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常考成語故事及其釋義(哲理)(第一講)

小升初常考成語故事及其釋義(哲理)(第一講)

小升初常考的成語故事:

按圖索驥·杯水車薪·初出茅廬·唇亡齒寒·

負荊請罪·邯鄲學步·嘔心瀝血·入木三分·

手不釋卷·水滴石穿·望梅止渴·圍魏救趙·

聞雞起舞·胸有成竹·一字千金·餘音繞樑·

鑿壁偷光。

這些成語一定要知道故事梗概,還要知道成語意思或內涵哲理,有助於大家理解運用。今天雲老師整理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按圖索驥

春秋時,秦國有個名叫孫陽的人,善於相馬,無論什麼樣的馬,他一眼就能看出優劣,所以他被稱為伯樂。

有一次,孫陽遇到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衝他叫個不停,走近一看,竟然是匹千里馬。孫陽覺得很可惜,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他特意把自己積累多年的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還配上各種圖,書名就叫《相馬經》。

孫陽的兒子熟讀了這本書後,以為自己學到了父親的本領,他覺得相馬也不過如此,便拿著《相馬經》去找好馬。一天,他在路邊看見一隻癩蛤蟆,前額高高的,眼睛鼓起,和《相馬經》上好馬的特徵相符。孫陽的兒子就以為找到了一匹千里馬,馬上跑去告訴父親:“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和你書上畫得好馬差不多,只是蹄子稍差些。”孫陽聽後,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然如此愚鈍,他只好幽默地回答說:“可惜這馬太愛跳了,不好駕馭。”

釋義:驥:良馬。按圖索驥:照著圖像去尋找良馬。比喻做事死守教條而不懂得變通,也比喻依照一定的線索去尋找事物。

道理:我們不但要注重學習理論知識,還要注意積累實踐經驗,活學活用,不能讀死書,甚至鬧出笑話。

小升初常考成語故事及其釋義(哲理)(第一講)

(二)杯水車薪

有一天傍晚,有個叫趙大的人砍柴回來路過一個茶館,看見裡面坐著很多人,有的在喝茶,有的在乘涼。趙大把拉柴的車停在外面,也走進了茶館。他剛喝完一杯茶,就看見茶館外面一片紅光,飽到門口一看,原來是自已的一車柴草著火了,火苗直往上躥。趙大一邊大喊:不好了,著火啦,快救火啊!一邊跑進茶館,端起桌子上的一杯茶水往柴草上潑去。茶館裡的人聽到喊聲,也都端起茶杯往車上潑。可是火不但沒滅,藉助風勢反而更大了。趙大揪住衣襟,垂頭喪氣地蹲在地上直嘆氣。

釋義:薪:柴草。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無濟於事,徒勞無功,解決不了問題。

小升初常考成語故事及其釋義(哲理)(第一講)

(三)初出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

諸葛亮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裡,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

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幹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鬥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

釋義:茅廬:草房。初出茅廬:原指諸葛亮剛走出茅屋當上軍師就打了勝仗,比喻新露頭角。後指剛進入社會,閱歷不深,缺乏經驗。

小升初常考成語故事及其釋義(哲理)(第一講)

(四)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釋義: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道理: 事物是彼此相依存的, 弱小的勢力相依為命,應該聯合對抗外敵.。只要沒有了其中一個,另一個必定會慘敗。只有相互依存,才可以生存更久,要把目光放長遠一些。

小升初常考成語故事及其釋義(哲理)(第一講)

(五)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秦王與趙王澠池之會結束以後,由於藺相如勞苦功高,為趙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說:"我是趙國將軍,出生入死,立了很多戰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當面羞辱他。"相如聽到後,不肯和他相會。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鄲城回車巷遠遠看到廉頗,他命車伕把車駕到路中,絲毫不給藺相如空隙,藺相如卻掉轉車子迴避。

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直言進諫地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邯鄲城,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小升初常考成語故事及其釋義(哲理)(第一講)

釋義:原指廉頗揹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後來被用作知錯就改,真心誠意向人道歉。

道理:一個集體起內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乘,只有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對抗外敵,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

小升初常考成語故事及其釋義(哲理)(第一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