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國內外形勢變化與中國發展新階段

樊綱:國內外形勢變化與中國發展新階段

歲末年初,大家都關注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想講講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問題,分析一下為什麼中國經濟是這種狀況,跟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有什麼關係,展望一下未來,看看下一階段的發展、下一個4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有哪些特點。

一、關於國內外形勢

首先看中國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國是個大國,經濟學對大國經濟的定義是,國家經濟情況變化主要由自身國情決定,而不是國際形勢決定,中美貿易摩擦是很大的國際問題,同時也是國內問題,因為跟我們的貿易直接相關,跟我們的體制直接相關,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因素相關。

我們首先分析中國自己的經濟目前到了什麼狀況。為什麼說下行壓力很大?2018年比較低,2019年還會更低一點,這樣的局勢是怎麼出現的?經濟學界有各種解釋,如環保成本提高、人工成本提高等一系列各種因素,我也承認這些因素都存在。我們需要著重處理的問題是什麼?面對紛繁複雜的各種因素,遇到的問題主要是什麼?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包括民營企業質押、被收購,出現離場論,直接的原因是去槓桿,銀根收緊、槓桿率降低,各個部門一出政策,民營企業發展便受到嚴重製約。

往回捋這些問題是怎麼來的?過剩產能、庫存、槓桿率、債務率過高是怎麼來的?這些都是典型的經濟週期現象,是因為過去經濟過熱的時候過度投資,產生了大量的產能,產生出大量的企業,最後發現沒有那麼多需求,這些產能就變成了過剩產能、庫存積壓,投資借的那些錢就變成了債,造成壞債、槓桿率不斷提高,這是典型的經濟過熱之後要處理的問題。

這十幾年來我們有兩次經濟過熱。先是2005~2007年,2008年調整一年,國際經濟危機來了,2009、2010年又刺激了兩年,結果就遺留下了這些問題。出現經濟過熱的問題其他國家是怎麼解決的?其他國家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就是砸機器、倒牛奶、企業倒閉、金融機構破產。美國2008年出現危機以後出現的是急風暴雨、倒閉失業潮。美國採取的是硬著陸辦法,導致的是經濟衰退,就是3%、4%的負增長,那種方法很痛苦,但好處是長痛不如短痛,在短時間內可以把市場出清,把過剩產能、壞賬出清,比較快地進入復甦的階段。

2009、2010、2012年是美國最痛苦的三年,2013、2014年逐步復甦,雖然仍然蕭條但已開始復甦,2016年討論退出寬鬆政策,2017、2018年經濟恢復正常增長,3%的增長對美國來說已經是很高的增長,當然他們還在爭議是不是要進一步加息,加息的過程已經進行了,已經到了這一輪過熱的問題,現在世界最大的風險是美國股市過熱的問題了。

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用的方法是“軟著陸”,這個方法當然是有它好的方面,做好的話很好。我們的政府有很強的調控能力,調整得比較快,沒有使泡沫變得非常大。中國的泡沫是不是特別大?最近有人拿中國和日本的泡沫比,這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日本當時的泡沫規模、程度很不一般。他們當時並不覺得泡沫不好,而是覺得經濟越熱越好,房價越高越好,土地值錢,加上勞動力短缺,所以已經進入瘋狂的程度,什麼東西都便宜,日元又非常貴,升值以後買各地的東西。政府所採取的一些基本的措施、基本的宏觀經濟措施都不管用,泡沫無限擴張,最後導致經濟出現嚴重問題。恢復正常後房價跌了60%,股市跌了70%。

我們還是有控制的,2005到2007年經濟過熱時我們進行了宏觀調控。宏觀調控在中國有特殊的含義。宏觀調控在經濟學上本來是兩方面的,冷的時候要託、熱的時候要壓。2004到2007年,壓著壓著仍有14%,我們就採取更嚴厲的措施,2008年自己調整了一年,硬壓下去的。2007年下半年房地產調控,也是出了“國幾條”,一下子把市場壓下去,房地產也壓下去,跌了不少。經濟增長2008年到了6%。2009、2010年是政府刺激。世界G20開峰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我們採取刺激政策,結果刺激大了。當時說是4萬億,其實4萬億是小,4萬億是兩年的支出放在一塊,每年2萬億中很小一部分是刺激政策。刺激政策必須是無中生有,必須是債務支撐新的需求才是刺激政策,哪裡只有兩三千億?真正的大頭是一年漲了6萬億的地方融資平臺政府債務,這一下子把“洪水猛獸”放出來了。2008年鋼鐵產能過剩,1/3過剩,2011年再算6億噸需求,12億噸產能,50%的過剩,那輪房地產起來了。2010年4月我們開始調整政策。第一個調整的措施是出臺了“住房限購政策”。限購政策大家有點詬病,不是長期的政策而是行政手段。這就是我們和西方國家不太一樣的地方,這是宏觀經濟學的特點。很多企業對經濟變量不敏感,貨幣政策、調利率他都不管,本金他都不還,還還你利率?出了問題我們用行政手段。我們敢用行政手段,其他國家用不了。比如說住房限購,其他國家沒法用,我們用這種辦法,急剎車把它剎住。好處是什麼?好處是當長效機制沒出來的時候先把泡沫抑制住。當時抑制的結果是,幾個一線城市的泡沫沒來得及波及就被止住了。2014、2015年世界上總有人說中國的房地產要崩盤、要硬著陸了。實際上,大城市是有泡沫,但一旦剎住,就沒有波及全國。全國的市場是穩定的,跌一兩個點,升也是一兩個點,基本是平穩的,能及時把泡沫剎住,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還是很重視的。

對待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是值得思考的,應該給予正確的評價。當然遲遲不出長效機制,遲遲不把臨時的行政手段替換出來,而且臨時的行政手段還會搞一些“非常規”手段,比如說限貸、限購等改變供求關係後面的參數,也會帶來新的問題。但是出於對泡沫的敏感,我們還是千方百計地防止大的泡沫,不出大泡沫就不會出大的崩盤。

軟著陸也有不好的地方。客觀地說,我們是有泡沫,但泡沫基本上是控制住了,包括這輪房地產的泡沫基本控制住了,如果各地把限價放開,價格是升是降還不一定。經濟高增長的過程不可避免有一些泡沫現象。中國的泡沫和當年日本的泡沫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說句實在話,我們也在研究,為什麼對泡沫這麼敏感,不惜用各種手段進行控制。日本的泡沫破滅、香港樓市泡沫的破滅,對我們來講,是吃一塹長一智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這麼謹慎。

對形勢的判斷,好的方面我們要看到,有這樣的基本面而沒有大的泡沫,也可能實現所謂的軟著陸。加上我們的控制力比較強,把有些問題先控制住,不讓它一次性破掉,局部的風險不變成系統性風險,經濟就可以持續增長。軟著陸的特點是儘管經濟增長速度在下降,但是還有正的增長。這幾年我們經濟不好,還有6%左右的增速。增長過程中就把有些問題消化掉一部分。因而這也是優點,我們可以實現軟著陸,如果可以還能做得更好。

外國人不知道、不理解中國還有經濟週期,他說你們沒有出現經濟衰退,實際上,我們經濟波動的幅度不比他們小,他們是3%和負3%的波動,6個點的波動率,我們是14%和6%的波動,8個點的波動率。但是我們能保持正的增長。軟著陸的壞處就是很多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市場持續不能出清,新的一輪遲遲不能開始,最後演變成殭屍企業、壞債越來越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長期發展、提高生產率,當年主要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2016年底開始去產能,2017年開始去槓桿,然後各個部門都提出來去產能、去槓桿,在去槓桿的過程中又出了問題,銀根縮緊,縮的方式是貸款收回來就不貸了,要恢復表上的債務率、違規率等,以前可以滾動,現在收回來就不再給你了。收誰的?國企的收不動,壞的民企、情況不好的民企也沒得收。誰有錢?好的民企。結果把好的民企債務收回來不再給他,一下子把好的民企的債務鏈斷掉,這就是所謂的誤傷,就出現了2018年質押的股權違約、賣掉、民營企業退場等現象。

之後,國家出臺了一些保證民營企業發展的制度,這就是這些問題的來源。這是一系列的歷史結果,我們走到這兒就到了低谷,軟著陸最後出清的階段到了,最後出清的階段就是經濟最低谷的時候。

美國市場出清的時候是其經濟最低谷的時候,他們到得比較早,我們到得比較晚,這個過程最後的幾年到最低谷。2018年經濟不好,2019年可能仍然不會比上年高,就是因為我們還在處理中,會不會到2020年?實在說不太好。這些問題確實都在處理中,殭屍企業的問題、債轉股的問題、股市上的問題、去槓桿的問題。去槓桿現在已經到了穩槓桿的階段,正在消化、出清的過程中,今明兩年還是相對比較低,加上國際形勢的問題,要有思想準備。

就這個過程也不特殊,如果今年年底這個過程基本結束的話。我們2011年開始到2019年底是8年的時間,90年代我們軟著陸的過程也用了8年的時間,1995年開始,前面是過熱,1992、1993、1994年開始下滑,一直到2002年基本穩定下來,2003年非典過後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下一輪的增長,一定意義上也沒有太出格。這次是兩次過熱,清理起來困難更大一點,現在遇到這些問題也是不可避免。

另一個含義是中國經濟也不會老這麼差,週期性的過程過去以後,市場基本出清以後我們還會進入下一輪增長,下一輪增長是多少大家可以爭議,最好不要超過8%,6%到7%仍然是高增長,二三十年的增長也是非常好的前景,也不要悲觀地說中國經濟從此就這樣了,也不符合邏輯。

現在政府正在調整政策,應該有所放鬆,西方國家在低迷的時候,我們同他們的節奏不一樣,他們在低迷的時候我們還在增長,他們在衰退的時候採取寬鬆政策,我們現在到了底部,我們也需要採取一些寬鬆政策。調低存款準備金率是措施之一。有缺口放出來是彌補缺口,並不是強刺激,我們現在需要相對寬鬆的政策,相信政府會根據目前情況的變化進行一些調整。

國內的變化還是最基本的,理解現實的經濟狀況,理解下一步的發展還是最基本的問題。國際形勢是兩方面,一方面不光是美國,歐盟、日本、發達國家和我們的貿易衝突在加大,各方面利益衝突在加大,這是重要的變化。先不說美國和歐洲,歐洲人的說法是,十年前中國規則有點不一樣,違反點知識產權,有點保護,我們也無所謂,你們還很落後,你們差得還遠,沒有太大的關係。十年後我們突然發現你們在很多領域很有競爭力了,你們還那麼做,我們就得說道說道了。因此,他們通過了新的投資法規,這對整個發展的環境確實是一種變化。

國際上的不確定性,中美貿易摩擦也有不確定性,美國的泡沫、英國脫歐現在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美國的股市泡沫,大漲大跌說明投資者很脆弱。

關於不確定性和匯率變化的關係,大家現在很關心人民幣會不會破7,我覺得破不破7不重要,6.9和7.1沒太大的差別,人民幣確實不具備長期單邊貶值的趨勢,人民幣的變動主要不是因為我們的變動,我們內部也有各種因素在發生變化,但主要是外部因素在發生變化。最近美元指數走低,對日元暴跌一把。美元將來的前景很值得大家關注。大家現在說人民幣貶值是不是換點美元?現在市場上很多人預期美元貶值,美元在資本市場上大跌大動,那美元下跌,我們受益了,匯率是兩頭的事。如果美國出現金融危機,可能全世界的貨幣都貶值,美元升值。而現在大波大動,美元是貶值的,人民幣是升值的。再看其他貨幣變動對我們的影響。人民幣可能被貶值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如果英國不脫歐,英鎊會升值,拉著人民幣也會升值。英國脫歐沒什麼變化,脫歐的風險早就被納入到貨幣中,已經貶了好幾輪,但是它的波動不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其中的不確定性會導致資本市場波動,包括匯率、價格等,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這對我們經濟也是不確定性的負面的影響。

樊綱:國內外形勢變化與中國發展新階段

二、關於中美經貿摩擦

當前,關於中美貿易摩擦的分析很多,貿易不平衡這件事本身,貿易摩擦本身會不會停下來?還很難評價。

發展之爭、大國之爭的政治問題解決不了,先把貿易的問題簡單說一說,美國之所以連年逆差:一是儲蓄率低,導致貿易逆差;二是國際貨幣發行國,要想使貨幣當成儲備貨幣、交易貨幣的話,每年得有一些逆差才能輸出。只買不賣就是逆差行為,大家用更多的美元做交易,美國要輸出必須要有逆差。以前是歐洲和日本,我們最多。70年代以前都是順差,70年代以後變成逆差,為什麼?因為貨幣因素,1970年宣佈美元和黃金脫鉤,美元越印越多,輸出去大家越用越多,赤字越多,經濟的邏輯說得清楚。這些因素都是一般性因素。中國和美國的赤字越來越大,中國的逆差越來越大,這就要回到另一個因素,這是解決不了的問題。

兩個國家發揮比較優勢貿易是可以平衡的,我們發揮我們的優勢,他們發揮他們的優勢,我們生產2000萬件襯衫換他們一架波音客機是可以平衡的。如果他除了波音飛機不賣了,以前要進口的東西我們不進口了,我們需要的高新科技,他們就是不賣,那不是更赤字?這一點解決不了,他們以後更不賣,技術封鎖更嚴重。

現在中美貿易摩擦,讓我們買他們的大豆、天然氣、豬肉,以此來平衡貿易,歐洲也是,歐洲現在靠什麼和我們平衡貿易?紅酒、橄欖油、火腿。不發揮比較優勢,用他們的話說是出口管制,那平衡不了。

解決中美經貿摩擦怎麼談、談什麼?談的不光是多買點,還有規則的問題。不要把責任都推到美國頭上,要看到我們對貿易不平衡的貢獻。我們正常發展了,很多東西不用進口了,都能出口了,出口越來越多,這是國家競爭力的增長。40年改革開放我們的競爭力不斷提升,這是我們的正常發展。這不是我們的問題,不是要改的問題,我們要繼續發展,要比以前發展得更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有幾個問題也需要調整。

儲蓄率低就是逆差,儲蓄率高就是順差。我們確實有些重商主義,有些政策鼓勵出口,40年來一直是出口快於經濟的增長,GDP我們只有他們的60%~70%,出口都已經超過他們,我們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已經很多年。特朗普政府降稅以後,據我們研究分析,美國企業比中國企業的賦稅負擔要少十幾個點,競爭力顯然不錯。但是我們有一個政策是出口退稅,一退回來就比他們強。他們是直接稅制我們是間接稅制,我們可以出口退稅。歐洲也可以出口退稅,出口賣得可以比國內還便宜,因為有退稅,所以特別鼓勵對中國的出口,對順差也有貢獻。

我們發展起來,變得有競爭力以後,遲遲沒有改變過去的保護政策,客觀現實也是存在的。我們加入WTO是按照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因此有了15年過渡期,15年以後要退出保護政策,要變成市場經濟國家,去掉不平等的條件,包括勞工、知識產權、關稅壁壘、投資限制等。15年到了,他們都不承認我們是市場經濟國家。客觀上我們確實有些東西還沒有退出,政府已經宣佈要退出,應該退出,也到了要退出的時候。中國的企業需要在新的層次上,在更少的政府保護層次上,真正形成國際競爭力,現在開始做了,而過去一直沒有做,所以就引起了他們的反彈。他們的反彈首先是企業的反彈,美國的商會、歐洲商會抱怨中國不對等、政府補貼。

這次談判很多東西就是要落實退出的東西,這點也是我們改革和開放進一步的發展,有些東西已經在落實,比如說股本比例的問題等。我們這方面也是有問題的,說到對我們的抱怨就到了下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不僅僅是貿易摩擦,技術方面的限制是遏制中國的發展。

現在美國認為中國偷了他們的知識和技術。中國做得最對的就是學習和模仿,沒有這個中國沒有今天。他們把這當成罪過,後悔了,他們沒想到中國真的學了而且會學得這麼快,現在需要趕緊停下來,因此這件事不是短期的事情,即使貿易談出點成果,這個大趨勢不會改變,中美關係到這個份上,大家要有長期的思想準備。

不可避免的事兒早來比晚來好,早來我們都清醒一點,早來我們都不抱幻想,迫使我們更早、更快地做好我們的事情,改革好我們自己。

下面說一下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直接、間接的影響。對貿易的影響還沒看到,世界經濟正在復甦,有些東西還沒有顯現出來。現在真正看到的,較大的影響就是對投資的影響,去年一季度投資是恢復性的快速增長,二季度一出現貿易摩擦馬上跌回去,不僅僅是中國的投資,外國的投資都得停一停,不確定性使大家都得觀望。做美國生意的企業顯然不能在中國再投資了,要到越南投,即使決定到越南投也得觀望一下,到越南還是美國投。做中國市場的公司要想一想到哪兒去,到中國來還是到越南去?最近越南很火,大家至少都停一停、看一看,對投資的影響很大,因此資本市場就出現了波動。

過去一年裡資本市場的表現,上證指數、深證指數全球墊底。各類投資回報,黃金、外匯、原油,上證指數跌了23%,只比比特幣好一點。美國原來很好,在復甦。中美貿易摩擦對資本市場也產生波動,如果這種摩擦繼續下去,是挑破股市泡沫最大的因素。

這張圖是上一次美歐貿易戰的情形。1929、1930年美國泡沫破裂,金融危機、經濟危機,賣不出東西,企業找政府,國會通過一個法案,平均關稅稅率從20%提高到57%,貿易戰只針對歐洲,雙方互加關稅,你不讓我出口,我不讓你出口。三年時間世界貿易萎縮了2/3,1929年還有3000億美元,1933年就不到1000億美元。貿易雪上加霜,一方面經濟危機出現,一方面貿易戰,導致歐美經濟十年大蕭條。倒閉、破產、失業,產生了各種極端思潮,產生了納粹,打了世界大戰,金融危機爆發。

G20在巴黎開峰會,大家一致的結論是兩點:一是互相刺激經濟,托住經濟,吸取上述教訓;二是保持經濟的開放,不要打貿易戰,可以繼續全球化的進程。危機中風雨同舟,這兩件事中國都做了。貿易摩擦雙方都會有損失,而且損失會很大,美國號稱是相對勝出的,我國出口下降30%,整體下降2/3,美國下降了1/3,美國相對勝出,在國內得到了發展,依然會有很大的損失;中國也會獲得勝出,貿易上也會有很多損失。

貿易摩擦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的機遇,思考我們的機遇在什麼地方,我們可以化解貿易摩擦負面影響的地方。首先要看到世界其他市場的因素。歐洲和美國各自是100%,現在市場是多元化的,我們對美國出口只佔全部出口的17%,這17%還是加上從香港轉口的,80%以上的市場是可以替代的。現在的產業鏈和過去不一樣,30年代的產業鏈都是在各國本身,現在都是在國際化,跨國的產業鏈使得大家在分攤貿易摩擦影響,不單壓在我們國家。

美國的貿易很單一,就是加拿大和墨西哥,中國很分散,除了美國以外,我們在各國都有貿易,80%的市場分佈在各國,我們把這些市場做好,貿易也下降不了多少,非常重要的是國際市場,這是我們和當年美國有點相似的地方,美國當年相對勝出,它的十年蕭條結束以後比別人發展更快,原因是什麼?首先它有國內大市場,1億多人口,歐洲是分崩離析的。它有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我們現在比它更完整,聯合國260多個子產業我們都有,不一定高端,中低端也可以圍繞這個大市場發展。

美國市場受阻,我們做好世界其他市場,做好中國的市場,這件事太重要了,做大市場以後大家不敢不來。美國為什麼勝出?當年和日本、德國貿易摩擦的時候,貿易摩擦和貿易戰的區別,貿易摩擦是講道理的,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和你掰扯,你哪兒違規了,WTO訴訟,怎麼改革,日本弄了20多個產業,都是一個一個掰扯。貿易戰是不講理的,500億加多少稅,2000億加多少稅,所有的產品加稅,不給你講道理的,這是懲罰性關稅。

30年代的貿易戰和七八十年代的美國、歐洲、日本的貿易摩擦最後都有一個現象,因為美國市場大,誰都不敢放棄美國市場,結果大家一邊打著貿易戰,一邊又同時投到美國市場,奔馳、寶馬的市場都在美國。如果我們做大市場,各地都會在中國追加投資,這個時候我們就發展了。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 . 深圳)最近提了政策建議,不要總搞“中國製造2025”,我們搞一個“中國市場2025”,我們怎麼擴大市場給世界看,給國際貨物公司看,我們會放棄這麼大的市場嗎?所以,首先是做好國際各國市場,二是做好自己的大市場。

要看到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推動作用,貿易摩擦早來比晚來好。我們可以認真思考該怎麼進一步改革開放,包括自主創新制度。

三、挑戰與機遇:中國發展新階段

1. 自主創新

中美貿易摩擦倒逼我們進入下一階段的發展。下一階段的發展一定要和前面有點不一樣,而且確實到了不一樣的時候。它有自然規律,到了這個階段,自然顯示出來,我們增長的動力、增長的機遇,首先是自主創新。下一階段要自主創新,不是說我們過去做錯了,只是我們到了新的階段。經濟增長一定是四大要素:一是勞動,不是說勞動力,而是要有知識、有技術的勞動。二是物質資本,也包含很多技術在裡面。三是知識和技術,從60年代開始逐步被主流經濟學接受,現在越來越先進。四是制度,制度改進促進經濟增長。這是制度創新對生產的促進作用,效率的改進已經納入正規的增長模型的分析。

第一階段主要是比較優勢,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這個沒有異議,如果有資源的話,有的國家就賣資源了,沒有資源就賣勞動力。然而只有這一個因素解釋不了發展。中國是14億人口大國,有些發展中國家剛開始也發展得很好,有礦又有廉價勞動力,有10年、20年的高增長,但怎麼解釋中國後面的20年?我們一直在持續增長,重要的因素是因為開放引進了知識,還有我們的儲蓄率比較高,有資本。改革是制度上的變遷,最重要的是我們發揮後發優勢、比較優勢,節省勞動成本,可以是勞動密集型,後發優勢是節省研發成本。研發成本一定程度上是試錯成本。研發很貴,大公司每年投入研發是費錢的,學習、模仿一樣可以引進大量的知識。

這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世界銀行的行長保羅 . 羅莫,他的理論是關於知識外溢問題。我們用在這兒恰如其分,可以用到發展的問題上。諾貝爾獎得主盧卡斯,當年他說過這句話:別人不可能追趕上美國,為什麼?美國每年產生的知識增量比其他國家的知識存量要大,你怎麼可能追上?但是他們都忽視了一件事,一旦我們開放了,你的知識存量可以外溢到我們這兒來,學過來就成了我們的知識增量,同時成了我們的知識存量。外資到中國來投資有兩大困惑,一個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好,一個是說中國僱員不忠誠,好不容易培養到一定程度,自己出去就辦個公司。這不是偷而是學習,這就是知識外溢。想想深圳的華強北,就是學習、模仿,學習模仿再逐步進入創新,這個過程就是走捷徑了。

第二階段是“比較優勢+後發優勢”。學習、模仿,我們沒做錯。發展中國家學習、模仿,不是丟人的事情。熊彼特講創新第二階段緊跟著就是模仿。我們要有這個過程。長期模仿也會產生一些問題,簡單的問題是自主創新不夠。模仿很創新,給人貼牌很舒服,但自主創新不夠,自主創新的機制不夠。現在是逼著你非得自主創新。以後技術封鎖會越來越嚴,中國的工程師能不能到美國訪問,將是個問題。美國的簽證有行政檢查,要到美國的國務院做。能不能訪問美國?經濟學應該沒問題,工程技術、科學的可能去不了美國了。中國留學生將來哪個學科能學,哪個學科不能學都成為問題了。技術封鎖越來越嚴重,逼著你非得自主創新。下一階段繼續要模仿、學習,但是要更多地自主創新。以前沒到這個階段,現在逐漸接近前沿,很多領域接近前沿,我們也到了自主創新的時候了。

我們仍然要學習模仿,認清自己的位置在什麼地方,該學習就學習,該模仿就模仿,發展自己的自主創新。但是到現在不能什麼都自主創新,因為在多數領域我們還是很落後的,還得繼續學習、模仿,但確實到了要加大創新體系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創新不是靠政府組織,創新不是政府補貼就能實現的,要有持續的激勵,這種激勵不能靠政府的補貼和組織,要靠產權激勵。使知識產權變成股權,成為永久性的激勵,政府也在逐步做這些事。

2. 國內消費市場擴大

第二階段我們到了消費擴大的階段,最近有點爭議,消費是升級還是降級了?消費確實在升級。買高端的東西越來越多,這個過程正在開始。過去確實儲蓄率太高,中國為什麼那麼有錢?我們的收入還是很低的,人均GDP只有9000美元,儲蓄率從2003年開始一直超過40%,現在還有44%,其中幾年50%以上。不缺資本,我們缺的就是知識,缺的就是制度。儲蓄率高消費就低。為什麼用2012年的數據,2012年儲蓄率最高,52%,居民消費只有35%。

到了今天,出現了各種使得儲蓄率下降、消費率逐步上升的因素。這些因素確實方方面面都具備了,收入快到1萬美元,2018年年底大概為9000美元,如果沒有人民幣的貶值大概9300~9400美元,10000美元就接近高消費了,美國5萬~6萬,我們只有他的六七分之一,物質需求進入高消費階段,我們確實也到了這個階段。10年以來低收入階層、農民工的階層收入增長特別快,窮人的消費傾向比較高,多掙點錢消費增長比較快。社保確實起作用了,城裡的低收入階層保住了,農村的新農合、新農保,消費信貸、金融漲得特別快,跟金融科技、大數據都是相關的。現在年輕人不一樣,年輕人敢於借錢消費,現在有分期付款肯定促進消費,互聯網、電商都在促進消費。再就是代際的替代開始發生,在職的人做的是正儲蓄。假設儲蓄率是30%,在職人掙1萬存3000,消費7000。退休的人掙過1000,30%的儲蓄率很小很高。消費結構已經很不一樣了,剛才說的老年人升級,這些確實都在發生。

3. 資源效率與清潔發展

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必然趨勢,中產階級的成長提出的要求,資源枯竭也越來越要求我們提高資源效率,能夠更好地進行綠色發展。解決霧霾、汙染、水資源等問題,現在很重要。這裡既是挑戰也是商機,有些企業不能在中國做了,更多的企業需要利用新的方式轉型升級,全世界的企業、中國的企業都在做這件事,問題是你怎麼做得更好。

4. 城市化新階段:大都市群

下一階段的特徵是大都市群的發展,城市群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站在房地產市場的角度、城市化的角度,過去幾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原來城鎮化發展,發展小城鎮,給小城鎮敞開供地,大城市嚴格控制不讓發展,小城市蓋了房子人走了,大城市房子暴漲,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但是供給不充分、不均衡。2015、2016年以來的樓市波動、兩極分化確實使人認識到這個問題。大城市暴漲、小城市庫存,需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庫存指的是三四線城市的住房需求不足。我們的決策者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先是國土部宣佈給大城市增加供地,減少小城市和人口流出城市;二是允許集體土地入市。中央政府做了三個城市群,雄安新區加了一塊地,京津冀加了一塊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他們正在做方案。以前小城市發展,現在大城市群發展,城市群是什麼概念?通過交通和各種便利化措施、政策的便利化。這塊不光是交通,包括各種公共服務,包括報銷能不能在別的地方報,看病、養老、入學是否便利化,使得一個區域的大中小城市互相補充,實現城市都市群的生活狀態。就像美國紐約城市群,曼哈頓的金融精英不住在曼哈頓,住在康乃狄克州,每天通勤一小時。倫敦、東京都是這種生活狀態,大城市群的發展,城市做大總是有邊界的,用城市群的方法加速城市化的進程,大家知道里面有巨大的商機、巨大的發展機遇。

反過來講對房地產市場有影響,以上這幾項政策會使房價趨於穩定。因為增加供給了,以前是供給不足、需求太多,以前是拼命壓需求,限購,現在補充供給。供求均衡了以後價格趨於穩定,不僅涉及到城市的發展、產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還涉及到房地產趨勢的發展。

中國今後幾個大城市群,珠三角、長三角1.5億到2億人的規模都是可能的,中間還有以省會城市為中心3000萬到5000萬的城市群,3+N的城市群模式已經顯示出來。

5. 改革開放新階段

中央政府陸續出臺改革、開放的新舉措,開放肯定要出了,改革這次圍繞民營經濟的發展做了一些新的調整,接下來會有新的改革。但是改革舉措落實之難,確實是個大問題。圍繞具體問題的改革從長遠來講更有生命力,因為它能解決問題。比如說給民企疏困,最大的矛盾是如何給民企疏困。國企收購民企的股權,這個時候會遇到一個問題,你這是混改還是逆混改?有的把民企股權收了,結果國企成了第一大股東,甚至控股了,民企就並表了,以後民企就得按照國企的規則運行,就把它變成了國企。混改的意思是讓國企引入一些民企的因素,使其更有活力,如果不是這樣,而是逆混改,把民企變成了國企,這個問題還是非常值得重視的。民企的重要好處是什麼?花自己的錢可以承擔風險。國企用的是公共的錢,拿的是公共的權,是要有程序的,是要有監督、檢查的。現在國企各種規則綁得很嚴,包括高管的收入。如果把民企變成國企那樣的規則,那民企就會被管死。國企按程序、按規則,退到競爭性不那麼強,一些基礎行業、資源行業,做得也很好,變化不大。民企保持活力,自己承擔風險,我們建立的方法是不要國有企業直接收購民營企業的股份,怎麼做?國有企業有錢、政府有錢,我們拿錢做點基金、做點兼併重組,用基金收購一部分股權,市場變好還可以放出去,不讓它直接成為國企的一部分,成為一個基金持股,即使股權佔得很大也不需要按照國企的規則運行,使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而不是很多民營企業都被收購、並表、收編了。如果不是這樣,大家想想後果將不堪設想。政府、國資部門要有傾向性的指導意見。這個不是沒有先例,安邦最後是由政府託管,而且政策的取向是政府整理好放回市場讓民營企業收購,這應該是大方向性的政策。

我們的改革要具體到這些問題上來,不要想著馬上能把國企搞好,國企改不動我們發展民營企業,不要把民營企業又搞回去變成國有企業,通過這些具體的做法、措施,推動市場化進一步改革,推動進一步的開放。

2019年可能更困難一點,但是我們看未來的前景仍然可以持續增長。不僅僅是願景,分析各種因素還是可以得出這種結論的。

樊綱:國內外形勢變化與中國發展新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