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资产荒”,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春节长假期间,和几位银行从业的小伙伴聚会,发现他们依然是非常的忙碌,只不过往年是忙着拉存款,今年是忙着放贷款。

查了一下证券公司下发的节前调研问卷,五大行40%的信贷官表示2019年的信贷投放额度将上浮10%-20%,并且普遍反映新年的经营压力依然较大,面对利率和经济双下行的预期,贷款投放将大幅向上半年倾斜,选择早投放、锁收益、抢资产

“资产荒“这个好久没有听见的词在2019年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所谓荒,是相对于资金市场上的供需关系而言。

如果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过多,适合其风险偏好的资产规模过少,就形成了过量的资金追逐有限资产的现象。

这种资产具有两大特征:高收益、低风险

一是有较高的收益率,能够覆盖成本

二是资产相对安全,信用风险可控。

理论上讲,市场上永远不缺资产,而是缺乏与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相匹配的资产。

资产一荒,人心更慌,最近债券投资者应该深有体会。

平安银行近日透露发行了总额达260亿元的可转债,其中约80亿元为网下发行。网下发行部分有效申购4363个,申购总额突破10.75万亿元,有效申购倍数高达1400倍。

1月9日发行的票面利率3.8%的城投19浦土01,全场倍数高达7倍,而同日发行的票面利率4.01%的5年期城投19国兴投资,其全场倍数甚至高达8.1倍

投资者的配置热情可见一斑。

上轮“资产荒”靠房地产拯救

仔细回想起来,在15-16年,我们其实经历过一轮“资产荒”。

钱这么多,怎么就没有合适的产品来投资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资产端的稀缺。

15-16年的风很大,月很圆,资产端在下行,去杠杆、去产能使得信用风险增加,再加上15年的股灾冲击,经济部门中能够提供的高收益资产越来越少。

随着15年城投和地方债低息债券融资渠道打开,非标融资规模几乎停滞。

与此同时,随着地方债隐性债务显性化,地方债务置换开启,原本城投和房地产这种相对高收益、低风险的非标资产转向债券市场,造就非标市场的优质资产稀缺。

GDP增速降至新低

又见“资产荒”,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又见“资产荒”,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又见“资产荒”,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注:单位为亿元

流动性却异常的充裕。

外汇储备从14年中的4万亿的高点到16年底破3万亿,流失了1万亿,此后一直维持在3万亿上方,到了15年,外汇管控已经很严格了,资金出不去,开始寻找优质资产。

又见“资产荒”,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而央行当局的降准操作都集中在15、16年,随着流动性宽松,泛资管时代到来,理财规模大爆发,资产端的需求加大。

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增速超30%

又见“资产荒”,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供给严重小于需求,于是资产荒降临。

怎么解决的呢?

16年后,供给侧改革拉动了上游企业的利润,原本产能过剩的行业利润迅速回暖,资产转好。

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既吸收了大量的资金,又创设了大量的资产,既包括地产融资的贷款、债券、股票和信托等表外资产,也包括新房、二手房的按揭贷款市场和金融机构、小贷公司力推的“房抵贷”业务,都构成了金融机构追逐的居民部门的优质资产。

所以资产荒能走出来,房地产功不可没。

本轮“资产荒”将走向何方?

而这一轮的资产荒和16年的时候有些类似,但也有不同。

相同点在于流动性开始宽松,2018年以来,央行经过连续四次降准,逆回购、MLF、TMLF、PSL、央行再贷款等手段,轮番向市场投放流动性,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开始降低。

但是这种资金的宽松仍然局限在银行间市场,不像上一轮是全市场从居民、民营企业到金融机构的全面宽松。

另外受《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影响,这一轮的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存量依然很大,但是增速已经回落到了历史低位,与上一轮不同。

所以这一次的流动性宽松需要打一个引号,属于局部宽松。

又见“资产荒”,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资产端和上轮差别就更明显了。

首先,由于“房住不炒”政策的坚定实行,信贷流向房地产行业受限,与之密切相关的城投和房地产项目持续下降,优质资产供给减少。

其次,地方政府的债务虽然总量有一定放开,但是资产形式要全面转向低成本的地方债券,2018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保监会等部门,继续严禁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国有企业为地方融资平台、其他企业出具担保函、承诺函、回购函等各种显性、隐性担保行为。

所以高收益、低风险的资产比较难找,投债券大家只投高评级的债,风险偏好比较低,形成一种中低风险、中低收益的配置格局。

好的地方在哪呢?

实体资产端质量的提升有了政府的全程参与。

其一、产业端不再是通过拉高产品价格来提升上游行业利润,而是通过减税的形式,降低企业成本,普惠所有企业。

今年在18年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还有更大规模的减税和更为明显的降费:

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包括放宽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并加大所得税优惠力度,提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扩展投资初创科技型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以及允许各省在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减征当地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六税两费”。

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落实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积极研究制定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

其二、上市公司解困,提升股票的资产价值,提升抵押物的价值。

2018年,A股一路下行,上证指数在10月份跌破2500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大量累积,大股东们资金链条纷纷断裂。危急时刻,监管层推出救市组合拳以期提振市场信心,重振股价,纾解股权质押风险。

又见“资产荒”,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2018年10月下旬,深圳国资率先打响纾困战役,各地国资纷纷推出纾困计划,驰援上市公司。截至1月16日,各类纾困基金规模已经超过7000亿。

又见“资产荒”,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其三、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来创设新资产,ppp项目等等。

新基建成投资重点。自2018年底开始,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中央和地方基建投资项目获批明显增多。

中央及地方基建项目加码情况1

2018年10月3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提出防止基建投资大起大落。

2

专项债发行明显提速。8月和9月专项债发行规模分别达到5000多亿元和6000多亿元,10月以来基建投资增速开始止跌反弹。

3

2018年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并为基建投资提出了三个主要方向,分别是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等。

4

自2018年12月至今,国家发改委共批复了9个城市与地区的城市轨道与铁路项目(包含新增),包括重庆、济南、杭州、上海、长春、武汉6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安至延安、江苏省沿江城市群3个区域的铁路建设,总投资为11458.18亿元。

5

中国铁路建设2018年预计4000公里,实际完成4683公里,2019年投产新线目标增长70%,创2016年以来新高,2019年的铁路投资额可能在8000亿元以上。

6

预计全国5G投资规模将达1.2万亿元,投资周期可能超过8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超过700亿元,物联网产业规模有望达1.5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近7000亿元。预计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1.1亿千瓦,发电量达1500亿千瓦时,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200万辆。

7

今年初部分省份已经抢先布局投资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海南省将安排重点项目72个,总投资规模1622亿元,其中2019年计划投资333亿元。湖南省实施30个重点项目,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方向领域,总投资823.7亿元,其中2019年度计划投资277.3亿元,且单个项目投资均在5亿元以上。

其四、即便是房地产的调控,也变成了一种因城施策的导向。

近期很多一线城市都采取“因城施策”政策,出现了房贷利率下调。

  • 被市场解读为调控放松的信号的“北上广深”,都不约而同的下调利率。
  • 山东菏泽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日之际,取消了才出台不过一年的“限售令”。
  • 广东紧跟其后,在2018年底,发布取消有关土地出让成交方面的限售,微调公寓限购,不再限制销售对象,并且将首套房贷的利率,上浮到5%。

从70大中城市住宅价格走势情况看,今年房地产住宅销售价格仍延续涨跌互现,部分城市限价有所松动,“18+X"政策或将落地。

18+X

“18+X”即为地方政府自行调控,调控政策分为18项必选项加25项可选政策。

其中18项必选项分为四大方向和原则,一是设置核心指标,只考核指标,不强制措施;二是要继续坚持“房住不炒”;三是加大租赁和保障房力度;四是加大土地供应力度。

未来像上一轮房地产虽然可能不复出现,但“因城施策”仍有部分空间。

综合来看,这一轮的资产荒,资金端的成本会下降,但是不会特别快;资产端的价值提升,要分行业、分区域仔细甄别,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提升会比较缓慢。

但是我们相信,资产端价值的提升是必然,政策导向的新资产也会被创设出来,因为风险偏好而抛弃的资产,在未来会因为风险偏好而付出更高的成本,通俗点说,今天你对它爱搭不理,明天它有可能让你高攀不起,政府的逆周期政策在大放异彩,资产配置也要适度逆周期而行。

最后从产品渠道的角度看,好的资产正在逐步流向大型的资金渠道,包括财富管理机构以及银行的信贷团队,因为他们都会选择更稳定、更持续、更有合作潜力的机构。

与大机构同行,是所有高净值客户的唯一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