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生存法則

2019,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生存法则

近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中,“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被放在了首位。我國雖已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仍然突出。對於工業機器人企業來說,在中國製造特有的模式下,勢必需要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中國特色下的工業機器人企業

在談國內製造業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近半年以來,製造業PMI指數持續下降,2月份中國官方公佈的數據已經低於50.0%的臨界點,外需疲軟,產出指數甚至續創兩年半低點;從企業規模來看,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1.5%、46.9%以及45.3%,小型企業PMI較上月下降2%。但是中國PMI指數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全球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放眼全球,美國、日本等國的製造業指數都呈下滑趨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此前商業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優勢將逐漸地顯現出來。

過去幾十年,中國製造業的生存環境和要素也一直在變化,總共造就了三波不同的製造浪潮。第一波是起於80年代的以食品、五金、電器為代表的消費品製造業;第二波是崛起於90年代的以電腦、服裝製鞋為代表的出口加工製造業;第三波則是以房地產為龍頭的重工製造業。

如今,在前有美國、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圍堵,後有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成本優勢進行追趕的壓力下,中國意在完成製造業由大到強的轉型,掀起第四波“由制轉質”的浪潮,同時通過“一帶一路”走起中國式全球化的道路。

目前,中國幾乎是所有商品的全球最大市場,得益於物流等商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在互聯網消費時代出現的電商行業蓬勃發展。2018年雙十一期間,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當日成交額達2135億元,同比增長26.9%;京東11.11全球好物節累計下單金額突破了1000億元。這些亮麗的成績單背後,折射出的是龐大的製造需求。

龐大的產業鏈、巨大的市場需求、完善的物流體系,這些國內優秀的商業元素正在吸引海外企業的關注。

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庫卡並稱為機器人領域的“四大家族”,這些巨頭佔據了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並且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

近兩年來,四大家族都陸續在中國投資建設生產基地,這其實是肯定中國製造業發展環境的一種側面體現。

2019,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生存法则

目前機器換人程度較高的行業是汽車和製藥,而近些年的熱門行業則是3C與新能源。3C行業由於產品迭代快,配合產品迭代進行的工藝迭代和產線迭代,將為工業機器人企業和自動化集成商們帶來了大量的訂單。

綜合以上因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和成熟的服務商競爭,國內的工業機器人需要放棄什麼、專研什麼、聚焦什麼,這都需要經過一番深思熟慮。

生存與否,交給時間還是主動出擊?

國內的工業機器人勢必會蓬勃發展,但是國產零部件從性價比和品質上都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優勢,產業鏈的發展還需要時間去成熟。撇開發展不談,目前絕大多數的工業機器人企業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按照億歐採訪的幾位工業機器人企業的說法,行業在3年內會進行一輪洗牌,最後能剩下的,不過是各個細分領域前5-10家左右的企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啃青泥。身在其中的參與者們,或退出,或改行,或被吞,最終留下來的企業則進入長期拉鋸的決賽圈。

類比手機行業的發展,此前在山寨機盛行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到市場上出現瞭如迪信通一類的全國聯鎖手機銷售商,店裡出售各種各樣品牌的手機。然而現在能活下來的國產手機企業屈指可數,華為、小米、vivo、opop等幾家企業各有千秋,加上擁有自己線下門店,迪信通這類企業的業務自然也大大縮水。現在的工業機器人行業就類似於三國鼎立的前期,競爭自然異常激烈。

對於工業機器人企業如何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獲得較高的存活率,億歐在綜合採訪了幾家工業機器人企業後,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

避開巨頭,找準市場

過去兩年,國產工業機器人應用範圍持續增加,市場需求端的信號也在穩健釋放。目前工業機器人已服務於國民經濟37個行業大類,102個行業中類。

從銷量看,汽車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數量最多;此外,以傢俱製造、食品製造、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等為代表的輕工行業銷量增速良好,成為了新的行業應用點。

阿童木機器人創始人宋濤向億歐表示,“從小的層面來看,每家工業機器人企業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對於在細分領域耕耘的玩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出自己的競爭優勢;從技術層面來看,產品的性能需要進一步提升;從資本層面來看,先人一步獲得資金,將佔據一定的市場先機;而在終端的客戶應用上,要進行一些有價值的投放。”

如今,國外的幾大工業機器人企業具有先發優勢,國內的初創企業們在供應鏈層面並不討好,因此更需要避開巨頭,尋找自己的增量市場。

攻研技術,創新加碼

“不少機器人企業其實都像在搭積木一樣,把各種各樣的零部件拼裝起來再賣出去。可能因為目前有政府的補貼、資本的加持以及市場的追捧,這些企業暫時活了下來,但是從長遠來看,缺乏核心技術的企業必定走不長遠。”李群自動化聯合創始人俞春華向億歐介紹。

針對目前業內很多關於工業機器人行業缺乏創新的說法,梅卡曼德創始人邵天蘭表示,就像汽車行業一樣,工業機器人基本的技術以及生產製造的工藝手段其實都比較成熟。同時,工業機器人處在變革的時代,新的技術和應用場景不斷湧現,最終真正能殺出來的企業還需要同時兼顧傳統工藝製造和創新。

錢為活水,固本培元

在金融界有這麼一句老話,“實業是軀體、金融是靈魂;沒有金融的實業是行屍走肉,沒有實業的金融那是妖魔鬼怪”。對於企業而言,想實現產業升級,其內部機構調整、資源配置等都離不開金融市場的推動。

在可統計的範圍內,2018年獲得過融資的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共有24家,總融資額超過15億人民幣。

2019,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生存法则

億歐在與幾家機器人企業的交談中獲悉,基於過去兩年打下的客戶基礎,目前幾家企業在今年都處於一個不錯的發展階段,從人員規模到業務規模都有了新的進展。

技術創新,國產機器人企業未來的生存法則

如上文提及,只有兼顧創新與傳統工藝技術的企業才能維持得長久。但工業機器人屬於機電一體化的設備,得益於這種機械機構的成熟性,這種設備的創新一般會比較難。

另一方面,從應用層面來看,工業機器人產品的創新依賴於自動化前後端設備整體性能的提升,基礎迭代的速度相對於其他行業自然會慢很多。

“國內很多人一提起機器人,會覺得很高端,但實質上工業機器人是一個及其低端的行業。按照我的理解,第一,工業機器人其實還是一種工業品,既然是工業品,那它就需要時間進行沉澱;第二,它的發展依賴於整個產業鏈和周邊生態,如果下游沒有人需要你的東西,你的產品再好也沒用。”庫柏特創始人李淼向億歐表示。

與國外相比,國內的工業機器人企業的綜合研發實力的確落後了一截,但仍有一定的創新。這裡的創新一方面是應用新技術的創新(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另一方面是應用場景的創新,具體指將自己的產品進行調整改良以此來挖掘更多的應用市場。

譬如,專注於並聯機器人的阿童木基於在軟件系統和人才上的積累,自研控制器和視覺系統;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珞石機器人在控制系統中加入力控制、柔順控制和人機協作等功能;梅卡曼德則通過3D工業視覺這一技術加碼工業機器人,全面賦能集成商,在項目中只取一瓢飲。

“現在來看缺乏創新應該只是表象,因為國產機器人企業已經意識到自主創新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很多企業都組建了自己的研發團隊,開始著手做自己的研發。我大膽預言,給國產企業一些時間與耐心,大家會看到本土工業機器人品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那一天。當然不排除部分企業創新投入不足,這些企業最終會有兩個選擇:要麼順應時代、變革自己,要麼逐漸被市場淘汰。”珞石機器人創始人庹華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