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當自己也看一遍(純手打2)

「連載」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當自己也看一遍(純手打2)

----接上回

他家世豪富,又才華橫溢,再好談兵,難免恃才狂傲。他的注,往往上來就是四個字:“曹說非也!”曹操說得不對!然後他上來說一通。

咱們兩相比較,當然都願意信曹操,而不是信杜牧,畢竟人家曹操才是帶兵的。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杜牧說曹操不對,他又寫一通的,也不是杜牧寫的不對。他跟人家曹操說的不是一個事兒。杜牧詩比曹操寫得好,打仗他沒打過,才情有餘,學力不足,又無實戰經驗,所以他理解不了曹操說的話。

孔子說:“恭則不侮”,你態度恭敬,就沒有人來侮辱你。你態度不恭敬,就要被人侮辱了。《大學》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說別人難聽,就有人拿難聽話說你。杜牧老說曹操不對,後面就有人專門說他不對。

這個人就是陳皞,杜牧到處說曹操不對,陳皞就覺得他流毒甚廣,有必要正本清源,他的註解裡,就大量出現“杜說非也,曹說是”,要“撥亂反正”了。

陳皞是晚唐人,史書說,“陳皞以曹公注隱微,杜牧註疏闊,更為之注。”他也是要為往聖繼絕學,孫子留下這麼了不起一本書,曹操注了,但曹注比較簡略,而且太專業,普通人看不懂,看不懂孫子的,也看不懂曹注。杜牧注得倒是詳細,也豐富也通俗,但有的地方又不準確,不嚴謹。所以他在前面兩人基礎上,再註解一遍。

曹操、杜牧、陳皞,這三個人的注合起來,史稱《三家注》,三家注結合起來學習,收穫就比較可觀了。

以上李筌、賈林、杜佑、杜牧、陳皞五人,都是唐朝人。十一家注孫子裡,唐朝的就佔了五家。因為安史之亂之後,天下大亂,年年征戰,所以大家都研究兵法。杜牧出生宰相之家,又是大詩人,他也要談兵,這就是時代特色了。

第二個重視兵法的朝代,是宋朝,開國後是休養生息,天下承平日久之後,從面臨西夏李元昊叛亂開始,之後又面臨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壓力,朝中卻已經沒有能徵之將,國內無慣戰之兵。

怎麼辦,找書看。

於是大家都研究兵法,最後政府編輯成《武經七書》,作為軍事教科書。《孫子兵法》成為武經之首,也是在宋朝由政府確立的。

王皙注孫子兵法,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不過王皙的具體籍貫生平,已不可考據了。

再一個是梅堯臣,這也是個大詩人,跟歐陽修是好朋友。他的注簡切嚴整,質量很高,本書也選擇了不少。

何氏,具體名字,什麼時代人,都不清楚,留下的註文也不多,但至少有資格留下來。

最後一位是張預,南宋時人,他不僅注了孫子兵法,還寫了一本《百將傳》,他的功夫下得深,註解質量很高,本書也選用不少。

以上是《十一家注孫子》的十一位往聖先賢。但畢竟都是古人古文,有個別的地方,反覆研究各家註解,還是不能準確辨析,我就找現代人的注本。

各種註解研究孫子兵法的專家著作很多,但大多是當“學術研究”,不是真正的“軍事研究”,就是說他研究是為了做學問,為了講說,不是為了打仗。這出發點不同,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有時候甚至南轅北轍。

後來終於找到一本,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化若《孫子兵法譯註》。

郭化若,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黃埔軍校畢業,參加過北伐戰爭,做過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國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他的孫子兵法譯註,非常精確,所以若古人說法不一,我也拿不準的地方,就參照他的解讀。

中國讀書人的最高追求,宋儒張載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本小書,希望能幫助讀者,繼孫子之絕學。是為序。

華杉

2014年12月28日於上海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