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何素珍:加快人才资源集聚 助推产业创新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围绕吸引人才、服务人才、支持人才,我市相继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提出了引才机制、聚才平台、队伍建设、平台服务、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求职补贴、工作津贴、购房补贴、晋升补助等全方位政策支持,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大约8万人左右,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2.14万人、建设行业0.5万人,具备高级职称资格达4000人;技能人才总量大约13.8万人,其中高级技工3万人、技师3700人、高级技师172人。这支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成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力量。但从横向比较和前瞻分析来看,我市人才工作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目前我市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队伍总量偏小结构单一分布不均。专业技术人员规模总量仅占全省总量的1/40,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86%,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并呈萎缩趋势。其中,约200余人正高级专技人员集中分布在卫生、教育系统以及有色集团公司,技能人才中高级技师仅172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0.01 %。此外,除采掘、冶炼等传统产业技术人才较多外,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紧缺,引进难,留人更难。

(二)载体不多薪酬增长不快导致聚才引力不足。大部分企业在员工薪酬待遇、培训晋升、工作环境等方面,与长三角及省内部分城市存在差距。以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6年该院毕业生转正后平均月收入为3356元,其中留铜毕业生转正月收入是2269元,而上海、合肥、南京、安庆、宣城分别是4580元、3371元、3449、3081、2769元。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工学院2013-2017年毕业生实现就业总数24170人,留铜就业创业人数2319人,占9.59%,2017年更是跌至5.89%,毕业生首次就业后离职离市现象也较多。

(三)投入有限扶持门槛较高难以形成人才规模集聚。我市吸引人才来铜就业的相关政策,包括补贴,对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等基本要求全日制本科以上,如租住人才公寓,仅针对本科、中级职称以上人才,申请购房补贴也仅针对本科以上,不利于专科毕业生以及基础技能人才。“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金字塔尖从来不会是脱离于塔基的存在。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缺乏对我市工业发展等急需紧缺的基础技能人才的考量。同时,我市对人才跟踪服务也略显不足。在人才工作中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学历轻技能现象,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服务跟踪机制,对人才后续服务及尊重包容有待于提高。

二、几点建议

面对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重任,以及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育,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活力。为此,建议:

(一)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目前,我市人才服务工作仍然呈碎片化管理方式,组织、人社、科技、经信、发改等部门对人才工作职能均有交集。在具体对人才服务上,不容易形成统一的规划、培养和跟踪机制。建议加强职能整合,建立统一规范、运转高效的人才服务体制机制,以“人才服务全省最好”为目标,努力打造最有利于人才和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对人才政策进行梳理完善,适当降低人才扶持门槛,将专科毕业生、技能人才也纳入人才管理范畴,简化相关服务程序。研究建立本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不能偏执于“外来和尚会念经”,遏制人才流失。积极组织推荐本土企业、科研机构人才申报“百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等各级人才工程。鉴于我市人才底数结构变化较大,应尽快建立人才统计制度,对突出贡献人才应建立市级层面的表彰激励机制,增强人才的成就感、归属感。

(三)拓展招商引资工作,突出中小项目的引进。纵观企业数量越多的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越强,当地的老百姓就越富裕。建议在招大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引进高质量的中小企业(这部分企业落户快)。只有优质企业数量多了,才能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产生“水深则鱼知聚,林茂则鸟有归”的效应,以留得住大量人才,为承接大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做好人才后续服务。将全市60家左右的人力中介企业集中起来,吸引外地知名人才服务机构入驻,为企业提供包括招聘、猎头、培训、咨询、测评、劳务外包等在内的综合人力资源服务。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优质评选奖励,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工作水平。同时,统管引进人才后续服务工作,继续推进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建立常态化开展高端论坛、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人才互动,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全市上下营造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氛围。

(五)注重职业教育人才吸引,夯实我市产业升级转型基础。2017年市财政投入市职业技术学院1.49亿元,同期该校毕业生就业5295人,留铜仅312人,投入产出严重不匹配;市中职学院同期财政也投入了7880万元。职业教育应当能在我市产业实现“优质制造”中担负重任,通过产业对接、校企合作,加快调整专业方向,推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布局衔接配套。本地学生在新招生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六安、芜湖要求20%),吸引更多职业院校学生留铜就业创业。要大力争取、吸引省内外高校在铜建立分校、设立教学点,丰富铜陵教育资源,这是引才留才更加直接有效的举措。

(六)促进企业加强管理,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工作环境。当前无论高校毕业生,还是新生代务工者,除薪酬待遇要求外,他们更加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生活环境、工作时间等综合因素。但我市拖欠工资现象呈上升趋势,市本级2017全年拖欠工资投诉223件,今年1-8月达239件,普遍日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一方面,面对上海、合肥的“虹吸效应”,我们唯有提高薪酬待遇,唯有向管理要效益,唯有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行清洁绿色生产,才能吸引人才,才能改进用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并与政府的人才公共服务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引才引智,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存与持续发展。

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未来,我们唯有融入更多情感“双招双引”,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才能助推示范区建设,使铜陵的明天更加美好。(作者系市政协常委、市人社局副局长,市妇联兼职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