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细胞》联想到:该如何对待社会的“癌细胞”

最近在重看《工作细胞》(2018年7月开始播出的日本动画,已完结,最近又更新了一季),正好看到第七话“癌细胞”,又想到最近发生的恶性危害公共安全事件,不由得感慨世界上很多事情的道理总是相通的,社会上各种复杂问题的答案其实说不定就藏在我们身体的某个微观世界里。

工作细胞第七话“癌细胞”

先简单介绍一下《工作细胞》,这是一部将细胞拟人化的动画片,将人体内的细胞世界描述成类似人类社会的世界,细胞们在这个世界都矜矜业业地干着各自的工作,红细胞负责运送氧气和营养,白细胞负责追杀从外部入侵的细菌、病毒等异物......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帮助,尽全力维持着我们身体内的平和与美好。

从《工作细胞》联想到:该如何对待社会的“癌细胞”

第七话讲关于癌细胞的故事。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分裂时发生复制错误所产生的,是一种变异的细胞,它能入侵周遭正常细胞的边界,不断增殖。这一集的反派主角癌细胞一出生就被当成失败品被免疫细胞追杀,一同诞生的小伙伴在逃亡时不小心被抓,他独自逃亡存活长大。他把白细胞、杀手T细胞、NK细胞三人(三个都是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种类很多)骗到他的大本营,那里已经被他占领,增殖出了很多同伴,他想让免疫细胞从“杀人”的一方沦落为“被杀”的一方。

从《工作细胞》联想到:该如何对待社会的“癌细胞”

被打败的白细胞对癌细胞说:“凭借失控细胞的能力是无法维持这个世界的,就算这么做,最后你也只会迎来毁灭。”癌细胞却满不在乎地回应到:“这种事已经无所谓了,反正我注定要死。”

从《工作细胞》联想到:该如何对待社会的“癌细胞”

最后,红细胞叫来了其他免疫细胞,大家一起齐心合力击败了癌细胞和他的同伴,在彻底杀死癌细胞前,白细胞问他还有没有什么想说,癌细胞说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而诞生。

癌细胞的原罪

在细胞的世界里,癌细胞觉得自己很可怜,一直被追杀,没有人疼爱,没有人倾听,他想活下去。但是,如果癌细胞能像正常细胞一样遵纪守法,或者至少躲藏起来不伤害别人(癌细胞可以隐匿或潜伏),那他是不会被追杀的,因为免疫细胞很难识别出他。就像动画中白细胞一开始就把他当成了普通细胞救了他。

而癌细胞并不是普通细胞,他具备了和细胞世界规则抗衡的能力,他能优先吸引丰富的营养资源,可以不接受人体的控制疯狂增殖,且没有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他要运用他的特殊能力,侵入正常组织,吃得多、生得多、又不干活,正常组织和器官功能必然受侵,那肯定会被发现被追杀啊。

癌细胞想以这种方式活下去,那其他所有细胞都得死,最后癌细胞自己也会因为机体的死亡而死亡。因此,哪怕他再可怜,免疫细胞也会杀了他。

从《工作细胞》联想到:该如何对待社会的“癌细胞”

癌细胞与反社会罪犯

癌细胞就像我们真实世界里的恐怖分子、反社会罪犯和变态杀人犯,他们违反这个世界的规则,破坏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伤害无辜的普通群众。不管他们的过去有多么悲惨,因为我们还想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所以他们必须死。

癌细胞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人体有约37兆2千亿个细胞,每个普通细胞一生能进行50-60次细胞分裂,若分裂时复制出错,就可能产生癌细胞。无论多微小的可能性,在庞大的基数面前就是必然的,健康的人每天也会产生数千个癌细胞。

从《工作细胞》联想到:该如何对待社会的“癌细胞”

同样,在真实世界的70亿人中,也难免会出现少数天生带有犯罪倾向的人,也必然会偶尔出现一些极端恶性犯罪事件,这种事情无法避免、无法解释、也无法预测。我们无法做到找出所有有犯罪倾向的人,也无法抓住所有的犯罪分子,就像免疫细胞没法识别出所有的癌细胞,也没法杀死所有的癌细胞一样。

那对这种恶性事件我们真的没有一点办法吗?当然不是。

我们怎么对付人体癌细胞?

首先,我们先回到人体,看看对待癌细胞我们能做些什么措施。

虽然健康的人体每天也会产生癌细胞,但我们都知道,一些致癌物刺激会大大增加人体患癌的概率,比如过度晒太阳(皮肤癌)、吸烟(肺癌)、喝酒(肝癌)、过热食物(食管癌)、腌制食品(肠癌)、熏制食品(食道癌)等。因此,我们应该尽量远离致癌物质。

另外,当人体自身的健康状态不佳时,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限制,会大大降低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压制能力,因此,

健康的身体很重要。如果体内的癌细胞数量在10万个以下,健康的人体的免疫系统一般能压制住。

每个细胞表面都有特异蛋白抗原,是用来识别细胞的,就像是细胞的身份证,免疫细胞(NK细胞和T细胞)会清除那些没有身份证或身份证数据对不上的异常细胞。而有的癌细胞能下调表面抗原让身份证上的照片变模糊,使免疫细胞认不出。有的癌细胞甚至会劫持免疫系统,或者伪装成免疫系统。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过癌症的靶向治疗,靶向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找到癌细胞身上的特殊受体即“靶点”作为识别标志,简单的说就是找到坏人的特征。有的靶向治疗是向癌细胞输送细胞杀伤物质,有的直接分解癌细胞,有的则是标记癌细胞让免疫系统更容易发现并摧毁它们。靶向治疗是一个不错的治疗方案,但它有两个缺陷,一是癌细胞容易产生耐药性,二是有些癌细胞很难有效标记。

科学家发现癌细胞还能踩下T细胞身上的“刹车”——负调节器,从而抑制T细胞的杀伤力。而2018年获诺贝尔奖的“癌症免疫疗法”做法就是将T细胞身上的“刹车”保护起来不让癌细胞踩到,保证T细胞的战斗力稳定持久。这种疗法并不是针对某种单一癌细胞,所以在癌症质量上具有广谱性,

是理论上最有效、副作用最小,最值得期待的治疗方式。不过目前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完善中,是现今最受关注的一种疗法。

当然,治疗癌症还有传统的放疗、化疗以及切除肿瘤法,大家都知道这些疗法对身体的伤害很大,原因在于他们采取的是无差别打击,即为了消灭癌细胞,会把很多正常细胞也杀死。虽然副作用大,但有时候这是没有办法不得已为之的治疗。

当然,科学家们对癌症机制研究也一直没有间断,即研究一个正常细胞是到底是因为什么才突变成癌细胞的。但癌症的机制非常复杂,突变、端粒、单克隆理论等等都无法完美解释,我们想要弄清楚真正的发病机制还遥遥无期。

我们该怎么对付社会“癌细胞”?

对应到人类社会,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

虽然有一些人天生就具有犯罪倾向无法避免,但我们社会却可以

主动抑制或避免一些会刺激潜在罪犯的事情发生。比如防止枪支泛滥、严厉打击毒品、禁止和严惩人口贩卖、打击淫秽色情等,即尽量远离社会的“致癌物”。

犯罪率高既是贫穷、不安全和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也是其结果。另外,有研究显示,收入差距大、经济突然下滑也会推高犯罪率。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社会富裕、发达又公平,那么这个社会的犯罪率自然会偏低。因此,维持平稳或高速的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对抑制社会“癌细胞”泛滥很重要。但这是一个类似于身体健康的大问题,影响的因素会很多,见效也没那么快。

靶向治疗方法则类似于我们现在将高科技设备运用于罪犯的抓捕和识别。以前抓犯人只能靠人民警察的智慧和火眼金睛,效率不高也容易出错;现在监控设备普及了、互联网发达了、信息全国联网了、技术也大大进步了,人脸识别、指纹技术、DNA检测技术等在识别和抓捕社会“癌细胞”上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哪怕是坏人本身就隐藏在“免疫系统”中,也总有露出马脚的一天,通过现代手段也更容易抽丝剥茧地抓出他们。

人体的免疫细胞就相当于现实社会的人民警察,消灭社会“癌细胞”还得靠警察叔叔们多努力。那为了打击罪犯,我们加大防范力度,多养些警察和军队行不行?那自然是不靠谱的,大量的警察队伍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大家都去执行和平任务又会减少进行生产的劳动力,这种高消耗低产出的运行模式社会是无法承受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让警察叔叔们没有后顾之忧,能有更多精力去抓罪犯,就类似于“癌症免疫疗法”,这才是对付“癌症”的王牌。

最后,健康的社会一般是用不到那些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化疗、放疗手段的,除非真的是“病入膏肓”到不得不用的地步,那就需要大型军事化武器对整个区域进行无差别打击了,就像对付ISIS一样。但如果真的到那个地步,哪怕使用了超级军事武器去清除,往往也无法清除干净,哪怕运用了多种方式共同“治疗”,最后会怎么发展,还是只能自求多福。

警察的困境

在现实生活中,警察可以说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差事,他们收入不高,工作辛苦又危险,还经常得不到群众的认可,甚至会受到犯罪分子的报复。

基层年轻干警的工作真的非常辛苦,他们一年到头加班不着家,非工作时间碰到事情也得随时切换工作状态,逢年过节更是忙碌,不但无法陪伴家人,还经常要执行危险任务让家人担心受怕。如果不幸遭到犯罪分子报复,不但警察本人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无辜的家人也可能受牵连。他们的薪水并没有因为风险高而提高,中国警察每月的平均收入在3000到8000之间,虽然过年过节额外有一点补贴,但这点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以及中国的房价比起来真的是严重不成正比。

另外,由于国内“有困难”找警察的观念深入人心,警察经常不得不帮群众解决“上厕所没带纸”、“忘带家门钥匙”、“东西卖贵了”、“孩子找不到工作”、“宠物被卡住了”等等一系列本不属于他们的事情,造成了严重的警力资源浪费。若警察在帮助群众时态度不好,或者因不具备相应职权无法帮群众妥善处理问题,往往还会被群众辱骂,甚至被媒体曝光责难。警察们经常忙得焦头烂额,却始终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认可,辱警、袭警事件也频频发生,甚至当有警察因公殉职时,还会有不分黑白的群众拍手叫好,真是叫人凉透心。

如何解决“警察的困境”?

很多长期从事相关职业的人都是怀着一颗报效群众的崇高奉献精神在支撑,但单靠奉献精神是不足以对抗社会“癌细胞”的。为了让警察能心无旁骛地对付坏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要做的是给警察“减负”,一些不属于他们职权范围的事情就应该分散给其他部门,这一点很多地方已经在做了。

另外需要群众对警察多一些信任和包容,要相信绝大多数警察都是尽忠职守的正常警察,只是他们的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冷冰冰”一点,他们也是普通人,不是天生超级英雄,只能按章办事,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还有,警察的薪水真的可以提高一些了,房价都翻好几番了,这些为国家为人民拼命的战士却还拿着微薄的收入,这样真的留不住人。高风险必须要有高回报,靠着“神圣化”这个职业是无法真正解决矛盾的。

最后,虽然舆论对于公权利的监督确实很有必要,但媒体对于警察的过分关注和对犯罪事件的过分报道却会削弱警察的“战斗能力”,应该避免。比如:

1、在警察还未侦破案件时,媒体的大肆报道常常会让犯罪分子改变行动,从而使得警察的侦破工作受阻;

2、媒体不顾警察的调查节奏过度关注案件细节,容易引发舆论转向分散警察的注意力;

3、媒体不负责任的虚假报道会给警察增加很多辟谣解释的工作量;

4、当有人将警察执法的视频掐头去尾发到网上,有的媒体也常常不管真相如何直接报道,导致警局和民警被网络暴力,警察正常执法时也只能束手束脚;

4、媒体报道时不保护警察隐私,往往都给犯罪分子打码处理,反而让民警照片满天飞,缉毒警等特殊警察的隐私曝光可能引起犯罪集团报复;

5、对一些恶性公共事件大肆详细报道会引发潜在犯罪分子的跟风模仿,这是早就被证实的事情。

如果警察们都能安心抓坏人,警察系统的战斗力能稳定持久,才能真正有效地对付社会“癌细胞”。当然,除了上面说的这些改善方法,肯定还有其他的办法保证我们社会的“免疫系统”能更高效健康地工作运转。

人为什么会犯罪?

目前科学家对癌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度非常缓慢,同样,人们对“人为什么变坏”这样的罪犯研究进展也不太乐观。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物,能导致人犯罪的因素非常多且无法简单归因,“人变坏”可能是一个由遗传因素、生理缺陷与生活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问题。

有研究表明带有MAOA-L基因的人攻击性更强;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的损伤会导致一个人无法抑制冲动,从而更容易激情杀人,而杏仁核的损伤则让人无法感知他人情绪,更“冷酷无情”,攻击性也更高;“低唤醒水平假说”则认为较难“兴奋”的脑唤醒水平低下者容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心理学家则认为童年时期父母的虐待、同龄人的排斥,甚至邻里的糟糕环境都可能导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

很多恶性犯罪分子犯罪不是因为他遭受了什么变故,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自私的恶魔。他们犯罪的直接动因有可能是某件听起来有争议的事情,从而使得部分人会同情他们,但其实那些导火索事情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还是他们自身有问题,相信今天没有那件事,明天后天也会有其他事。他们并不会后悔自己伤害了别人,他们唯一后悔的就是自己被抓住。

媒体报道和正确的态度

研究人为什么会犯罪固然很重要,但这个活应该交给专业的犯罪研究机构来做,普通人没有必要了解和研究,媒体更没有必要深入探讨。

如果媒体为了流量而过度报道或讨论恶性案件,会有以下几个坏处:

1、容易形成示范效应,导致模仿犯罪;

2、会刺激并强化那些想要引起轰动、做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的潜在变态;

3、会对围观的人们造成“间接损害”,即那些没有直接经历不幸的人,也会因为目睹不幸而受到心理上的冲击,产生沮丧、焦虑的情绪;

4、会对事件的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媒体应该淡化报道,才是对公众负责任。因此而那些喜欢写“罪犯背后故事”、“深度挖掘心理”的记者常被人们斥为“吃人血馒头”。

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曾在《灾难报道请恪守“最小伤害”原则》一文中提出,“一般情况下,对于灾难、罪案现场,对于现场的死伤情况、罪犯的残忍程度,最好是概述、模糊而不宜描写、特写。文字、图片的表现都应当以不令读者惊惧、反感为限。”

最近的恶性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的报道不多,说明他们也终于进步了。但社交媒体的发达却使得新闻事件的传播完全不可控,没有主流媒体的助推也有自媒体和个人的“热心”推动,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事情。

所以,对于犯罪分子,我们普通人不需要去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动机,也没有必要同情他们;忽略他们,无视他们,保护好自己才是更好的做法。

有人可能会问,感觉最近的恶性事件变多了,是不是社会出问题了?事实并不是这样,只是网络发达了事件容易被曝光被传播了而已。

结语

虽然恶性事件很可怕,但你要相信,那都是极少数的偶然事件,“免疫系统”能保证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安全。如果你不幸遭受了恶性事件,或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癌细胞”只是少数,爱才是无处不在的。身体里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开始谈恋爱了(《工作细胞》中设定),你也赶紧乐观起来吧。

最后,献上电影《真爱至上》里休格兰特的开场独白:每当我内心苦闷,对世间万物失望的时候,都会想到希斯罗机场的出入境大厅。大家都觉得我们的世界充满了仇恨和贪欲,但我不这么看。在我看来,爱无处不在,那些爱也许并不特别高贵,不值得大肆宣扬,但它永远存在。在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或是朋友之间。当飞机撞向世贸大厦时,据我所知,没有哪个乘客在打出的电话里传递仇恨,大家都在传递爱意。如果你用心寻找,我有一种预感,你会发现爱无处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