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業績創紀錄,李小加直面IPO巔峰後的新挑戰

2月28日,港交所發佈《戰略規劃2019-2021》,勾畫了其未來三年的發展藍圖。將主要聚焦三大主題:立足中國、連接全球、擁抱科技。

港交所業績創紀錄,李小加直面IPO巔峰後的新挑戰

《財經》記者 吳海珊/文 陸玲/編輯

北京時間2月27日下午4:30,香港交易所(HK0388)發佈了其2018年業績報。

2018年全年香港交易所(下稱“港交所”)收入及其他收益158.67億港元,同比上漲20%;淨利潤93.12億港元,同比上漲26%;基本每股盈利7.5港元,同比上漲24%。

港交所在業績報中表示2018年“創出多項新紀錄,收入及其他收益,以及盈利均創下歷史新高”。

2018年是港交所上一個“三年戰略”的最後一年。

2月28日,港交所發佈《戰略規劃2019-2021》,勾畫了其未來三年的發展藍圖。將主要聚焦三大主題:立足中國、連接全球、擁抱科技。

港交所的這一定位跟2016年發佈的三年戰略一脈相承。港交所2018年的輝煌業績也得益於這一定位。

2月28日,港交所開盤上漲,截至收盤港交所上漲0.97%,報270.6港元。

創紀錄的2018

2018年對於港交所來說無疑是輝煌的一年。最近五年中,能跟2018年相媲美的只有2015年的二、三季度,當時滬(深)港通剛剛開通。

全年來看,第四季度拖了業績的後腿。第四季度收入35.71億港元,淨利潤18.28億港元,大幅低於前三個季度。2018年前三季度,港交所的收入分別為41.50億港元,40.44億港元,41.02億港元,淨利潤分別為25.62億港元、24.79億港元、24.43億港元,均為近五年來的高點。尤其是第一季度,收入和盈利均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IPO業務、衍生品業務成為帶動港交所業績的最強力因素。

首次公開招股(IPO)方面,全年新上市公司數目創新高,達到218家,共集資2880億港元,同比增加124%。這主要是因為2018年港交所推出新的上市制度,允許“同股不同權”結構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去港交所上市,這一舉措帶來了IPO的繁榮。

2018年有7家“同股不同權”的公司或者生物科技公司根據新上市制度在香港上市,融資額940億元,佔到港交所2018年IPO總額的三分之一。

證券市場成交額創歷史新高,全年平均每日成交額達到1074億港元,較2017年增加22%。2月26日,中金髮布報告指出,日均成交量每提升100億元,對港交所今明兩年之盈利可提升分別3.3%及2.8%。中金將港交所的目標價從310港元上調至346港元。

衍生品交易則是港交所2018年最亮眼的業務 。港交所在業績報中這樣描述:“由於證券及衍生品市場成交錄得強勁增長”,港交所才獲得這樣的成績。

2018年港交所衍生品成交合約創新高,達到2.96億張,較2017年增加38%。其中期貨交易合約較舊紀錄(2016年)大漲53%;期權成交合約較舊紀錄(2017年)增長21%。

衍生品市場的波動增加帶來成交量創新高。香港期貨交易所的合約及股票期權的平均每日成交合約張數分別較2017年增加56%及21%。在交易量的帶領下,香港期貨交易所的衍生產品合約交易費用及股票期權合約的交易系統使用費用同比上漲68%及116%。

香港期貨交易所屬於港交所旗下成員。2000年,香港聯合交易所、香港期貨交易所、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合併成立香港交易所,並於當年上市。

從EBIDT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來看,證券及衍生品業務貢獻了的23%,2017年這一比例為18%。按年增長率來看,證券及衍生品業務所獲利潤增長了71%,達到29.3億港元。

證券和金融衍生品業務的快速增長得益於市場波動帶來的衍生品需求增加。2018年新上市衍生權證數目增長了48%,新上市牛熊正數目增加102%。

同時,港交所也調整了衍生產品交易時間。港交所於2018年5月將股票指數期權納入T+1(收市後交易時段)時段。之後T+1時段股票指數衍生產品交易量顯著增加,2018年平均每日成交合約張數達87200張,較2017年上升196%。2019年港交所計劃T+1時段交易時間從凌晨1點延長至凌晨3點。

野村證券一週前將港交所目標價自307港元提升至315港元,看中的正是衍生品業務的強勁表現。

三年發展戰略

2月28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港交所的長期願景是成為國際領先的亞洲時區交易所。要做到這一點,主要有三個核心部分:立足中國、連接世界、擁抱科技。

首先,立足中國的重要工作包括,增加北向通資本流入,便利南向通國際配置,擴建交易後基礎設施。

在港交所2018年的業績中,滬(深)港通表現也十分搶眼。2018年得益於中國A股被納入MSCI等國際相關指數,以及中國進一步擴大QFII額度,滬(深)港通交易量刷新紀錄,尤其是北向交易平均每日成交額同比上升113%,南向成交額同比上升30%

全年滬(深)港通北向交易的成交總額達人民幣 46,740 億元,較較2017 年增加 106%; 南向交易的成交總額達 28,340 億港元,增長 25%。自滬(深)港通推出至 2018 年底,內地和香港市場 分別錄得人民幣 6,417億元及 8,089 億港元的淨資金流入。

滬港通、深港通分別於2014、2016年底年開通。在港交所最近五年的業績中,唯一能夠跟2018年相比的一年就是2015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

2015年第二季度港交所收入40.57億港元,淨利潤25.2億港元,大幅高於一季度的27.95億港元和20.78億港元。

港交所CFOJohn Kilian在27日下午舉行的發佈會中,將2018年的業績跟2015年對比,並表示:“那時候開通了滬(深)港通,MSCI將在2018年將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的消息,對於港交所的業績影響非常大。”

2月26日,摩根士丹利發佈報告,建議投資者逢低吸納港交所股份。主要是“預計未來幾年資金流入內地將會大增,股份及債券通將令港交所處於有利的地位。”摩根士丹利給港交所的目標價為340港元。

其次,連接全球的主要工作包括,匯聚全球資金,改善市場微結構,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增加投入,使香港真正成為一個全資產類別、能夠連接全球的金融市場領導者。

港交所之所以能夠在2018年創下如此輝煌的成就,跟港交所的制度創新是分不開的。

2018年港交所在改善市場環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改革上市制度。富途證券持牌人鄔必偉認為,這一舉措是港交所在最近十來年最大的三大改革之一。

港交所CFOJohn Kilian在隨後召開的發佈會上分析港交所業績的時候,將第三季度的業績跟這一改革聯繫在一起。

治理“殼”公司將成為2019年港交所改善市場微結構的重要工作之一。業績報顯示,2019年港交所將致力於打擊“殼”公司。港交所現在正在審閱一份諮詢,建議收緊反向收購(即借殼上市)規則及持續上市準則,以期解決市場對於借殼上市和殼股活動的關注。

“殼”問題在香港市場由來已久。很多公司在香港上市並不是為了長遠的發展,也不是以回報股東為目的,而是為了造殼盈利。

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資本市場業務部常駐北京代表處合夥人王航對《財經》記者表示:這個諮詢在原來關於“後門上市”的條例基礎上,增加了很多實質重於形式的交易行為,主要目的就是打擊香港交易市場上的買殼行為,或者說造殼行為。”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曾多次跟港交所進行過溝通。

最後,關於擁抱科技,港交所最近剛宣佈了一項交易。2月20日港交所宣佈簽訂意向書,擬認購深圳市融匯通金科技有限公司(融匯通金)51%股權。融匯通金是一家技術服務提供商,業務涉及交易所市場、金融監管領域的技術和數據應用等領域。港交所表示,這將有助於其進一步提升金融市場的科技實力,支持未來的發展戰略。

李小加在發佈會上表示:“2019年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一年,IPO可能沒有去年那麼好。但是港交所將keep change,keep mov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