间门楣上的“恩施土司城”匾额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门枋上有联:天下无双景;华中第一城;两扇朱漆大门上嵌有深浮雕彩绘门神。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门神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雀替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入得门来,左侧墙壁上是一幅浅浮雕的“施州土司春秋图”,描绘了施州土司历史上的明皇赐字,唐崖土司建王城;土兵抗倭,世爵父子建奇功;顾彩进山,古桃园名扬中华;汇诗成册,田氏诗人留瑰宝;田氏出山,千里西进拜峨眉;五旗神判,土司理政律令严;舜年入京,容美土司拜康熙等重大事件。其中,被誉为“东南第一功”的抗倭史实,是土家人历史上的光辉一页。容美土司为田氏世袭,历史上在恩施雄踞一方,让朝廷不敢小觑。即使到了土司制度逐渐衰落的末期,雍正皇帝仍然认为:“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为富强”。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门楼背面明间门楣上悬“墨冲楼”匾额。在土家语中,“墨”指“天”,“冲”为“连接”,因此“墨冲”有接天之意。在许多记述游历恩施土司城的文章中,把繁体的“冲”字认成了繁体的“卫”字。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继续前行,可见“虎钮錞于”雕塑。“虎钮錞于”为土家族先民巴人使用的一种军用乐器。巴人尚虎,故以虎钮饰其乐。

过“虎钮錞于”雕塑,即是曲尺形的“月亮湖”。月亮湖上横跨着一座双亭廊桥,名“风雨桥”。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出现侗族风格的廊桥,源自当时土家人对周边湘、黔地区侗族人口的掠夺;侗族人的被迫迁入,将包括廊桥在内的侗族风格建筑也带进了土家人的生活。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过“虎钮錞于”雕塑,即是曲尺形的“月亮湖”。月亮湖上横跨着一座双亭廊桥,名“风雨桥”。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出现侗族风格的廊桥,源自当时土家人对周边湘、黔地区侗族人口的掠夺;侗族人的被迫迁入,将包括廊桥在内的侗族风格建筑也带进了土家人的生活。沿湖岸南行,对面岸边石砌台基上有一座四角攒尖顶小亭,亭额“紫芝亭”。亭联“山山堪作画兀坐琴三弄;岸岸可垂纶闲吟酒一巡”来自容美土司田甘霖的儿子田舜年的《山居》诗第五首。史载,从清康熙十八年(1689年)开始,田舜年将容美土司家族自明嘉靖到清康熙年间的五代九位诗人的诗文集汇编为《田氏一家言》,包括田九龄的《紫芝亭诗集》、田宗文的《楚骚馆诗集》、田玄的《秀碧堂诗集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紫芝亭旁的“怡情水榭”已经演变成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小店,不想进去,转身去看“廪君祠”。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廪君祠”位于游路的左侧的山坡上,是土家人供奉祭祀始祖“廪君”的地方。廪君祠共有三进,依山就势而建。第一进,同时也是门殿,面阔三间,重檐灰瓦。殿额为“廪君殿”,殿联“白虎雄风昭后世;盐神美韵悟前因”。“白虎”在这里借指“廪君”,“盐神”是说他的夫人盐水女神。门殿内竖有一通圆额石碑,上镌隶书“祭廪君文”。石碑背后墙壁上嵌白虎浮雕图。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第二进殿亦为三间,悬山顶。殿额“慎终追远”,殿联“五姓结盟斩棘披荆扬伟业;千秋共仰历精更始着风流”。殿内墙壁上绘有“掷剑比武”、“泥船争命”、“射杀盐阳”和“君乎夷城”四幅壁画,生动再现了“廪君”一生的丰功伟绩。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第二进院落的左侧有一偏殿,称“德济殿”,里面供奉的是盐水女神。殿联“泽及山川此日庙堂追远;情连桑梓何时环佩归来”寄托了土家人对盐水女神这位伟大女性的深切缅怀。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第三进是全祠的主殿,面阔三间,重檐十字脊。檐下悬“祖德长昭”和“廪君祠”匾额,殿联“铁剑定元昆名标岁月;土船排巨浪绩勒山川”。殿内正壁塑廪君贴金坐像,两侧塑与廪君结盟的向、覃、樊、郑四姓首领立像。殿内抱柱上有联“命争泥船水长千峰禄;魂化白虎山高万年威”。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主殿左侧的偏殿悬“佛道堂”匾额,供奉有多方神主,显示了佛教和道教这两种非土家族原有宗教对土家人的思想影响。从廪君祠出来,觉得它的匾额悬挂有点不对劲,应该将主殿的“廪君祠”匾额和门殿的“廪君殿”匾对调才是。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在炎炎烈日和燥热的空气中疾行了100多米,终于来到了今天土司城游览最重要、最值得一看的景观“九进堂”。九进堂是土司王府的俗称,建筑面积4300多平方米,呈纵向层台递进式布局,为土家族干栏式吊脚楼样式,因前后共有九进院落而得名。九进堂主体建筑多为新作,但所有雕花门窗均从民间收集而来,堪称“新作的古迹”。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土司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土司地区高度自治的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始于元代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九进堂第一进大门修筑在石砌台基上,为典型的土家族风格,红墙、灰瓦,饰以白色纹饰,气势雄伟。正门又称“虎门”,为石坊墙门,石枋上有联:“清江连九派,白虎踞千秋”。两侧的“乾门”和“坤门”,又称“哭来门”和“笑去门”,分别用于迎娶和出殡,表达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虎门前出抱厦,抱厦檐柱上盘绕两条金龙。抱厦上部墙面上有书形浮雕,图案内容为宝剑和耕犁,体现了土家人重文、尚武和勤于农耕的思想。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门阶丹陛石上浮雕“龙凤呈祥”图案。两尊白虎雕像位列阶前,呲牙咧嘴,令人生畏。尽管是浓浓的土家族风格,但龙、凤等中原汉文化元素依然大行其道,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大门两侧为崖雕土家族四大天神,栩栩如生,咄咄逼人。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大门内西侧,有一个叫“黌庐”的所在,看说明牌才知道,这是土司的家学,也就是土司子弟读书的地方。学堂里供奉有孔老夫子雕像。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第二进、第三进为高脚二层楼阁,用作戏楼和看台,每天在固定的几个时间段会有土家歌舞演出。我们没时间等待,只能匆匆走过。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第四进为“什用殿”,是土司和属下商议军政大事的地方,也是整个九进堂的核心部分。殿内置桌案、仪仗。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太师壁“白虎江山图”上方悬“仁民爱物”匾额,抱柱上有联:“集思阐妙理;开悟策良谋”。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两山墙壁上悬挂有历代土司画像。

第四进“摆手堂”,下方上圆,五重飞檐,暗合土家人天圆地方的自然理念和外柔内刚的民族性格。摆手堂是土家人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祭祀祖先的场所,堂内供奉列祖列宗塑像和牌位。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第五进为进入后部庄园的门楼,也叫“槽门”。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过 “槽门”,即是第六进前堂,台口悬“和亲纳贤”匾额,抱柱上有联:“积玉堆金华堂蔼境;戒奢崇俭仁里生辉”。这里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第七进和第八进为中堂,与第六进梯次相连,主人主要用于处理族中事务。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第九进为后堂,也叫“白虎堂”、“惹巴楼”,是土司和夫人的起居之所,类似中原皇帝的后宫。“惹巴”在土家话中有“高贵”的意思。惹巴楼高四层,整体呈正三角形,为九进中最高点。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底层“退思斋”中供奉着三位先祖。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墙面分书忍、谦、勤、廉四字。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第二层是“宁馨宫”是土司和夫人的寝宫。第三层“悟策居”,是土司的“办公室”。第四层,也就是最高处,是土司思考问题、处理绝密政务的地方。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环绕整个九进堂,建有城墙和敌楼,用于保卫土司及其家人的安全。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土司城游览是在紧张和酷热中进行的,高温的天气和九进堂中因建筑过于密集而形成的空气不流通,让我的汗水一波接着一波,浑身像水洗一样。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虽然是新造的“古迹”,但恩施有关方面在土司城的打造上还是非常认真的,在设计、建造、装饰上确实下了很多功夫。经过十几年的风吹雨打,这座新造土司城已经呈现出一定的沧桑感和历史感,在一定程度上“足”以乱真。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恩施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曾经的闭塞和不发达或许就是它今天依然保持山水风光风光原生态的最重要原因。恩施人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道路上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衷心祝愿恩施的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