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專題一:人日

“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專題一:人日

人日,農曆正月初七,通常為古代中國進入新年後的第一個節日。作為年節的一環,人日的歷史比清明、端午、中秋悠久,大抵西漢時期便具雛形。時人東方朔的《佔書》上有:“歲後八日,一為雞,二為犬,三為豕,四為羊,五為牛,六為馬,七為人,八為谷。”按順序,將第七日定為人日。到了魏晉,人日發展為一個重要節日,其節日習俗也逐漸固定下來,包括節日習俗、禮俗、節日活動等。《太平御覽》卷三十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據《雜五行書》記載,南朝女子人日會在額上繪梅花。這就是關於梅花妝的記錄。隋人繼承了魏晉時期人日的習俗並契合地域特點進行細化和改造。《荊楚歲時記》以荊楚風尚為主體,著眼於長江流域。隋代一統天下,其文獻中體現了人日南方食菜羹,北方食煎餅的記錄。

隋代大詩人薛道衡在人日這天因出使南陳,思念家鄉親人,便寫下了《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詩人離家之時尚在北方的隆冬,來到江南已然是次年春天。故有“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之嘆。一“才”一“已”,對照出詩人對時間的不同感受,獨居異鄉,心心念念地數著離家地日子,分分秒秒都是煎熬。縱使江南好風景,不若親人一鄉音。

而到了唐朝,人日被設定為法定假日,發展為全國性節日,這一日,連帝王都設宴擺酒,宴請群臣,並賜給群臣“彩縷人勝”彰示與民同樂的政治情懷。唐朝詩人李嶠在一次人日的宴會後寫下:

三陽偏勝節,七日最靈辰。

行慶傳芳蟻,升高綴彩人。

階前蓂候月,樓上雪驚春。

今日銜天造,還疑上漢津。

為此來描寫節日盛景,歌頌皇帝恩德。詩人作詩以應節,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節日氛圍,也為人日在唐代的興盛留下了重要依據。

在人日這天,閨人也用剪綵的方式慶祝,將房間裝飾的更加漂亮。晉朝將剪綵、佩戴人勝作為人日禮俗固定下來。李商隱《人日》詩有“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自此人勝被視為祥瑞的節令風物,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形,戴在頭上或貼於門戶、屏風或相互贈送,祝禱平安。唐代詩人徐延壽的《人日剪綵》正是描寫正月初七閨中婦人裁剪人勝的場景。

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

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

帖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

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

在人日這一傳統佳節,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一首首名篇,為我們祈以無限祝福;一篇篇佳作,讓我們生活充滿詩意。親愛的朋友們,你還知道哪些關於人日的詩作和習俗,歡迎互動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