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一、作家吐槽

2013年,作家方英文曾在他的博客中曾撰《秦始皇老哥不容易啊》,吐槽「寶雞日版」的報頭「寶雞」二字不繁不簡,不倫不類,感嘆「秦始皇老哥統一文字多麼不易」,何必如此混亂用字: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1】

另一作家袁敏傑先生也撰文支持方文英的觀點,他認為:

「方英文先生的批評無疑是對的。作為大眾傳媒,出現這種瑕疵實在是不應該的」,這兩字是「繁簡雜交混血兒雞」。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2】

我看了下方先生的書法真的不錯,近似文徵明書風: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方英文的書法作品

但是,這兩位作家顯然對這個問題理解是有偏差的,我完全無法同意,本文也就是詳細討論這個問題。


二、論「寶」說「雞」

第一,《中國語言文字法》第十七條很明確的規定,像這種「報紙抬頭」是可以寫異體字、繁體字等非規範漢字。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3

第二,「寶、雞」這兩字還真不是臆造的「繁簡混搭的雞血兒」,這兩種異體寫法一直都存在。

「寶」字始見於金文,「鳮」字是宋元時代就出現的一個「異體俗字」。

下面我就引用文物和文獻證明這一點:

「寶」字的異體字很多,最早的寫法可以追溯到西周金文:(軍廾)鼎: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4——《殷周金文集成》器號1771

可以看出【(軍廾)鼎】的「寶」已將繁體「寶」的「貝」省去,將「缶」簡化成一點。

從「王」從「宀」的「寶」出現在西漢璽印文字:

注意:古文字時代「王、玉」幾乎是同形的,後來為了區別二者「加點」為「玉」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一些先秦、秦漢古印、古器上的「寶」字: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6

今文字時代的行書「寶」字:

元俞庸《跋陸遊自書詩卷》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7

好,還有很多不一一舉例。

再來談「雞」字:從「又」從「鳥」的「鳮」,也是一個流傳近數百年的異體俗字,這個字頻繁的出現在宋元以來的刊刻小說中。

民國時代的「簡化字運動」,當時的學者做了很多學術研究準備,廣泛蒐集歷代以來約定俗成的俗體字。

劉半農(劉復)編寫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就是其中之一。

「鳮」其實是正宗純種的「古字」,這個字宋元以來的刊刻小說《目蓮記》《金瓶梅》使用非常頻繁。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8

其實,民國時代簡化方案就採用過這個字: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9

我找到了陳光垚先生的著作,民國時代發行的《常用簡字表》,這本書在1936年出版,正是當時的簡化字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10

這本書就收錄了「鳮」這個字,用草書的方式對「鳥」進行簡化,還有我們今天常見的一些簡化字:如:雙、醫、蘭: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10

所以,今天的「雞」就根據古代的手頭字「鳮」類推而來的,不是49年以後對「雞」的簡化: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11


結論:

我一般寫考據文章,肯定會以密集的信息,可靠的文獻,儘量做到無懈可擊。

因為有些文獻太過於古老,我實在收集不到,我只有通過其他文獻進行交叉驗證,增加結論的可靠程度。

通過以上的考證,證明了「寶鳮」二字的來源,是古代的異體俗字,或者說叫「手頭字」。

我也不知道是哪位書法家寫的「寶雞日報」抬頭,應該說這四個字寫得不錯。

「寶雞」二字無論是從我們國家的語言文字法規,還是從文字學角,都完全得當,兩位作家吐槽「臆造的繁簡混血」並不成立。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今天,總有些人在網上說:

  • 「草書楷化」不符合漢字規律,
  • 俗字就是俗字,不能代替正字。

其實,一個時代的俗字,就是下一個時代的正字。

小篆是大篆的俗字,隸書是小篆的俗字,楷書是隸書的俗字..........楷書很多部件都是章草簡化變來的。

稍微知道一點漢字演變都會明白的道理。

漢字就是這麼以俗變正,由繁趨簡,交替前行,漸漸演化,保持文字的連續性。所以,今天我們能很輕易的破解甲骨文、金文。

現在,你是否明白簡化字為什麼要儘量從俗從簡,寧可犧牲理據度,也要儘量採用歷代的俗字?

就是因為「路徑依賴」的慣性過大,儘量保持文字的連續性。

1949年以後,八成以上中國人是文盲,在非文盲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不到二十萬人,《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冊,頁193)的數據: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注12

也就說在當時的非文盲中,很多人稍微讀過幾年書,認得幾個字,如果你不依據「從簡從俗」的原則,選取已經有廣泛使用基礎的俗體字,很容易將這些認得幾個字的人,變成「新文盲」,加大了教育成本。

我在前文 的結論中我說過,漢字簡化的第一原則:從簡從俗,約定俗成,就是為了保持文字的連續性,不讓文字產生斷代。

語言和文字,是有強大的路徑依賴慣性的。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說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去想想英文為什麼有那麼多詞彙不符合構詞規律:

比如英文的【肉:Meat】——

  • 【mutton:羊肉】
  • 【pork:豬肉】,
  • 【beef:牛肉】,

英文為什麼不跟漢語一樣,直接語素組合構詞,既符合人的類推邏輯思維,又減少記憶成本?

這是因為這些英語詞彙都是借用自外來語:

古法語,一千多年以前,法語是高雅的語言,英語是蠻語土話,當時貴族不屑於講英語,就借用法語詞彙,然後就約定俗成,固定下來了。

這就是「約定俗成」和「路徑依賴」在語言中的表現。

我記得曾在網上看過一個香港學者發表的一篇文章,他說年輕時候一個星期就學會了簡化字。

同樣,你是不是也不需要刻意去學,也能認得繁體字?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

這就是簡化字的成功,保持了漢字的連續性,減少了學習的成本。

--------------------------------------------------------------

可能還有有人說:簡化字的「同音合併」不符合漢字規律,如矮大緊說的「面、麵」。

其實,這都是一些外行在網上沒事亂扯,漢字一直「分化、合併」一直都在進行,這種動態演變,使得漢字的字數保持在一個合理範圍。

這不是簡化字的問題,繁體字中這種「同音合併」也成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當然,這就是另一個問題,我將會另文詳談。

-----------------------------------------------

後記——更新

有讀者留言說我將金文的「寶」字搞錯了,其實,我沒有。

古文字字典都將其看做兩個字「寶、貝」。省去「貝」的「寶」,並不是一個孤例,青銅器《番君鬲》金文也有一個。

任何一個疑點,我都會查閱多方資料驗證,我不能將所有考據過程和文獻資料都寫到文章中。

我將其他資料補充進來:

  • 《金文編》,頁524
  • 《古文字詁林》,冊6,頁807
  • 《新金文編》,冊中,頁1000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古籍《金石索·璽印》著錄的【中山王寶】印: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清代桂馥所著 《繆篆分韻》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劉半農《宋元以來俗字譜》(頁22)收錄的「寶」字:

簡化字溯源:再談「雞」字,從「寶雞日報」說起(二)

「寶」確實是一個很古老的字:金文省文算是一種雛形,漢代「寶」就有使用,宋元以後,非常普遍使用「寶」這個字。這個結論是百分之百可靠。

歷史是靠文獻說話學問,每個結論其實我都有仔細的核實,我寫文章全憑我的愛好,又沒有利益衝突,我當然也可能會犯錯誤,

但是我的基本底線就是:實話實說,絕對不臆測瞎編,製造垃圾信息。

-------------------------

參考文獻

  1. 方文英(2013),秦始皇老哥不容易啊,新浪博客,form: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c110f30102ej1a.html
  2. 袁敏傑(2013),由作家方英文批評《寶雞日報》報頭說開去:語言文字的悖論,from: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05/17/4521683_620302421.s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百度文庫,form:https://wenku.baidu.com/view/df3af105cc175527072208c0.html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2001).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 (Vol. 3).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頁1018
  5. 漢印文字彙編(1982 )。臺灣:美術出版社。頁198
  6. 忠周(1988)。《精編金石大字典》,合肥:黃山書社。頁230-231
  7. 吳澄淵(2001)。《新編中國書法大字典》,北京:語文出版社。頁415
  8. 劉復, & 李家瑞. (1930). 宋元以來俗字譜. 北 平: 國 立 中 央 研 究 院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刊 .,頁113
  9. 張書巖. (1997). 簡化字溯源 . 語文出版社.頁62
  10. 常用簡字表·陳光垚·北新書局·1936,十八畫
  11. 李樂毅. (1996). 簡化字源 . 華語教學出版社.頁112
  12. 費正清, & 麥克法夸爾. (1998).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革命的中國的興起 1949-1965 年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9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