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李典篇(上)

三國良將系列之李典(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兗州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鉅野)人。作為知名度與人氣都很高的曹魏名將,很多人認為李典能力不在五子之下,那麼為何後世並稱的五子良將沒有他呢?今天將為您詳細講述李典的事蹟。

對於李典這個名字,最初的記憶是街機遊戲三國志赤壁之戰中第一關的BOSS,相信80、90後都有印象,凡是玩過的不管水平如何都應該見到過李典。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李典篇(上)

李典重大事件之一——少年挑重擔

說回曆史上的李典,不得不提他背後的李氏家族,在兗州李家可是大族。漢末天下大亂,李典的伯父李乾在家鄉乘氏縣聚集數千食客。食客是好聽的說法,吃李家的飯當然要為李家做事,實際就是李乾的私人武裝。

初平三年(192),青州黃巾軍入寇兗州,連破兗州多個郡縣,兗州刺史劉岱陣亡。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接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出任兗州牧。李乾在此前後率眾跟隨曹操征討黃巾軍,並在壽張大破黃巾,立下戰功。

初平四年(193),曹操擊敗進犯兗州的袁術,又討伐徐州的陶謙,李乾都隨軍出征。

興平元年(194),趁曹操攻打陶謙之機,張邈、陳宮迎接呂布入主兗州。曹操趕緊派李乾回到乘氏去穩定局勢。呂布部將薛蘭、李封來到乘氏招降李乾,李乾不肯投降,於是被殺。李乾死後,曹操任命他的兒子李整帶領李乾的部隊,跟著曹操主力一同反攻呂布。不久薛蘭、李封被曹操打敗,收復大部分被呂布佔據的地盤。李整跟隨曹操平定叛亂有功,被升遷為青州刺史。

刺史是掌管一州事務的地方大員,雖然青州此時不在曹操手裡,是個虛職,但曹操此時也不過只是州牧,可見李家在兗州地方的影響力非常大,是曹操必須拉攏的勢力,而不單純是上下級關係。

哪知不久李整也死了,想來李乾的兒子中只有李整年紀稍長,能扛起家族重任,李整死後這一脈若沒有絕嗣其他繼承人也該很年幼,所以輪到李典代表全體家族了。可李典此時年紀也不大,於是曹操任命李典為穎陰縣令,同時領中郎將的軍職以便帶領李整留下的部隊。

主角李典終於登場了,他此時年紀該多大呢?

李典的生卒年史書未記載,但明確記載去世時為三十六歲。李典接班這一年為194年,逍遙津之戰大破孫權為215年,而這也是李典最後的明確記載,曹丕220年繼位後追贈李典諡號。那麼李典去世時間應為215年之後不久,可推算此時大約21至22歲上下。所以李乾、李整的連續身亡才使李典早早登上歷史舞臺,不然李家在曹魏集團內部將是完全不同的發展軌跡,而李典也不會這麼早登場,這就是歷史的偶然吧。

在李典身上同時有縣令的文職和中郎將的武職,這是非常少見的。包含多個信息,首先李典很年輕,之前都是他伯父和堂兄的事,他是缺乏經驗的。但李家這種大族曹操又必須給職位,於是讓他擔任縣令。同時李家還有那麼多私人武裝也被李典繼承了,曹操不能貿然派其他人接管,所以又加中郎將軍職,讓李典帶領部隊。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記載“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太祖善之,故試以治民之政。”所以李典後來以智將聞名也是有原因的,他從小就愛看書不喜歡軍事,博覽群書,最喜歡的是春秋左氏傳,這倒跟關羽有共同語言。曹操也挺喜歡這個年輕人,於是讓他做縣令來考察他,看看能力究竟如何。

李典也沒讓曹操失望,表現很出色,不久便通過了曹操的考核,升遷為離狐郡太守。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李典篇(上)

李典重大事件之二——運糧建奇功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爆發,曹操帶兵在官渡與袁紹對峙。李典帶領宗族及所轄部隊運輸糧食布匹供應軍需。

官渡戰後,曹操升遷李典為裨將軍,在安民屯兵駐紮。安民位於當時太原郡鄔縣,屬幷州地界,筆者分析在此屯兵意圖為阻斷幷州高幹與冀州的聯繫,防止高幹增援袁氏兄弟。

建安七年(202),曹操繼續向河北擴張,與袁譚、袁尚在黎陽對峙,李典與程昱受命承擔糧草運輸工作。袁尚派出魏郡太守高蕃帶兵駐紮在河對岸,使曹軍船隻無法通過。曹操下令給李典、程昱:“如果船無法通過,就繞道走陸路。”李典召集部下提議:“據我觀察,高蕃的部隊裝備不算精良,連兵器和盔甲都缺少,他們自恃有河流阻擋,意識鬆懈,我們衝過去一定能攻克他們。我認為軍隊在外,可以不必完全聽從主公命令,若是對國家有利,自己做決定也可以,應該馬上出擊。”程昱聽後也表示贊同,於是李典立即率部渡河,強攻高蕃,果然大獲全勝,將水路打通。

這是有記載以來李典第一次帶兵作戰,之前幾年都是運糧官角色,也許曹操生怕再讓李家遭受打擊,又或者覺得李典書生氣太重,不適合做武將,雖然掛著軍職,但那是為了便於管理李家的隊伍而已。這一戰李典自做主張,來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雖然史書未記載曹操的反應,但李典真正到前線作戰正是從此開始,所以曹操應該還是很高興的。曹操多會用人啊,見這小子頗有軍事造詣,從此便讓李典帶兵打仗了。

李典重大事件之三——博望坡之戰

建安七年(202),反應遲鈍的劉表終於有所動作,派劉備北上。劉備打到葉縣,距離許昌已經不遠,曹操派出夏侯惇、于禁、李典南下抵禦。劉備兵力不多,於是主動後撤陣線至博望,紮下營盤。第二日清晨,夏侯惇發現劉備已將營寨燒燬撤退,於是夏侯惇決定追擊。

李典勸阻道:“賊人無緣無故地撤退,恐怕是伏兵之計。南邊道路狹窄而草木茂盛,恐怕有詐,不能追啊。”

夏侯惇不聽,帶上于禁一同出發了,將李典留下看守大營。果然劉備早就設好包圍圈等候多時,在狹窄的山林小道中伏兵突然殺出。危急時刻李典帶兵趕到,與夏侯惇匯合一處。劉備所帶兵力也是太少,雖然設下埋伏,但也無力吃掉對方,於是這回真的撤退了。

這一戰規模不大,作為副將的李典能夠敢於提出不同意見,雖然主將夏侯惇沒有采納,但也顯示李典的認真負責。而後果斷帶兵接應夏侯惇,又是一次“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對戰場局勢、時機的把握都非常到位,李典展現出極高的軍事才能。

建安九年(204年),李典跟隨曹操圍攻鄴城。

建安十一年(206年),鄴城拿下後,李典先是同樂進進攻據守壺關的高幹。起初未能攻下,後來曹操親征,高幹敗逃,又隨樂進到青州擊潰管承為首的賊軍。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李典篇(上)

李典重大事件之四——舉族遷魏郡

在《三國演義》中,樂進、李典兩人幾乎就是一對雙胞胎,總是一同出場,到合肥後兩人又成為張遼的部下,給人的感覺是兩個人級別相同,都是張遼副將。這是小說安排,並非史實。樂進在204年在黎陽大敗袁譚後即成為遊擊將軍,李典據記載乃是在擊敗管承之後被升為捕虜將軍,所以之前二人在河北的軍事行動樂進為主將,李典為副將,兩人地位並不相同。而合肥之戰時樂進與張遼同為假節,並不是上下級關係,甚至李典也不是張遼部將,而是樂進部將,詳細分析請往下看。

李典在平定河北各地的戰鬥中多次立功,於是曹操提拔為捕虜將軍,加封都亭侯爵位。拿下鄴城後,曹操就將大本營搬到了鄴城。這是因為鄴城是中原地區的大城,影響力很大,有利於穩定整個中原地區局勢,而且他也希望離漢獻帝的朝廷遠一點。

李典主動提出,希望將居住在兗州乘氏的宗族三千餘戶全部遷至冀州的魏郡。曹操笑著問:“你是在效仿耿純嗎?”耿純是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曾率宗族兩千多人追隨劉秀,為表決心,將宗族的屋舍全部燒掉,以防止有人懷有二心。曹操的意思是“李典你是怕你們宗族裡會有人搞事?”李典趕忙解釋道:“我性格怯懦,功勞也不大,而主公對我的封賞太過豐厚,實在受之有愧。為報效主公恩德實在應該讓李氏宗族全體都盡一份力。我打算讓族人到河北來充實人口,並制約潛在的敵對勢力,並非是效仿耿純。”

李典一席話,強調自己及宗族完全是為曹操考慮,絕不是耿純的那種擔心。這話水平太高了,事情如出一轍,但換這種方式說出來,讓多疑的曹操聽著就很舒服。而且李典說的也是事實,曹操搬到鄴城,周邊都是受袁家勢力影響多年的大族,李典這一族遷到魏郡,可以成為曹操可靠力量,有效壓制潛在的反對勢力。

如此一來,曹操自然就答應了,李典宗族部曲共計一萬三千多人全部離開家鄉,遷往鄴城及周邊。曹操大為感動,遷李典為破虜將軍以示表彰。東漢末年共出現過四位破虜將軍,董卓、孫堅、鮑信、李典。從這些人的分量就能看出,破虜將軍比捕虜將軍要高一級,雖然同為雜號將軍,但也有高低之分。

李典作為後世知名度極高的曹魏名將,為何沒有躋身五子良將?他在曹魏陣營究竟地位如何?下一期將分析與此相關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