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房產」不僅僅是指投資「房產」?!

「投資房產」不僅僅是指投資「房產」?!

學員:@Art 兩岸房說說 按照安全房產的定義長期不間斷買房,受制於工資流水付月供,和貸票房票的限制,一般能達到平均幾年買一套的頻率?或者是一年買幾套?

畢竟,您教我們買的都是處於穩定上升期的房子,而不是那種便宜到可以一年買幾套的遠郊房子。

這個問題的簡短答案很討人厭:不一定!

因它牽涉以下幾個變量:「募資能力」、「租金創造能力」、「可靠房票經營能力」、「跨區購買取捨」。

但首先,我想問各位一個很根本、很源頭性的投資哲學:「我們應該不顧一切的追求最多持有面積嗎?」

這是某些多軍的哲學,也深深影響著國內的投資大眾。如果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那為什麼開發商要賣房呢?

開發商投資房產的「買進成本」絕對遠比我們低,故如果原則這麼簡單,只要追求最大面積,那開發商只要過去十年不賣房,現在持有房產的價值,何其驚人!

但實務中,我們卻看到開發商不斷以「賣房」為主要目的。即使有時因政策關係而短暫持有,仍都是計劃日後出售。難道開發商不知道長持房產,將能大概率的創造驚人的增值嗎?

他們當然知道!!

他們之所以不做,或說做不到的原因是「投資房產」不只是投資「房產」。你投資的是「房產」+「現金流」+「稅」的組合。(其中「現金流」又可分「進項」:租金;「出項」:利息、股東分紅...以上為求方便說明,做個不精準,但簡化的分類)。

開發商的貸款利率&條件遜於一般人的「按揭」,規模又大,支出多,故現金流管理難度高於一般人。又因「稅種&稅率」遠高於我們買賣二手房,故兩者相加,使得開放商長持較一般自然人不利。

但某些多軍為了急速擴張規模,只求面積而不在意「安全的房產」+「安全的現金流」,使得他們逐漸成一個不穩定的模式。

就像在一個不穩定的地基上,一直疊鋼筋,只求樓高快速增加,不管鋼筋質量、施工質量、設計質量,他們的樓看起來傲視群雄,在雲端之上俯視眾人,殊不知,有多少國內外房地產界的英雄人物,都千篇一律敗在此種模式中,曇花一現。

有時你會看到此種類型的多軍,有著幾十間房產,卻常常需要因2、30萬這種小錢到處週轉,他並沒有真的享受到房產保護他&家人的好處,反而處處是現金流壓力。此時房產沒有帶給他自由,反而是更多的束縛。

我希望各位在投資房產的過程中,一直是處在安全篤定的狀態,努力做完調研、努力把談判簽約環節做到位後,你就自由了。不用提心吊膽,可以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有價值的事,以此安心的模式,「或快或慢」的增加你的庫存面積。

至於到底是「或快」or「或慢」,就要視各位開頭四件事:3能力1取捨中,最弱的一環目前在什麼程度?是否能加強?

其實這就是「木桶理論」。木桶由不同長度的木片組成,這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木片。例如:你每年能募資1000萬,但你經營可靠房票的能力不好,五年只有1張房票,故雖然你五年能募5000萬,但你只能買一間1000萬的房子,剩下4000萬除了利息、裝修、管理支出外,都變得沒用。

此時,你也不會募滿5000萬。因多的錢只會空等,仍然要算回報給投資人,得不償失。因此,你的「募資能力」被「房票能力」給「制約」了。

簡言之,「最弱一環」會制約你的成績,故各位平時的努力應該要花大部分時間加強「最弱一環」的強度,直到它不再是最弱一環。

當「新最弱一環」出現後,你就要轉移注意力,加強新最弱環,如此來回反覆,你的投資績效就會不斷提升,你的庫存質量才會在一個「安心」的過程中,增加「安全」庫存。

房產投資是場「大摔後很難爬起來」的馬拉松,所以不要介意別人短暫的急跑超越你,你越穩定,長期贏面越大。

更何況,重點是在「用房地產保護家人」,故全家生活有質量最重要。

以上,說明完畢!

「投資房產」不僅僅是指投資「房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