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放棄逃生“自刎”離場,而劉邦作為開國皇帝,卻步了其後塵

項羽放棄逃生“自刎”離場,而劉邦作為開國皇帝,卻步了其後塵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是最令人惋惜的;在中國神話體系中,也有一個“人”最令人惋惜。他們二人分別是西楚霸王項羽,和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裡的孫悟空。這兩個人看著八竿子打不著,一個是霸王,一個神話裡面的鬥戰勝佛,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力滔天,都有著不可一世的資本,但他們雖然結局一樣糟糕,但選擇卻不同。孫悟空選擇接受馴化,也就是接受別人的幫助,成為另一種人,而項羽卻選擇“烏江自刎”,用自己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項羽放棄逃生“自刎”離場,而劉邦作為開國皇帝,卻步了其後塵

孫悟空在得道之前,就是日經月華的產物,得道之後,更是無法無天。大鬧天宮不說,還一腳踢倒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很是驕傲不遜。前期的孫悟空是充滿野性的,誰都不服!但自從被如來佛祖關押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後,卻變成家養的了,做什麼都畏手畏腳,以至於,連天上小神仙的寵物都打不過了,更別提野性十足的六耳獼猴了。這是一個馴化的過程,同時,這也是為何五百年後的孫悟空變成“廢物”的主要原因。項羽作為西楚的霸王,從小便天生神力,簡直是為君臨天下而生的。但由於命運的無常,上天要在他和市井小混混劉邦之間,做一個選擇。

項羽放棄逃生“自刎”離場,而劉邦作為開國皇帝,卻步了其後塵

如果讓一個小混混戰勝一個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未免太令人大跌眼鏡,但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於,你永遠想不到一塊鋼板,它究竟可以有多硬,而一個人不被看好的人,要是運氣來了,它會讓人有多羨慕。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交易之道,剛者易折。惟有至陰至柔,方可縱橫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項羽就是剛者,劉邦就是至陰至柔之人。在歷史上有一個說法,項羽明明已經殺出了重圍,為何還會“烏江自刎”?原來是張良算出項羽會逃至烏江,就命人在烏江邊撒上蜂蜜,顯示出項羽烏江自刎的字樣,本來就遭受挫折的項羽,看到這後更是心灰意冷,一時間難以接受現實,遂自刎而死。

項羽放棄逃生“自刎”離場,而劉邦作為開國皇帝,卻步了其後塵

其實,並非如此,項羽之所以會選擇以自殺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是有他個人的原因的。作為勝利者的劉邦,在多年後,也會明白項羽當時的心情。因為,晚年的劉邦步了西楚霸王項羽的後塵。小混混出身的劉邦,在戰鬥方面的確不如項羽。例如彭城之戰,劉邦的兵力是項羽大軍的幾十倍,卻以慘敗結束,自己的父親、老婆還落到對方手中,簡直恥辱!但劉邦懂得“借勢”,也就是他人的力量。這是項羽不及他的地方。劉邦雖然以“借勢”的方式贏取了楚漢之爭的最終勝利,可當初依靠了那麼多人,才登上皇位。沒有了項羽這個強大的對手,出來混的劉邦早晚都是要還的。

項羽放棄逃生“自刎”離場,而劉邦作為開國皇帝,卻步了其後塵

一方面,匈奴虎視眈眈;另一方面,呂后一直在禍亂朝政,可謂是內憂外患。如果項羽做了皇帝,恐怕只會像秦始皇一樣,一家獨大,而不是像劉邦一樣,為了防止外人奪權,早早就立下遺囑。其實,執政期間的劉邦,還是不錯的。他通過平亂,為人民減輕賦稅等利國利民的政策,硬是把一個支離破碎的國家,整頓成欣欣向榮的大同社會了。那為什麼說項羽放棄逃生,“自刎”離場,而劉邦作為開國皇帝,卻步了其後塵呢?這要從劉邦的死開始說。

項羽放棄逃生“自刎”離場,而劉邦作為開國皇帝,卻步了其後塵

淮南王造反,劉邦獨木難支,身體也已經因為年齡的關係,不比當年了。雖然憑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以身受重傷為代價,贏取了勝利,但他在回宮的過程中卻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項羽在烏江時,明明已經突出了重圍,為何還要放棄逃跑,自刎而死。也正是因為這次的頓悟吧,身受重傷的劉邦選擇了“安樂死”,對自己的傷情,不做任何治療。他想同項羽一樣,與其依靠別人才能守住江山,不如自我了斷,從容地離開這個世界。

最後,一代帝王劉邦,拒絕太醫的救治,從此一病不起,直到生命的盡頭。相信,在烏江自刎的西楚霸王項羽,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是如此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