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井》究竟是什麼泯滅了人性,由一個孩子喚醒的良知!

《盲井》是根據2002年獲得老舍文學獎的劉慶邦的小說《神木》改編而成。在這部片子中,導演李楊用與之後的作品《盲山》一樣的紀實性的方法為我們展現出了“人性”。

《盲井》究竟是什麼泯滅了人性,由一個孩子喚醒的良知!

影片的開頭,在黑屏中出現了一抹亮光,鏡頭向後拉,那抹亮光越來越小,似乎在預示著人性光亮的一面離我們越來越遠,黑暗統治了我們的心。在影片中,多次出現黑暗中的電筒的光芒,前幾次的亮光都是一隊排列,暗示我們所有人都是安全的,而最後一次,在那一列電筒光中,有一簇在快速地向前閃動著,那不斷晃動的光亮讓觀眾看到了人物心中的驚慌失措和內心的恐懼與不安。

《盲井》究竟是什麼泯滅了人性,由一個孩子喚醒的良知!

每一次井下的黑暗後都是出井時那刺目得讓人暈眩的太陽光,一黑一亮,對比鮮明,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也給人心理一種很強的刺激感,與片名《盲井》相照應。而影片以黑色為基調,更能襯托“盲井”中的“盲”字。在第一幕礦窯出事,廠長出現時,導演用了一個搖鏡頭,非常好地晃出了人物內心的惶恐、驚慌和不安。與第二次出事時廠長的冷靜相對比,更能體現出人性中醜惡的一面。

《盲井》究竟是什麼泯滅了人性,由一個孩子喚醒的良知!

也許,命運就是如此,對好人的獎勵,對壞人的懲罰都是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巧合中成就的。第一次死人後,當宋金明提及死人名字時,唐朝陽說:“誰記他媽的名字,好像他媽的是個姓元的。”一句普普通通的話,或許我們看到那時根本不會在意,但當他們遇到那個十六歲的孩子時,孩子的一句“我叫元鳳鳴”,給了觀眾的心重重的一擊,小孩又道:“我要找我爹,爹外出打工已經半年沒回家了”。 更是給了觀眾一種心理暗示,讓觀眾不由得猜測著,也為這個孩子擔心著,這是一次巧合,而這一次的巧合也就此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人性似乎從那一刻開始開始發生了變化。

《盲井》究竟是什麼泯滅了人性,由一個孩子喚醒的良知!

一開始,宋金明對於唐朝陽打上孩子的主意只是稍有不滿,卻也還能接受,而之後,他似乎真的對這個孩子泛起了同情心,當元鳳鳴向他借錢遞給街邊那個考上中學卻沒錢上學的孩子時,他也掏出了錢;當鳳鳴給家人寫了信時他似乎想要幫他寄回家;當唐朝陽多次欲將元鳳鳴幹掉時,他用一個又一個的理由拖延著時間……到最後,他是真的將鳳鳴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從鳳鳴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他下不了手,所以,無奈的他選擇了自殺,在那一刻,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盲井》究竟是什麼泯滅了人性,由一個孩子喚醒的良知!

十六歲的元鳳鳴,一個單純、樸實的孩子,最初,他對女性的身體是有著幻想的,但當他被迫進了妓女的房間後,她衝出來對別人說的第一句話是:“叔,我變成壞人了。”從這句話中,我們聽出了這個孩子的純樸;吃飯時,他將碗裡的菜夾給“二叔”------宋金明;在發了工錢時,他執意將幾塊錢還給了“二叔”,還為“二叔”買了一隻雞。從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孩子純潔的心,他給我們展現的是人性好的一面。

《盲井》究竟是什麼泯滅了人性,由一個孩子喚醒的良知!

影片另一面鳳鳴與妓女小紅的偶遇,看似普通、平淡,一句“你也來給家裡寄錢啊!”揭示出一個深刻的社會現實,不管是以害人來賺錢,抑或是淪落為妓女,或許是陰暗,或許是下賤,都只是為了一個詞------“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