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老人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位已有四十七年党龄的老人,一位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的老人。

老人出生的那个年代,正是建国初期,长期战争刚结束,举国上下一穷二白,千疮百孔,人们食不果腹,饿殍遍野。“树皮”、“榆树叶”、“野菜”都是充饥的食物。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尝到白面的味道。老人说“过去白面是敬供神神的,人们不该精吃,需要加入一点黑面和玉米面”,可见,那个年代是多么的艰辛。

一位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老人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六十年代,农村城市到处传唱简朴的生活作风。老大穿过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小的,老三接着穿,所以,“补丁”在那个年代不是时尚,而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当年物质的匮乏造就了老人一生的勤俭节约。直到今天,老人依然不顾儿女的劝说,第一顿吃剩的饭不让倒掉,第二顿加热以后依旧吃。

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老人上学到初小四年级时,后因“文革动乱”不得不结束求学之路。但是在当时那也是村子里的“小秀才”了。在三尺讲台滔滔不绝育人子弟。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老人先后当过人民教师和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

一九七一年上级党委批准他入党的那天,他激动的站在村里最高的山头上,面迎北京方向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高唱《东方红》歌曲。每当说道这件事,老人的激动与喜悦是无法言表的,满脸的荣誉与忠诚顿时显现在这位老党员身上。

二十岁的年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或许在校园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大学时光,或许呼朋唤友高谈阔论人生的迷茫。但在那个年代里,二十岁的年纪足以肩负一个家庭的生活重担。田间放牛耕地,回家盖房箍窑。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也不得清闲,村民们还要搞“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拉石头”、“移河造地”等更为辛苦的劳动。就连在过年这天,人们还在劳动,响应了“过革命化的春节”的号召。所以,年仅十岁左右的孩子还得上山背上几捆柴火,以供家里煮饭烧水之用。这些,老人用手掌上厚厚的老茧和突出的指关节告诉我们。

1972年到1992年,老人在准格尔旗原西营子乡哈拉沟大队工作,先后任大队会计,民兵连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1992年经旗委“一推双考”录用乡党委副书记,后改为政府副乡长。直到2002年,根据党的干部政策,离岗坐休。这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老人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作为民兵连长备战备荒,作为党支部书记严于自律,作为政府副乡长积极抓好各项工作。四十年的风雨兼程记录着老人的大好年华。

在此期间,老人从未停止过学习。一本被他翻过无数遍的《新华字典》就是最好的见证。“活到老学到老”在老人身上体现是淋漓尽致。于此同时,于2007年被聘为站北社区党支部书记。

一位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老人

2012年老人因到了法定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此时正当花甲,本应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在2013年,他却负起了站北社区文化文艺工作。这一干。又是四年。四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社区文化工作搞的有声有色,深受广大居民群众的喜爱。同时也在老人的组织下,把享有“漫瀚调”之乡的准格尔旗民间艺术又推上了一个台阶,并建立已达三百多人的《准格尔.文化旅游.微信群》,汇聚了准格尔旗“漫瀚调”的各路精英。为此吸引了各大媒体记者,《准格尔旗》报社、准格尔旗电视台、《鄂尔多斯市》报社、鄂尔多斯市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新华社记者等前来采访报道。

“生活越来越好了,再也不用吃穿发愁了。”老人边玩弄着手里的智能手机边感叹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差异。:”想当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是很奢侈的生活了,而如今,我也住上了“进门换鞋,做饭用电”的楼房了,和家人朋友远隔千里也可以面对面的聊天了,呵呵,手气好的时候,还能抢个大红包。”说到这,老人脸上不由的露出似孩子调皮的笑脸。

如今,老人在兴隆街道担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职务。前不久,还被吸收为“准格尔旗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闲暇之际,老人还编写了漫瀚歌词,其歌词颇受人们的喜爱,经常发表在《准格尔旗发布》、《准格尔文化旅游》、《鄂尔多斯山羊》、《鄂尔多斯市新闻网》、《准格尔旗妇联》《大美准格尔》等多家新闻媒体。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

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位与时俱进的老人,一位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李前唤,在平凡的人生画册上描绘着不平凡的人生蓝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