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Vital,Viberant,Vivacious;Strident,Turbulent,Glowing...

多么耀眼的一组词汇来形容1935年的上海。

老书新版

之前,我们曾介绍过1915年版本的一本中国旅游指南中有关上海的部分章节,但那是上海还没有赢得世界瞩目的年代,仅仅20年之后,上海国际之都的地位就显现了出来。

1935年前后,可说是上海最好的黄金岁月。尽管,一二八事变之后,闸北一带开始慢慢凋敝下来,但上海大多数地方仍然在发展前进,直至“八一三”开始的三个月烽火,和八年逐渐沦落敌手的东方巴黎。1945年之后的上海,因为时局的变化,就慢慢变得普通起来。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1935年上海,航拍图

2008年,一本1934-1935年度上海英文标准旅游指南以今天的印刷规格再度出版。在这本有十几章内容,覆盖上海旅行方方面面的指南中,我们或许能以游客的身份去游历那座最好年华里的远东第一大都市。笔者数年前购得这本书的电子版,而这本书的纸质版目前国内也有售,只是价格不菲,如果您有幸能找到,可以拿来翻翻看看。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这本旅游指南名头不小,《Everything About Shanghai》意思是当年上海旅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应俱全。当然,我们不必相信作者的大话,而是把它当作一本寻觅30年代上海生活的参考。

从历史中走来

指南开篇介绍上海开埠历史,从开埠前讲到一二八,算是把上海的历史好好交待了一遍。其中有一个片段讲了上海有些马路的旧称,如南京路曾叫派克弄,外滩曾叫扬子江路,四川(中)路曾叫“大桥路”,江西(中)路曾叫“教堂路”。

紧接着就是介绍一下上海有点复杂的治理模式。虽然民国时代的上海,一市三府的行政管理足以让外来者头晕眼花,但在司法管辖权上却更为复杂,西方几大帝国主义均在上海设有海外法庭或外事法庭,在此就不展开叙述了。

上海的地理位置以及近代以来历史变迁产生的特殊性使之成为中国经济之都,人口也飙升至世界第六,并有望在1935年(指南出版于1934年)超越芝加哥,跻身老五。而外国人,其实只占不到三十分之一,在租界也没有达到十分之一。

管窥上海:1935年的外滩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1934年建成的国际饭店,是远东第一高楼,美国以外最高的建筑。许多人争相一睹其风采,而如今这些名头都已经转交他人了。外滩依旧是那个外滩,绝大部分建筑已经成型。指南里也提到了汇丰银行门口被人们用掌心磨得锃亮的狮子脚掌。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1935年的外滩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上海总会大楼,以及里面号称“世界第一长的酒吧吧台”。不过正如指南上所言,当时美国刚刚推翻了禁酒令,这个记录很快将会易手。果不其然,曾经在禁过酒却嗜酒如命的美国人如今将这一记录握在手中,这是一家开在俄亥俄州伊利湖上的叫Put-In-Bay的岛上的一家啤酒馆所保持的。不过据说最新纪录为德国杜塞尔多夫的一个小镇打破,因为全镇所有的吧台几乎完全相连......这也可以。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不远处英法租界交界路爱德华七世路的尽头是为曾经来上海淘金却殒命于一战的冒险家所设立的胜利女神雕像。这是上海二战之前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从外白渡桥至胜利女神雕像是1935年外滩的全貌,也是上海的缩影。

“盐”格的海关,不可“丝”异的关税

旅行者们的正题终于开始了。1935年,来上海的主要手段依然是轮船和火车,越洋飞行在当年还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时的中国飞机主要还是军事、商业和通邮之用。1931年死于空难的徐志摩,搭乘的就是一架邮政飞机。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所附航空公司广告,可见当年客运飞机还是很时鲜的

在1930年代,上海市的范围还没有拓展到吴淞口,远洋轮从长江口行驶40英里至吴淞口,再逆黄浦江而上14英里到达租界的港口。当年下船头一件事就是过海关。据指南,每位旅客可携带免税的“25支雪茄、200根香烟和半磅的烟丝。”除此之外,枪支弹药必须寄存在海关直至离境。而托运行李则需支付60分墨西哥银洋的保管费才能拿走。

最要命的是禁止旅客私带盐和麻醉药品(药品中所含合理剂量的除外)。后者可以理解,因为今天依然如此,但盐就有些不可思议了。因为当局垄断盐业,因此一粒盐也不能带入上海。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新新百货(今第一食品)的广告

而今天被海关克以重税的数码产品、化妆品和奢侈品包包等完全无法与当年羊毛丝绸制品的入境关税相提并论。因为这两种商品一旦被查获私带入境,关税额度最高80%,最低也有30%之多,可见当时的中国是多么依赖纺织业。机器、铁制工具等税率是最低的,这也是当年进口量最大的产品。

当年还有人会带着自己的爱车来上海,而指南则建议这些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进口关税,需向中国海事海关抵押足够数目的税金和手续费,并且保证两个月之内离境出关。而想在上海开车,租界内自是比较容易,向有关部门申请即可,然而要开车入华界就得向上海市政府另行申请驾照了。

飞驰上海

当年的上海,除了城市道路外,通往郊野的道路就没有那么发达了。不过指南中还是介绍了一环三纵,以及一条郊区延长路。

一环自然就是从龙华开始,逆时针绕租界一圈的中山路了。这条路其实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串联被边缘化的华界,但也实际遏制了租界的无限扩张。

上海至吴淞口的公路,或许是今天军工路及其延伸,从杨树浦路北端直抵达吴淞口附近的宝山城,1935年的宝山县城尚有围墙,1937年在这里曾爆发过淞沪战役中极为惨烈的宝山保卫战。

上海至浏河的公路,或许是今天沪太路。指南使用的中国地名大多为沪语语音拼写,如吴淞则为“Woosong”,浏河为“Liuhu”,闵行为“minghong”等等

上海至闵行的公路,大概就是今天的老沪闵路和沪闵路。而指南提到,如果在北桥右转就能去松江老县城了,看来北松公路在1935年也已经筑好了。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行驶于沪闵路上的长途汽车(来自知乎)

大王节?

这本指南将租界与华界分开介绍,华界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因为其中还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比如它专门花章节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其中农历新年、元宵、中秋、清明、端午等都说得很详细,甚至还有一个今天上海人已经完全不知道的大(dai)王节。

大王节和新闸路上的大王庙有关,之前我们在广肇山庄一文中曾提到。据指南所述,大王神是一个民间信仰的雨神也是农民的守护神。大王节在每年四月中,至节庆会有八位着红色绸衣的大汉扛着神龛游行。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而关于文庙(confucian temple)的章节也挺耐人寻味的,1935年的上海文庙其实也早就挪作他用,只是当年这里卖的不是旧书而是衣服,或许那里是华亭路、襄阳南路的鼻祖吧。

据指南描述文庙外面有个池塘(天光云影池),池边还有一座三层宝塔(魁星阁),还有围墙将其团团围住,上面还有反映孔子与七十贤弟子,三千众弟子的壁画装饰。文庙后来所经历的一切,大家都能在网上查到,如今的样子是否和当年能重合呢?其实1932年,文庙就部分被改建为图书馆,过去皇权社会的宗教文化机构,留到今天,只是供后人凭吊而已。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今日文庙(来自FB网友)

此外,今天大家基本混作一谈的城隍庙、豫园和湖心亭茶楼,其实当年算是不同的景致,只是豫园商圈将三者糅合在一起了。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美食指南欠奉,喝酒耍乐却是写得详细

或许是西洋人对中国美食缺乏理解能力。唯一能用上的一个词就是“good”。无论是炒糊锅底还是夹生未熟,只要对上味了,就能听到一声“the food is good.” 或许他们真的分不清食物的好坏,但凡味蕾刺激到了就说好吃。

说了这么多,也是我看完这本指南目录后的失望——一家像样的餐厅推荐都没有!!!光顾着说好吃了。对于漂洋过海而来的洋人们来说,喝酒跳舞夜生活的质量在所有娱乐中是最重要的。指南作者提到华懋饭店和礼查饭店的茶舞会。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所附安乐宫歌舞厅的广告,赤裸裸宣称自己是第一家提供舞伴的卡巴莱

除此之外,作者津津有味地介绍起来上海的西式“卡巴莱餐厅(Cabaret)”,这些餐厅不仅仅提供食物,甚至重点都不是在吃东西,而且提供各种活色生香的表演节目,或者提供伴舞。卡巴莱还以尺度分为三层,第一种相对高雅,第二种媚俗,对于那最放开的第三类,指南作者笑而不语。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著名影片《卡巴莱(常译作歌厅)》的海报

作者列出的那些当年算是高雅层次的卡巴莱餐厅们,只有英文名和英文路名,其中之一则是Majestic Cafe。中文名字叫大沪歌舞厅,其实和更有名的大华饭店(Majestic Hotel,1929年歇业)在上海话中极为相似。指南上仍印有Majestic Cafe的广告。其中一句小字广告语令人唏嘘,“Your stay in Shanghai will be incomplete unless you visit Majestic Cafe(如您未能光顾大沪餐厅,则沪上之旅实属抱憾。)”今天大沪饭店仍在!但已经不是原来南京西路上的地址了。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大沪歌舞厅的广告

其他列出的有大华歌舞厅(不是大华饭店),叫Ambassador Cafe,爱多亚路741号,资料甚少。Carnidome Cafe/逸园,辣斐德路1189号,今上海文化广场,当年是兼具跑狗赌博功能的娱乐场所。Ladow‘s Casanova/新华歌舞厅,爱多亚路545号。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了。

指南还打趣地说道,如果你在上海只剩一个晚上了,千万别留恋同一个地方,从高级酒店到水兵水手们都爱的“流血街(Blood Alley)”中间可选择的简直太多了。这条所谓流血街也就是朱葆三路,即今天的溪口路,因为临近黄浦江码头,故而充斥着意图一醉方休或者寻花问柳的水手,他们能为各种大小事情大打出手,血流满地,因此得名。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酒吧林立的朱葆三路(来自网络)

犬马人生

说完声色,必然是犬马。按照某个时代的政治语言来说,旧上海真是一个五毒俱全、乌烟瘴气的地方,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935年的上海人和今天一样热衷彩票,以指南列出的国民政府当年的彩票兑奖办法,中奖比例是10元一张彩票,最高奖额是50万。不过当时的彩票可以买十分之一份额,而一旦中奖也能拿到5万奖金。每期彩票共设9等,最低20元,也算翻倍,一次奖池共约250万奖金。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逸园跑狗场内外景

1935年,许多人沉沦于赌马与赌狗之中,赌马在跑马场,上海人人都知道在哪里,据指南说,如果赌对了馬,那么就可以参与分享奖池里的七成,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就只有两成和一成,其余无奖,真是非常残酷。去老法租界是赌狗,场所就在上面提到的逸园。许多人还痴迷于在一种叫Hai-alai的室内运动上下注,也就是旧上海人常说的回力球,今天准确的翻译是壁网球,Hai-alai是巴斯克名,因为球速快、变化莫测就被开发为赌博项目。上海回力球场的旧址就在陕西南路和淮海中路的路口。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回力球场(上海图书馆图片)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回力球的球棒(维基百科)

1935年的酒店以Astor(浦江)、Cathay(和平)、Park(国际)等今天仍有名气的饭店为主,价格也比较相近,当年的费用以月为单位计算,单人间为8-10元(墨西哥银元?),双人间则在20元以上。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宣布币制改革,使用法币,因此很难通过通货膨胀计算判定这些改革前的价格究竟算贵还是便宜。但当时中国普通城市居民(技术工人、小学教师等社会阶层)的家庭月收入为50元,可见这些费用却也是不低的。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麦脱赫斯特公寓(今泰兴大楼)的广告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浦东高桥的Beach Hotel广告

1935年,上海已经有了一批营业性的酒店公寓,比如今天复兴中路上的黑石公寓,南京西路上的泰兴大楼等,当年均为此类。它们的价格与普通酒店的价格差不多,略贵一、二元而已。

1935年的生活横截面

今天,这本几乎毫无现实用处的旅游手册,似乎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把上海,和上海人的生活定格在了那一瞬间,80多年后,经历沧桑巨变,外滩还是外滩,但身前身后的高楼早就遮没了它不可一世、睥睨众生的气魄,虽然它仍然看起来很壮观,但那毕竟属于历史的积淀。

1935年的上海已经能每年接待4万人次以上有钱飘洋过海而来在此游玩数日的游客,也已经有与西欧北美不相上下的娱乐消遣设施、公共交通系统、足够多的酒店、商店、剧场,融汇东西世界各地文化于此。这都是上海的荣幸,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然而,1935年的中国和上海同样是不幸的,不仅沿街都是行乞者,让人无法释怀这是一个积贫积弱的老国家,同时,因为日军的步步紧逼,祖国山河渐渐沦落敌手,使得那个时代显得没有原本应该的闪亮。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旧日魔都


1935年上海的世相百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