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探寻——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僚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又都有哪些生活特征啦?

僚人探寻——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断发纹身,赤足撩发

《史记·赵世家》说:“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剪发在古代被认为是奇风异俗的。有的地方俚人则行椎髻之俗,白居易《骡国乐》诗云:“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弱。”

文身是在身体上刺花纹图案,并涂上颜色,使留下永久的标志。《汉书·地理志》称: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桂海虞衡志》说:“黎,海南四郡岛上蛮也。蛮皆椎髻跣足,插银铜锡侪,妇人加铜环,耳坠垂肩,女及殡,即黠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

俗尚赤足,《桂海虞衡志》说,(南蛮)人椎髻跣足,或者木屐,衣清花斑衣。赤足(冬天穿木屐)之谷在粤西一直延续到本世纪60年代。

拔牙之俗又称“凿齿”、“缺齿”。《太平寰宇记》载:“(贵州)有俚人,皆为乌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齿”,(宜州)悉是雕题凿齿,画面人身,“(钦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

僚人探寻——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婚嫁习俗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建武初,骆越之民无嫁取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区,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可见当时还保留着原始群婚的习俗。

《桂海虞衡志》记:“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强暴,窃人妻女以逃,转移他所,安居自若,谓之卷伴,言卷以为伴侣也。”这是原始抢婚俗的残存。

俚僚还盛行“不落夫家”婚俗。元《文献通考》记壮族婚俗:“婿来就亲,女家于五里外结草屋百余间与居,谓之入僚。半年而后归夫家。”不落夫家习俗至今在粤西仍有残存,其形式为婚后新娘除节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娘家,直到怀孕临产时才定居夫家。

崇拜雷电

崇拜雷一直在其后裔民族中留存。海南黎族妇女文身的文饰,其主调是雷电纹。壮族巫师跳神时唱的《九天赞》云:“我是上天雷王子,显圣生化在云头....家住雷州雷王庙,年年行鱼教田畴”。粤西和海南的汉人也继承了俚人崇雷的习俗。方志记载,岭南的雷公庙以西江以南,高、雷、钦、廉等地为多,远达海南岛,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州雷王庙。雷州人十分崇敬雷神,家家户户都挂有雷神像,“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崇拜雷神,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

竖棺葬

《酉阳杂俎》载:“僚人在 ,死则竖棺葬之”。《魏书·僚传》曰:"死者竖棺而埋之。"在信宜水囗镇马岭岗等遗址,考古队员发现了7座船形竖穴土坑墓,这些船形墓显得原始但神秘:它们保留了“越人墓”狭长的特点,长宽比超过了4:1,3米半长的墓形又比“越人墓”改进不少,两头呈圆角,形似一叶扁舟;此外,与当时汉人墓极大的不同是,墓坑底部中央挖有腰坑(商周文化因素),内放圜底钵、双耳盆等随葬品。

衣服色彩

《岭外代答》僚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猺人若也。茂名县志五代,窦州瑶僚种蓝制靛染布,且有多余于集。明清以来,广东佛山形成了布匹集市,染布作坊与工场众多,其主要染料大部份来自粤西山区,罗镜水摆墟是蓝靛的最主要集散地,佛山很多商贾都专门派人在水摆长期采办。罗定泗纶,连州,分界以及信宜等山区都普遍种蓝。

僚人探寻——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