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我們如何做教育

學校教育不能是過去時代的簡單複製和重演,那麼在這個變化和發展如此之快的時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做教育?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裡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這個變化和發展如此之快的時代,應如何做教育?我們認為,學校教育不能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流水線生產的傳統教育模式上,也不能停留在對以往文化的簡單復演上,而應著重培養既肩負立足於現在又能引領未來的人。

佈局校園文化,打造第三教育空間。教育理念是一所學校文化的基石。從“文翁重文千年化一蜀,比於齊魯,是可學繼。武侯不武萬里治三川,領先魏吳,當然智承”中可以進行文化尋根,“智承武侯,學繼文翁”“博通古今,雅達天下”,學校為培養“以成立信,展智雅之風,蓄博雅之勢,養包容之量,成為有自信敢擔當的現代公民”,擔當重任。環境是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教育理念的外顯和文化認同。漫步校園,我們可以看到建築與文化共舞,自然與書香一色,每一面牆壁會說話,每一束花草會傳情,每一副牌匾會勸學。校園一年四季充滿花香綠意,處處彰顯文翁精神,對韻、詩歌、名言佳句等專題樓道文化分佈其間,書香氣息春風化雨般融入環境中。開放性的科學設施設備,讓孩子們隨時動手動腦,在玩中學,把非正式的學習空間融於到校園裡,這種環境佈局對學生的智慧靈動大有裨益。作為育人的主要場所,我們要善於打破學校封閉式的教育環境,建設社會上現存的有助於教育者對學生實施教育的“第三教育空間”,形成學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利用數字化平臺,打造書香校園。一所學校的文化氛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閱讀氛圍。精心打造校園閱讀場所,讓孩子們吟誦蒙學經典、兒歌童謠、國學經典,讓晨誦帶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讓教師們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開展閱讀競賽;通過校刊、校報等平臺,展示師生閱讀和寫作成果,以閱讀為媒,引領師生“共讀共寫共生活”。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將閱讀滲透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立足於傳統模式的書香學校建設,學校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對豐富的藏書進行統一管理,每一位師生只需要搜索關鍵詞便能準確定位藏書位置,借閱形式相應簡單方便。另一方面,圖書不能僅僅停留於館藏,還可以引進移動圖書館,為師生和家長提供海量的電子圖書資源和閱讀課程,讓教師、孩子、父母共讀一本書。在“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們還可以通過微信等打造班級閱讀圈,每一個班級就是一個閱讀的內循環,還可以通過多樣化平臺的優質網課,實現學生閱讀的私人定製,讓讀書更深入地融入師生及家長的精神生命。

整合雲平臺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互聯網+”教育時代,學校的微課、錄播教室、雲校等,都有助於營造開放式學習環境。雲校通過選拔優秀教師團隊,將多樣化課程放在雲端,通過互聯網直播教學達到資源共享,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面。

利用小組合作,追求多元化學習方式。在“互聯網+”教育時代,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步伐也需要主動跟上。如根據學生學習特長、習慣等,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組內成員取長補短,相互幫助。“導、學、議、點、評”是其精髓。與此同時,項目式學習為多元化學習方式和評價體制提供了新的增長點。整個過程中,學生為主導者,教師只是學習的夥伴,學生在遊戲化中建構知識,將多個學科融於一個場景中,全程主動參與、主動探索,尋找解決路徑,並進行批判和修正,讓學習更加深刻。多元化學習方式還為全納教育提供了可能。我們期許,對於特殊兒童和學困生,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他們找到知識結構的痛點,基於興趣的學習需求能為他們建構獨特的學習方式,非同步的教學進度可以讓他們同樣享受優質的教育,擁有歡聲笑語和精彩的人生。

建構豐富課程,拓展宏大的教育視野。要積極構建“博”“雅”為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實踐框架,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博”字重點在於內在修為、豐富自己、做強自我;“雅”字重點在於外在言行、參與社會、貢獻社會。博雅課程框架集中指向培養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的“人”。活動課程設置豐富多元,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盡情參與。學校還可聘請民間藝人、大學教授、川劇藝術家擔任校外輔導員,對選擇特色課程的學生進行指導,將傳統文化在中小學傳承。在此基礎上,打造數字化校園,實現管理體制的革新。未來,數字校園的實施將為我們建立一個更密集、更清晰、更智能、更便捷的新型教育環境,推動網上辦公、網上管理、網上服務,推動學校機制的創新,管理的創新,也為學生個性化成長和發展提供保障。

21世紀的今天,誰能更深刻理解教育,誰就能實現彎道超車。在這個最好的時代,教育不僅為學校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更為學子提供了更加個性、精準、優質的教育服務。期許未來,我們的教育更加美好。

(作者單位系四川省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楊佐明為校長)

《中國教師報》2018年08月29日第1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