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滬說·第60期】

【戊戌·大雪刊】

【本期提要】

上期,我們分享了一本早在1913年發行的中國旅行指南中的上海部分以及作者卡爾·克勞的一些生平,本期,我們將從克勞後半生的一副傑作——一幅1935年出版的上海手繪地圖回顧80多年前,淞滬戰爭之前,一部分人心中那個最好的上海。

歲月的褶皺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克勞版的上海地圖,迎面而來的感受就是目不暇接。它與其他僅標識道路、河流名稱、走向乾巴巴的地圖比起來,充滿了各種視覺元素。四周是剪貼畫版的上海介紹,有上海的名勝,也有與上海有關的生活以及歷史事件。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克勞版上海地圖全貌

也許這是一幅絕無僅有的以生動的圖畫表現的上海地圖,儘管其覆蓋的面積僅有老黃浦區、虹口區南部,老閘北區,一部分南市區和浦東陸家嘴以及一丁點的老靜安區和楊浦區。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克勞版上海地圖與今日上海地圖對應,於上海市區也僅佔一小部分。(截圖自波士頓公共圖書館)

有趣的是,無論你在網上搜索任何一個電子版的克勞版手繪地圖,在外灘等處都有紙片因摺痕而磨損的痕跡。這是因為這份電子版都出自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的館藏。通過這個網址,您將可以放大地圖,細細觀賞。

https://collections.leventhalmap.org/search/commonwealth:x633f974z

小片畫放大:克勞眼中的上海

設計一份地圖並不容易,而設計一座多元文化城市的地圖就更不容易了。環繞地圖一圈的小片畫生動地闡釋著上海一市三城的獨特文化,以及其中值得稱道的著名建築。

(一)地圖上緣的小片畫

地圖上緣的幾幅小片畫就讓中國同胞們頗感不適。

正中間是上海公共租界的徽章,以及公共租界最高當局工部局(實則為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字面意思是市政議會)的大樓。

擴展閱讀:【滬說】工部局往事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而從左至右是上海開埠的歷程。從左至右。

第一幅:吳淞口炮臺為英國艦隊攻陷,1842年

第二幅:英軍抵達上海,1842年

第三幅: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842年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第四幅:第一批英國傳教士抵達上海,1843年

第五幅:1844年,已經有11家英國公司和2個英國教會在上海開業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徽章右方也有五幅小片畫

第六幅:美國領事館開門迎客,1844年

第七幅:英國領事館購地價格每畝"Tls.30", 1846年

第八幅:法租界建立,1849年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第九幅:泥城浜之戰,1854年

第十幅:有軌電車修建完畢,1908年。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二)地圖的左側則表現了上海的多元文化。

第一~四幅反應了中國元素的主導地位,其中小片畫的邊框就是祥雲紋,四角還有象徵佛教的“卐”字

第一幅:福州路

第二幅:City Temple,但圖中並不是城隍廟道教神龕的設置,可能是玉佛寺或其他佛教寺廟的大殿內景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第三幅:獨輪推車

第四幅:葬禮隊伍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第五幅和第六幅代表公共租界,

第五幅是赫德像(毀於日據時期),

第六幅是外灘公園(今黃浦公園)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第七、八幅代表法租界。

第七幅,法租界外灘的氣象信號塔。至今仍聳立在外灘。

第八幅,法租界公董局老大樓(位於金陵東路原法大馬路上,現已經不存)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外灘改建後移動過的氣象信號塔(2016.6)

(三)地圖右側的小片畫代表上海公共租界內的時髦建築

第一幅:美國花旗總會,鄔達克早期作品,位於福州路。

第二幅:浦江飯店,原禮查飯店,上海最早的涉外賓館之一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美國總會大樓(現高法大樓,2017.12)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第三幅:聖三一教堂,位於工部局大樓九江路對面

第四幅:外白渡橋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第五幅:外灘一戰紀念碑(已毀)

第六幅:郵政大樓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淪陷時期,大量雕塑被重塑為彈藥,位於愛多亞路黃浦江畔(今延安東路外灘)曾矗立一座一戰紀念碑,成為老照片裡的回憶。這張照片約拍攝於1936-1938年間。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車墩影視基地內的一戰紀念碑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四川路橋北堍(右側)的郵政大樓

第七幅:江海關大樓

第八幅: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大樓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夜幕中熠熠生輝的匯豐銀行和江海關大樓(2017.12)

(四)地圖下方的小片畫表現了上海其他有代表性的建築和事物

第一幅:湖心亭茶樓

第二幅:龍華塔

第三幅:上海腹地的水鄉景色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第四幅:小舢板

第五幅:城隍廟裡的神龕

第六幅:中國帆船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第七幅:俄國退伍軍官俱樂部

第八幅:上海老北站

第九幅:南京路百貨商店:新新百貨、新亞百貨、永安百貨(第四大百貨大新百貨即今天的市百一店大樓於1936年元月才開業,而地圖是1935年出版的。)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第九幅:大華飯店(已經停業,原址為今美琪大戲院)

第十幅:上海總會

第十一幅:黃浦江百舸爭流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地圖細節中的上海

1. 位於地圖中央的黃浦江(1949年前拼寫為Whangpoo)畫了大大小小各種船,從細節來看,每一艘船都不太一樣,足見設計者和畫師的用心。圖中,作者也不厭其煩地將浦東的一個個貨棧,乃至倉庫的俯視圖都畫了出來。當時的浦東雖然不是租界,但卻是貨棧林立,沿岸都是中外各大公司的倉庫。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2. 在地圖空白處,作者還設置了時區對照表。

其中,除了悉尼、倫敦、紐約等英語國家城市之外,還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可見當時的阿根廷也是世界強國一枚。當時的上海與紐約時差13小時,和今天是一樣的。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3. 外灘建築的細節勾畫。

雖然從筆法上顯得並不專業,但外灘一帶的建築已經給讀者豐富的細節。可惜的是,原本已經磨損嚴重,非常不清晰。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4. 趣味的地圖元素。

在克勞的這副地圖中,畫了有軌/無軌電車、黃包車、汽車、獨輪車、挑夫等多種形象。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局部評析

下面,我們就對地圖中五個局部進行一些簡單的評析。

一、蘇州河口

這是整張地圖元素相對最密集的地方。這裡也是蘇、英、美、德、日五國駐上海領事館所在地。除英國領事館在蘇州河南岸之外,另外四國領事館在蘇州河口以北,外白渡橋以東一字排開。

但如今,這裡只剩下了俄國領事館。

當時的電車線路從北四川路沿北蘇州路折向東,從外白渡橋過河。往南就是外灘。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二、外灘中段

從外灘公園及北京東路以南,就是正式的外灘建築群開始的地方了。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圖中標註了紅色電車線路的是南京路。外灘的建築群標得不是特別清楚,而且由於摺痕也影響了一部分小字的閱讀,但和平飯店南北樓,江海關和匯豐銀行大樓都可以在圖中找到。

而像交通銀行大樓,中國銀行大樓等,因為當時還未建造於是就留了空。

江西路(Kiangse Road)上畫了一個大大的老式電話,那裡是德律風大樓,也是今天上海市電話局所在地。而街對面則是工部局大樓和聖三一教堂。

美國花旗總會(American Club)被單獨標出,但殊不知,今天的福州路高樓林立,要在樓林中找到它也是不容易的。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三、跑馬場附近

1935年的上海地圖沒有人民廣場,也沒有人民公園,只有一片圓形的綠色區域,這裡不僅有跑馬場,也有棒球場。如今上海算得上第一地段的人民廣場,在當年顯得很一般。圖右下角有一個“Jewish Cemetery”是今天的明天廣場所在地。北面的瑞士領事館也不見蹤影。東首的卡爾登咖啡館是今天大光明電影院的所在,而曾經的上海第一高樓,國際飯店也還沒有出現在地圖之中,只有它的鄰居——金門大酒店。

圖中有一個通往“Bubbling Well”的虛擬路牌,Bubbling Well就是靜安寺一帶的代稱,傳說那裡發現過一口一直冒泡的水井/或說是泉水。通往Bubbling Well的路自然就命名為Bubbling well road,也就是南京西路的前身了。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四、西界、閘北、北站

這是一個華界與公共租界交錯的地區。紫色為上海縣屬的華界——閘北以及毗鄰的寶山縣南境地。地圖最西的馬路是大通路也就是今天的大田路。甚至還不到今天南北高架的西側。

在大通路西側,還有一條未標出名稱的河流,河邊有一所學校名叫Ellis Kadooriee School,這正是久負盛名的育才中學的前身。

圖中的火車站,並不是新客站,而是改建為上海鐵路博物館的老北站。老北站大樓在淞滬抗戰期間被幾乎打爛。北站往南去租界中區是河南北路,也叫鐵馬路。在蘇州河邊有一座天妃宮,在圖中也標出來了。

擴展閱讀:【滬說】蘇州河畔一座孤樓與它的如塵往事:河南路橋邊的上海總商會舊址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五、法租界

法租界是上海別樣的存在。成立得比英美租界要晚,但在上海人的心中卻印象更深刻。或許是因為單一國家的租界,讓人對於文化衝突的感受更深刻。

作者是站在公共租界的立場上,因此法租界也像一個外物般的存在。法租界標註的建築密度要更低,也更小,而且因為加在黃底色的公共租界和紫底色的華界之間。特別像冷飲三色杯。法租界東端南北狹窄,最窄處不過是河南南路從延安東路到人民路這一段,一共三個路口,順暢時兩分鐘就能橫穿。但東西向就要長得多了。

在標註出的建築中,有大世界,八仙橋公墓——今淮海公園(圖中地圖破損處)等還有跡可尋,其餘不是挪作他用,就是灰飛煙滅了。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為何要重讀1935年的地圖?

2016年初,我意外發現開學校裡開了一門有關上海的課程,而且註冊的人數夠多。教授並不是上海人,而是來自臺北。雖然那些授課內容如此熟悉,上完一學期的課之後,最大的感慨是,我從未如此看待過自己的家鄉。一個是,我從來沒把上海當作一個客體,其次,我忘記了時間的維度,很少回頭去看。

作為一個普通的上海人,很少打開一個外鄉人寫的上海遊記,很少去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上海,很少去想上海那些自己不曾生活的年代。但當我離開上海,我發現對於它的其實是很有意義的。

在時代大潮中,我們逐浪前行,卻常常在回頭時悵然若失,過去彷彿變成了另一個時空,或者我們在籠山霧照中,不識廬山真面目。“歷史”和“他者”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思考和觀察的維度。

1935年,一個美國密蘇里州農村來的新聞業者,為這座他後半生投身於此的城市設計了一幅獨一無二的地圖。這份榮耀,不僅屬於他,也屬於這座曾經對世界敞開大門的偉大城市。


上海1935:一張手繪地圖裡的昨日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