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用進攻型趙括取代防禦型廉頗,實在是缺糧食沒辦法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拼上全部國力展開的對決豪賭,同時也對戰國七雄的滅國兼併態勢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從長平之戰催生的成語“紙上談兵”來看,對於這場使趙國掏空了身子的戰爭,歷來的觀點是趙軍主帥、少壯派將領趙括的莽撞出擊,才鑽了秦國戰神白起的口袋陣,以至於40餘萬趙軍被坑殺殆盡。

長平之戰,趙國用進攻型趙括取代防禦型廉頗,實在是缺糧食沒辦法

本來,在趙括之前廉頗統帥的趙軍,已經在長平一線構築起牢固的壁壘防禦體系。戰局證明,廉頗的戰法雖未能擊敗秦軍,卻也維持住了拉鋸的態勢,以至於無可奈何的秦國用起了反間計,在趙國都城邯鄲到處散播秦軍懼怕趙括、輕視廉頗的流言。

秦國的舉動,表明了秦軍急於決戰心理。然而趙國臨陣換將,撤換防禦型的廉頗,改派進攻型的趙括,也並非完全在於秦國的輿論戰。

長平之戰,趙國用進攻型趙括取代防禦型廉頗,實在是缺糧食沒辦法

逼得趙國不得不傾向於決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趙國沒糧了!

趙國地處今日山西一帶,農耕並非趙人擅長。這方面秦國可就太有優勢了,坐擁關中和蜀地兩大平原糧倉的秦國,幾乎從來都不用為糧食發愁。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採取鼓勵耕戰的國策,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將土地授予自耕農,生產方式的改變極大得激發了秦國老百姓的積極性,耕種和戰爭成為了當時秦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拿糧食、人頭換土地和爵位是秦人最普遍的價值觀。

趙國雖然也在趙武靈王的主導下,通過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振興,可胡服騎射只是側重於軍事力量層面的提升,缺乏類似商鞅變法鼓勵農耕的經濟模式調整,綜合國力對比自然難以相提並論。

因而,長平之戰拖延的時間一長,趙國立馬就成了最先熬不住的一方,軍糧器械的供應成為了壓在趙國君臣身上的巨大包袱。

長平之戰,趙國用進攻型趙括取代防禦型廉頗,實在是缺糧食沒辦法

要說這長平之戰的起因,論起理來也是趙國不地道。秦國大軍辛辛苦苦浴血奮戰把上黨從韓國手裡剝離開來,只等著把這塊大肥肉吞進肚子裡,沒成想上黨民眾自願歸附趙國,讓趙國白白得了這麼個大便宜。秦國氣不過,才有了接下來的長平之戰。

本來嘛,趙國白拿上黨也沒什麼,戰國本來就是大爭之世,戰爭的目的說白了就是要兼併別國的土地、掠奪別國的人口,只要實力足夠、槍桿子夠硬,該吃吃、該拿拿也沒什麼關係。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的確是很厲害,但胡服騎射後的趙國也不是吃素的啊!況且長平之戰不久前的閼與之戰,也是秦趙兩軍對決,趙國竟然打贏了!因而趙國絕對有底氣從秦國的虎口裡奪食。

長平之戰,趙國用進攻型趙括取代防禦型廉頗,實在是缺糧食沒辦法

然而,閼與之戰的勝利,也在潛意識中誤導了趙國上下對於長平之戰的認識。

閼與地形狹窄,不利於大兵團展開陣型大規模對決,因此作戰模式呈現“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情形,很快就決出了勝負。長平之戰則不同,秦趙兩國幾乎傾盡了全部的力量,形成了打陣地戰、拼消耗的長期對峙局面。

趙國在這方面,暴露出了戰前對長平之戰的估計不足。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長平之戰也並非單純的秦趙兩軍廝殺。

趙國沒有立足於國內農耕經濟的短板,在戰前展開對周邊國家的積極外交,獲取政治、軍事方面的聲援,哪怕是獲得一些糧食方面的供應也好。可見,趙國君臣並未預估到長平之戰的嚴重性。

等到戰役進入到白熱化的膠著狀態,趙國才想起來向齊國借糧。齊國呢,則記恨著前些年趙國參與五國伐齊的仇,不肯借糧給趙國。

國內儲糧消耗殆盡,他國又不肯借糧,趙國無奈之下只得尋求決戰,解開綜合國力消耗殆盡的死局。

廉頗那套築壘固守對峙的辦法,此時在趙國君臣看來顯得十分不合時宜。而青年將領趙括的進攻主張,則符合趙國當下急於決戰的普遍心理。

長平之戰,趙國用進攻型趙括取代防禦型廉頗,實在是缺糧食沒辦法

趙括的軍事理論素養,幾乎是所有人公認優秀的。至於因長平之戰失敗落下的罵名,則應該客觀得區別看待。

與趙括對陣的是秦國戰神白起,換成是別的名將趙軍也不一定能夠扭轉戰局。何況此戰過後,秦軍也是折損過半,不得已休養生息的很多年才緩過勁來重啟攻滅六國的統一之路。更為難得的是,趙括本人是在激烈的突圍戰鬥時,死於秦軍的強弓硬弩之下,他盡到了一個軍事將領應有的本分。

綜合看來,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慘敗,除了戰場上採取冒險的進攻決戰外,根本因素在於趙國缺乏類似秦國獎勵農耕的經濟激勵體系,綜合國力層面難以支撐與秦國的長期對耗。

長平之戰,趙國用進攻型趙括取代防禦型廉頗,實在是缺糧食沒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