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媒稱要讓剛需心態平穩 樓市走向大局已定

黨媒稱要讓剛需心態平穩 樓市走向大局已定

2019年新年伊始,關於是否買房的爭論便未曾斷過,更有地產大佬馮侖口中“有錢就買,沒錢就不買,如果是撿的錢,就買房;如果是掙的錢,暫時別買”的笑談。這句玩笑話也委婉的表明了今年樓市的大體動向。事實正是如此,數據指出,1月19個主要城市樓市成交環比下降26.4%,同比下降4.4%;30個重點城市整體成交2146萬平方米,環比下跌31%,同比也有14%降幅。

成交量的下降,直接表明了人們的購房意願大不如前,購房者趨於理性,觀望情緒漸濃,最主要的原因則是人們的購買力不足,這與房價的不斷攀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積攢首付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買不起房成為了剛需購房者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家提出房子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以及針對樓市所制定與實施的一些列調控政策,截止至2018年末,樓市出現了穩定的跡象,炒房的現象也銷聲匿跡。這麼多年來,剛需的心態起伏不定,五味雜陳,樓市的消息無時無刻都在攪動著剛需的內心。這種焦慮感隨著房價的上漲愈發強烈,房價何時才能回落,何時才能買房?成為剛需心裡最大的疑問。每一次政策層面的消息出現,剛需都翹首以盼,期待早日買到屬於自己的房產。

日前,人民網發佈一篇名為《“房住不炒”原則讓剛需心態平穩》的文章,開篇直接指出在“房住不炒”這一樓市發展頂層政策原則堅決執行兩年後,歲末年初,基於居住需求的購房者迎來購房窗口期,尤其是一線城市購房時機更為明顯。

在中國樓市發展史中,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積蓄的增長並沒有減少未置業的焦慮,相反的是,在積累首付款的過程中,焦慮感是遞增的,越接近首付款的過程,除了收入漲不過房價,難抵通脹的焦慮之外,增添了“欲購不能”焦慮。

為消除全民“焦慮”,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樓市發展頂層政策原則。

在連續經歷了2017年、2018年堅持“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並行的政策原則下,樓市終於開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居住需求購房者的“焦慮感”,兩年間持幣觀望者增多,但難掩剛需購房者對於房價進入下一輪“報復性反彈”的擔憂。尤其2018年年末,剛需者因為個別城市在調控政策範圍內的合理適度微調,顯得異常敏感,這背後是對房價上漲的擔憂。

種種跡象表明,2019年樓市將走平穩路線,在平穩政策下,剛需購房者心態更加平穩,選擇一城,在可承受的槓桿貸款購房,將成為常態,而每個人的常態背後是樓市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