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时代的交通出行,历史又要重演?

在一卡通时代,互联互通的问题一直是“卡”在交通领域的一根刺,从最初运营主体的复杂多样、规范不一,到互联互通标准的更换,再到移动支付的兴起,一直到现在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仍然没有完全普及。

在移动支付时代,二维码开始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逐渐替代了一卡通。然而,二维码交通支付火热的背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支付宝、微信、银联、通卡公司等多个运营主体分别推行着自己的一套系统规范,码与码之间无法形成互通,城市与城市之间更无法异地刷码。

于是,二维码交通支付时代,互联互通问题会又一次重演?

二维码时代的交通出行,历史又要重演?

应用互通互通,各方不同的做法:

1、近日,在住建部的互联互通合作者大会上,“城市通APP共享联盟”联盟理事长袁建国介绍了城市通APP的作用和联盟成立的初衷。今年9月份,“城市通APP共享联盟”正式在宁波成立,深圳、青岛、宁波、舟山、嘉兴、珠海六个发起城市成为首批联盟城市,并发布6个城市上线试运营。

按照官方的说法,其正是以用户共享为特点,将公共服务APP上的交通、旅游、购票等各项民生服务进行了互通、共享,让用户获得在异地使用同城优惠待遇,实现城市间的平等互利。也就是说,宁波市民可以下载宁波市民通APP在其它联盟城市旅游,并使用它进行刷码操作,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而不用下载其它城市的APP。

二维码时代的交通出行,历史又要重演?

2、12月初,为了解决地铁二维码的异地互刷问题,在支付宝的技术助力下,长三角地区的沪杭甬率先在全国正式启动地铁刷码互联互通。

通过这项异地刷码技术,上海人到杭州、宁波,只需要打开“Metro大都会”APP,就像在上海一样刷码过闸。反之,杭州人、宁波人到上海,也可使用自己城市的地铁APP乘坐地铁。

二维码需要互通吗?未来能否实现一码互通:

近两年时间,二维码疯狂进入交通支付领域,带来的结果便是运营方众多。运营方众多导致了二维码交通支付领域目前群雄征战,各守其城各自为战。

1、需要互通吗?答案是肯定的。

二维码具备天然的互联网属性,是一个轻量级的应用产品,可方便快捷地跟随应用来进行转换,这也注定了其实二维码本质上不太需要像交通卡一样去使用一张卡进行异地通行,因为毕竟携带一个APP要比携带多张卡方便许多!

2、能否实现一码互通?答案是可能的。

抛开巨头体系下的产品不谈,未来实现一个码互通的重任只能落到交通部的身上了。截至10月底,据交通部官方网站信息公布,由交通部牵头的全国31个省(区、市)225个城市已经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今年2月底,交通部也发布了《交通一卡通二维码支付技术规范》,规定了交通一卡通二维码支付的应用场景、支付体系框架和流程、二维码数据结构、信息接口、安全要求、受理终端要求以及客户端软件要求。

统一的技术规范显然是互联互通的前提,交通部作为交通行业的最高管理部门,当然不希望再出现一卡通时代混乱的互通年代,必要时是有可能行政性要求各个交通运营机构强制接入交通一卡通二维码平台的,真正实现一码互通。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本文部分摘编自移动支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