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如何看同性戀?

前幾天自己看到了一遍關於同性戀的文章,自己也沒關注過這個問題,只是看到了這篇文章後對自同性戀改觀很大。

現在,這個社會對同性戀應該還有很大爭議,很多人,特別是在中國對這個問題大多都是很反對的吧。我自己對同性戀觀點就是不支持,不反對,不鼓勵,不評論對錯。對於同性戀者充分理解,尊重。

現在我們如何看同性戀?

在異性戀霸權世界裡,同性戀被世俗反對,每一個同性戀者所承擔的壓力是巨大,世俗的力量相信大家也能想象到有多強大。平常我們可能自己做出一點在別人的眼裡有點反常的事情,來自旁人異樣的眼光就不是我們可以忍受的,更何況是整個社會呢。

每一個同性戀者在我看來都是足夠勇敢的。對於他們我們應該理解他們,認可他們。現在國家沒有禁止,但是有沒有同意其合法,我沒有查到相關信息了。

現在我們如何看同性戀?

其實早在4000年以前,古埃及人把男性之間的性愛行為看做神聖的事情。傳說中認為,霍祿士和塞特這兩位大神有過這種行為。古埃及的後宮,每個女人都有一個親密的同性朋友。古印度也有類似的情況。

同樣在古希臘,成年男子常常同已經渡過青春期但尚未進入成熟期的少年發生熱戀,尤其喜愛12歲到16歲之間的少年。在公元前6世紀到前4世紀這200年間,希臘人把同性戀視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分支,當一個少年接受完傳統的基本教育之後,即被置於一個年長男子的羽翼之下,這成人被稱為"愛者(lover)";少年被稱為"被愛者(beloved)"。這個成年人通常30出頭,負責少年的道德與心智發展教育,以仁慈、理解、溫暖及純粹的愛對待少年,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這少年道德上的完美。在戰爭中,他們並肩作戰;如果少年犯錯,這成人要替少年受罰。少年長大成人後,或者結婚,或者成為另一個少年的保護人即"愛者"。

另據考證,我國遠在商代就有"比頑童"、"美男破產(老)、美女破居"之類的說法,更有膾炙人口的"餘桃"(春秋)、"斷袖"(漢代)、龍陽君(戰國)、安陵君(戰國)等歷史人物和故事的記載。史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蓆";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後代於是以"龍陽"、"餘桃"、"斷袖"等語彙暗指同性戀現象。

現在我們如何看同性戀?

同性戀,古今中外一直存在,只是我們一直不認可他們,現在我們思想越來越開放,我們沒必要指著他們對錯,如何選著,選著什麼只是他們的權利,愛,與被愛都只是別人的權利,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對於同性戀就說這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