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窟窿里的打漩儿粪球——重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冰窟窿里的打漩儿粪球

——重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一个人到底怎样和你的时代相处?怎样在你的时代里存活??一部史诗般的巨著,除了以生动曲折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那个波云诡异的时代,一定能带给人这样的沉重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减重褪色,相反,时代的不停变迁,历史在逐年积淀,这种思考变得,更加靠近心灵,靠近人生的本质,因而也更加沉重。

葛利高里本就一普通的农民,虽然他有违道德和邻居司潘捷的老婆阿克西妮娅乱搞,但如果不是遇到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让他稀里糊涂地搅进了战争,他最多是个敢于冲破世俗追求爱情的有情人——如果正面描写他的话。如果不是布尔什维克最终推翻帝制,如果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直接进入民主国家,凭着自己的勇敢——民族的勇敢——葛利高里没准儿会有一个战功卓著的英雄一般的显赫人生。但不幸的是,前面三个如果,都是现实,是他所生的那个时代的现实。这就让他这样一个不认识几个字的、再普通不过的年轻农民,过起了像“喝醉酒一样摇摇晃晃”的生活,完成了像“冰窟窿里打漩的粪球”一样的人生。

现在先捋捋他的轨迹:他最先是按照沙皇给哥萨克民族的规定去服役,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加入维护沙皇的白军,但在看到白军的腐化之后,又加入了红军,布尔什维克,参与推翻沙皇。而当布尔什维克推行“杀害地主”政策时,他一怒之下又参加了暴动起义部队并升为师长,后加入维护皇族的顿河军,反过来杀红军。在看到红军的敌人顿河军并不是真正的一只为人民幸福而战的部队时,他选择了退役。但由于杀过红军,他在家已经待不下去了,于是又回到顿河军的部队。顿河军逐渐失利后他觉得自己无处可去,想坐船去土耳其,但最终他又回到村里。回家后又因为当过杀红军的指挥官,在肃反的恐怖情况下,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不得不开始逃亡。而当他心爱的阿克西妮娅在和他一起逃亡的路上被打死后,他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心灵迷失在茫茫草原。最后走投无路,他最终选择回家,回那个父母兄嫂妻子都死光光的家,最后看一眼自己的儿子,那个“和大地唯一的联系”。最终他被处决——据考证,他的原型最终被处决。

从上面的简短回顾,我们不难看出葛利高里的“轨迹”有多乱,立场多么善变。世界大战,他为皇帝而战。推翻帝制,他为苏维埃政权而战。抗拒布尔什维克的欺辱暴动起义,他为维护本民族的人民利益而战,但却不得不加入“帝制”军队顿河军。顿河军不行了他无处可去又加入了红军打顿河军。这时顿河军的人已经看不起他,让他最终选择了退役回家。但布尔什维克统治的家乡已经容不下他了,他又逃亡出去当了匪帮。

如此一个立场多变的人,最终被处决是不是罪有应得呢?是这样吗?这就是本文想探讨的:一个人应该怎样在他的时代存活?和他所处的时代相处?!

一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青年农民,能做到洞若观火一样清晰判断时势吗?一直为沙皇卖命?还是一直为布尔什维克卖命?关键是,这两者,沙皇和布尔什维克有什么区别吗?甚至在对待哥萨克民族来说,布尔什维克还不如沙皇!

第二、虽然葛利高里不识字,但他一直遵从着他的心。对爱情是这样,对“事业”也是这样。他凭着自己真实的内心爱着阿克莎,他凭着自己对善恶的判断,选择“事业”。他虽然盲目,“我在为谁打仗?”,但从没泯灭善良和正义。

三是在那样的世道里,他能保持政治上的贞洁吗?如果说此前他遵从自己的内心,还算一种贞洁,但严酷的现实最终让他走进了匪帮的队伍。生存是每个人时刻面对的问题,命运就这样撕掉他最后一块遮羞布!让他赤条条一无所有!

这是时代的悲剧。是一个善良正义之士的悲剧。悲剧的根源是什么?那就是一个邪恶的政权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更加邪恶的政权!那个时代已经容不下葛利高里了。在“白红”间的无奈的摇摆,让他最后无法在“红”的政权下活下去了。这就让善良和正义无处落脚也无处可逃!

书中葛利高里将自己比喻为“冰窟窿里打漩的粪球”,将自己的一生比喻成一位摇摇晃晃的酒鬼。然而,这一切怪他吗?是他的人品问题吗?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吗?不是,是那个时代痛击了他的人性,最终吞噬了他的生命。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在他的时代存活呢?怎样与他的时代相处呢?或许一个普通人,一个想真实地活着的人,最终都只是一个在“冰窟窿里打漩的粪球”而已!

二十二岁读《静静的顿河》,为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娅的爱情儿落泪,五十岁读这一史诗般巨著,为冷酷的时代而心痛!为人的命运而哀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