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李典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李典(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兖州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作为知名度与人气都很高的曹魏名将,很多人认为李典能力不在五子之下,那么为何后世并称的五子良将没有他呢?今天将为您详细讲述李典的事迹。

对于李典这个名字,最初的记忆是街机游戏三国志赤壁之战中第一关的BOSS,相信80、90后都有印象,凡是玩过的不管水平如何都应该见到过李典。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李典篇(上)

李典重大事件之一——少年挑重担

说回历史上的李典,不得不提他背后的李氏家族,在兖州李家可是大族。汉末天下大乱,李典的伯父李乾在家乡乘氏县聚集数千食客。食客是好听的说法,吃李家的饭当然要为李家做事,实际就是李乾的私人武装。

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入寇兖州,连破兖州多个郡县,兖州刺史刘岱阵亡。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接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出任兖州牧。李乾在此前后率众跟随曹操征讨黄巾军,并在寿张大破黄巾,立下战功。

初平四年(193),曹操击败进犯兖州的袁术,又讨伐徐州的陶谦,李乾都随军出征。

兴平元年(194),趁曹操攻打陶谦之机,张邈、陈宫迎接吕布入主兖州。曹操赶紧派李乾回到乘氏去稳定局势。吕布部将薛兰、李封来到乘氏招降李乾,李乾不肯投降,于是被杀。李乾死后,曹操任命他的儿子李整带领李乾的部队,跟着曹操主力一同反攻吕布。不久薛兰、李封被曹操打败,收复大部分被吕布占据的地盘。李整跟随曹操平定叛乱有功,被升迁为青州刺史。

刺史是掌管一州事务的地方大员,虽然青州此时不在曹操手里,是个虚职,但曹操此时也不过只是州牧,可见李家在兖州地方的影响力非常大,是曹操必须拉拢的势力,而不单纯是上下级关系。

哪知不久李整也死了,想来李乾的儿子中只有李整年纪稍长,能扛起家族重任,李整死后这一脉若没有绝嗣其他继承人也该很年幼,所以轮到李典代表全体家族了。可李典此时年纪也不大,于是曹操任命李典为颖阴县令,同时领中郎将的军职以便带领李整留下的部队。

主角李典终于登场了,他此时年纪该多大呢?

李典的生卒年史书未记载,但明确记载去世时为三十六岁。李典接班这一年为194年,逍遥津之战大破孙权为215年,而这也是李典最后的明确记载,曹丕220年继位后追赠李典谥号。那么李典去世时间应为215年之后不久,可推算此时大约21至22岁上下。所以李乾、李整的连续身亡才使李典早早登上历史舞台,不然李家在曹魏集团内部将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而李典也不会这么早登场,这就是历史的偶然吧。

在李典身上同时有县令的文职和中郎将的武职,这是非常少见的。包含多个信息,首先李典很年轻,之前都是他伯父和堂兄的事,他是缺乏经验的。但李家这种大族曹操又必须给职位,于是让他担任县令。同时李家还有那么多私人武装也被李典继承了,曹操不能贸然派其他人接管,所以又加中郎将军职,让李典带领部队。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所以李典后来以智将闻名也是有原因的,他从小就爱看书不喜欢军事,博览群书,最喜欢的是春秋左氏传,这倒跟关羽有共同语言。曹操也挺喜欢这个年轻人,于是让他做县令来考察他,看看能力究竟如何。

李典也没让曹操失望,表现很出色,不久便通过了曹操的考核,升迁为离狐郡太守。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李典篇(上)

李典重大事件之二——运粮建奇功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爆发,曹操带兵在官渡与袁绍对峙。李典带领宗族及所辖部队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需。

官渡战后,曹操升迁李典为裨将军,在安民屯兵驻扎。安民位于当时太原郡邬县,属并州地界,笔者分析在此屯兵意图为阻断并州高干与冀州的联系,防止高干增援袁氏兄弟。

建安七年(202),曹操继续向河北扩张,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对峙,李典与程昱受命承担粮草运输工作。袁尚派出魏郡太守高蕃带兵驻扎在河对岸,使曹军船只无法通过。曹操下令给李典、程昱:“如果船无法通过,就绕道走陆路。”李典召集部下提议:“据我观察,高蕃的部队装备不算精良,连兵器和盔甲都缺少,他们自恃有河流阻挡,意识松懈,我们冲过去一定能攻克他们。我认为军队在外,可以不必完全听从主公命令,若是对国家有利,自己做决定也可以,应该马上出击。”程昱听后也表示赞同,于是李典立即率部渡河,强攻高蕃,果然大获全胜,将水路打通。

这是有记载以来李典第一次带兵作战,之前几年都是运粮官角色,也许曹操生怕再让李家遭受打击,又或者觉得李典书生气太重,不适合做武将,虽然挂着军职,但那是为了便于管理李家的队伍而已。这一战李典自做主张,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然史书未记载曹操的反应,但李典真正到前线作战正是从此开始,所以曹操应该还是很高兴的。曹操多会用人啊,见这小子颇有军事造诣,从此便让李典带兵打仗了。

李典重大事件之三——博望坡之战

建安七年(202),反应迟钝的刘表终于有所动作,派刘备北上。刘备打到叶县,距离许昌已经不远,曹操派出夏侯惇、于禁、李典南下抵御。刘备兵力不多,于是主动后撤阵线至博望,扎下营盘。第二日清晨,夏侯惇发现刘备已将营寨烧毁撤退,于是夏侯惇决定追击。

李典劝阻道:“贼人无缘无故地撤退,恐怕是伏兵之计。南边道路狭窄而草木茂盛,恐怕有诈,不能追啊。”

夏侯惇不听,带上于禁一同出发了,将李典留下看守大营。果然刘备早就设好包围圈等候多时,在狭窄的山林小道中伏兵突然杀出。危急时刻李典带兵赶到,与夏侯惇汇合一处。刘备所带兵力也是太少,虽然设下埋伏,但也无力吃掉对方,于是这回真的撤退了。

这一战规模不大,作为副将的李典能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虽然主将夏侯惇没有采纳,但也显示李典的认真负责。而后果断带兵接应夏侯惇,又是一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战场局势、时机的把握都非常到位,李典展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

建安九年(204年),李典跟随曹操围攻邺城。

建安十一年(206年),邺城拿下后,李典先是同乐进进攻据守壶关的高干。起初未能攻下,后来曹操亲征,高干败逃,又随乐进到青州击溃管承为首的贼军。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李典篇(上)

李典重大事件之四——举族迁魏郡

在《三国演义》中,乐进、李典两人几乎就是一对双胞胎,总是一同出场,到合肥后两人又成为张辽的部下,给人的感觉是两个人级别相同,都是张辽副将。这是小说安排,并非史实。乐进在204年在黎阳大败袁谭后即成为游击将军,李典据记载乃是在击败管承之后被升为捕虏将军,所以之前二人在河北的军事行动乐进为主将,李典为副将,两人地位并不相同。而合肥之战时乐进与张辽同为假节,并不是上下级关系,甚至李典也不是张辽部将,而是乐进部将,详细分析请往下看。

李典在平定河北各地的战斗中多次立功,于是曹操提拔为捕虏将军,加封都亭侯爵位。拿下邺城后,曹操就将大本营搬到了邺城。这是因为邺城是中原地区的大城,影响力很大,有利于稳定整个中原地区局势,而且他也希望离汉献帝的朝廷远一点。

李典主动提出,希望将居住在兖州乘氏的宗族三千余户全部迁至冀州的魏郡。曹操笑着问:“你是在效仿耿纯吗?”耿纯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曾率宗族两千多人追随刘秀,为表决心,将宗族的屋舍全部烧掉,以防止有人怀有二心。曹操的意思是“李典你是怕你们宗族里会有人搞事?”李典赶忙解释道:“我性格怯懦,功劳也不大,而主公对我的封赏太过丰厚,实在受之有愧。为报效主公恩德实在应该让李氏宗族全体都尽一份力。我打算让族人到河北来充实人口,并制约潜在的敌对势力,并非是效仿耿纯。”

李典一席话,强调自己及宗族完全是为曹操考虑,绝不是耿纯的那种担心。这话水平太高了,事情如出一辙,但换这种方式说出来,让多疑的曹操听着就很舒服。而且李典说的也是事实,曹操搬到邺城,周边都是受袁家势力影响多年的大族,李典这一族迁到魏郡,可以成为曹操可靠力量,有效压制潜在的反对势力。

如此一来,曹操自然就答应了,李典宗族部曲共计一万三千多人全部离开家乡,迁往邺城及周边。曹操大为感动,迁李典为破虏将军以示表彰。东汉末年共出现过四位破虏将军,董卓、孙坚、鲍信、李典。从这些人的分量就能看出,破虏将军比捕虏将军要高一级,虽然同为杂号将军,但也有高低之分。

李典作为后世知名度极高的曹魏名将,为何没有跻身五子良将?他在曹魏阵营究竟地位如何?下一期将分析与此相关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