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用进攻型赵括取代防御型廉颇,实在是缺粮食没办法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拼上全部国力展开的对决豪赌,同时也对战国七雄的灭国兼并态势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从长平之战催生的成语“纸上谈兵”来看,对于这场使赵国掏空了身子的战争,历来的观点是赵军主帅、少壮派将领赵括的莽撞出击,才钻了秦国战神白起的口袋阵,以至于40余万赵军被坑杀殆尽。

长平之战,赵国用进攻型赵括取代防御型廉颇,实在是缺粮食没办法

本来,在赵括之前廉颇统帅的赵军,已经在长平一线构筑起牢固的壁垒防御体系。战局证明,廉颇的战法虽未能击败秦军,却也维持住了拉锯的态势,以至于无可奈何的秦国用起了反间计,在赵国都城邯郸到处散播秦军惧怕赵括、轻视廉颇的流言。

秦国的举动,表明了秦军急于决战心理。然而赵国临阵换将,撤换防御型的廉颇,改派进攻型的赵括,也并非完全在于秦国的舆论战。

长平之战,赵国用进攻型赵括取代防御型廉颇,实在是缺粮食没办法

逼得赵国不得不倾向于决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赵国没粮了!

赵国地处今日山西一带,农耕并非赵人擅长。这方面秦国可就太有优势了,坐拥关中和蜀地两大平原粮仓的秦国,几乎从来都不用为粮食发愁。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采取鼓励耕战的国策,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土地授予自耕农,生产方式的改变极大得激发了秦国老百姓的积极性,耕种和战争成为了当时秦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拿粮食、人头换土地和爵位是秦人最普遍的价值观。

赵国虽然也在赵武灵王的主导下,通过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振兴,可胡服骑射只是侧重于军事力量层面的提升,缺乏类似商鞅变法鼓励农耕的经济模式调整,综合国力对比自然难以相提并论。

因而,长平之战拖延的时间一长,赵国立马就成了最先熬不住的一方,军粮器械的供应成为了压在赵国君臣身上的巨大包袱。

长平之战,赵国用进攻型赵括取代防御型廉颇,实在是缺粮食没办法

要说这长平之战的起因,论起理来也是赵国不地道。秦国大军辛辛苦苦浴血奋战把上党从韩国手里剥离开来,只等着把这块大肥肉吞进肚子里,没成想上党民众自愿归附赵国,让赵国白白得了这么个大便宜。秦国气不过,才有了接下来的长平之战。

本来嘛,赵国白拿上党也没什么,战国本来就是大争之世,战争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要兼并别国的土地、掠夺别国的人口,只要实力足够、枪杆子够硬,该吃吃、该拿拿也没什么关系。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确是很厉害,但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也不是吃素的啊!况且长平之战不久前的阏与之战,也是秦赵两军对决,赵国竟然打赢了!因而赵国绝对有底气从秦国的虎口里夺食。

长平之战,赵国用进攻型赵括取代防御型廉颇,实在是缺粮食没办法

然而,阏与之战的胜利,也在潜意识中误导了赵国上下对于长平之战的认识。

阏与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兵团展开阵型大规模对决,因此作战模式呈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情形,很快就决出了胜负。长平之战则不同,秦赵两国几乎倾尽了全部的力量,形成了打阵地战、拼消耗的长期对峙局面。

赵国在这方面,暴露出了战前对长平之战的估计不足。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长平之战也并非单纯的秦赵两军厮杀。

赵国没有立足于国内农耕经济的短板,在战前展开对周边国家的积极外交,获取政治、军事方面的声援,哪怕是获得一些粮食方面的供应也好。可见,赵国君臣并未预估到长平之战的严重性。

等到战役进入到白热化的胶着状态,赵国才想起来向齐国借粮。齐国呢,则记恨着前些年赵国参与五国伐齐的仇,不肯借粮给赵国。

国内储粮消耗殆尽,他国又不肯借粮,赵国无奈之下只得寻求决战,解开综合国力消耗殆尽的死局。

廉颇那套筑垒固守对峙的办法,此时在赵国君臣看来显得十分不合时宜。而青年将领赵括的进攻主张,则符合赵国当下急于决战的普遍心理。

长平之战,赵国用进攻型赵括取代防御型廉颇,实在是缺粮食没办法

赵括的军事理论素养,几乎是所有人公认优秀的。至于因长平之战失败落下的骂名,则应该客观得区别看待。

与赵括对阵的是秦国战神白起,换成是别的名将赵军也不一定能够扭转战局。何况此战过后,秦军也是折损过半,不得已休养生息的很多年才缓过劲来重启攻灭六国的统一之路。更为难得的是,赵括本人是在激烈的突围战斗时,死于秦军的强弓硬弩之下,他尽到了一个军事将领应有的本分。

综合看来,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除了战场上采取冒险的进攻决战外,根本因素在于赵国缺乏类似秦国奖励农耕的经济激励体系,综合国力层面难以支撑与秦国的长期对耗。

长平之战,赵国用进攻型赵括取代防御型廉颇,实在是缺粮食没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