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年的高考狀元們,後來怎麼樣了?

每年高考結束,有件事會引起很多人關注,那就是本省或本市的狀元是誰。媒體也會投人所好,狀元名單出來之後,便連篇報道,有的還進行採訪,挖掘狀元們的成功之道。而政府部門和一些企業甚至會對狀元給予物質和金錢上的獎勵。而狀元所在的學校,更是當成大喜事大力宣傳,以之為莫大的光榮。

狀元們,吸引了很多人豔羨的目光,可謂是賺足了眼球。

狀元能在高考中身居第一名,其實力無須置疑,想來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必定同樣會取得傲人的成就。

中國曆年的高考狀元們,後來怎麼樣了?


頂尖人才中基本沒有狀元

教育專家蔡言厚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對1977年至2008年的高考狀元逐一進行篩選,發現其中沒有一位是在學術、政治或商業領域的頂尖人才。比如在48位45歲以下的兩院院士中,沒有一個人曾經是當年的高考狀元。

這就有點讓人失望了,原來狀元們並不總是最出色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們很多仍然都是傑出的人才,只是沒達到頂尖而已。

中國曆年的高考狀元們,後來怎麼樣了?


狀元有偶然性,與身後的人差別並不大

高考競爭非常激烈,差一分往往就會差多個名次。所以,狀元與排在他之後的、和他很接近的學生之間,差距並不大,可以說是一個檔次的學生。而高考只有一次,臨場發揮很重要,影響很大,多考或少考一分或幾分,往往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所以,有一些狀元,本來的成績並不是最好的,但在高考中發揮出色,從而成為狀元。而一些有實力成為狀元的同學,因為發揮不理想,從而影響了成績。

中國曆年的高考狀元們,後來怎麼樣了?


名校學生實力接近,脫穎而出很難

而狀元到了大學之後,在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都是天資聰穎的學生,實力都是差不多的,這個競爭就更激烈。大家都是高手,想脫穎而出非常難。而走上社會之後,考試成績不再重要,性格、品德、情商反而要比分數更為重要。

所以,狀元只是高考的成功,並不能說明他們的未來一定比別的學生更加出色。媒體對狀元的宣傳、社會對狀元的關注都是有些過度的。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們不會關注誰在高考中是第一名,更沒有狀元這類的名詞。他們的大學錄取也不是隻看分數,而是要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

中國自隋唐時開科取士,至清末,總共產生了五百多名狀元,但史上留名的傑出人物卻並不多,最有名的也就是王維和文天祥了。而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王安石、朱熹、王陽明等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都不是狀元。

所以,我們對於狀元這個稱呼,無論是學生本人還是老師、媒體,都不必太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