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學國學,這三個原則一定要把握好!

國學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在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個名字。其名的由來“得益於”西學東漸之風,前輩學者覺得有必要用一個具體的定名,來區分固有的學問和外來的學問。起初的命名也是比較混亂的,各自為政,各叫各的,有“中學、中國學、漢學、國故學、國粹學”等,開始於晚清,成熟於民國,在建國之初因為政治問題一度銷聲匿跡,知道開個開放之後才逐漸火熱起來。這個名字的叫法,主要目的是用來區分西方學術的。

國學經典一般是沿襲唐代《藝文志》經、史、子、集的分類來劃分。但是傳統的治學方法現在已經少見了,尤其是“傳統小學”幾乎處於失傳的邊緣,除了極少的院校科班生之外,絕大多數的學者都不擅此道。傳統小學簡單的說就是識字學,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韻、訓詁及目錄、版本、校勘等科目入手,然後才能出經入史學的做學問。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說過: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以經學、小學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

傳統小學沒落的原因有很多,科舉制的廢除以及教育改革是主要因素。這裡先不討論,單說這國學基礎功夫的缺失造成學問難以傳承的問題,不少前輩又開始探討新的治學方法。但凡今人沒有經過私塾教育薰陶,沒有系統的研究過文字,沒有在小學上下過必須有的功夫,都是“新國學”,即:用近現代科學的方法研究傳統國學。現今能見的國學,基本上都是新國學;傳統國學學者極少,他們的在文化傳播上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讀經典,學國學,這三個原則一定要把握好!

不管是新國學,還是傳統國學,區別僅只是在於治學方法上的不同,面對的材料是一樣的,所秉持的原則也是一樣的。筆者不在,反覆斟酌推敲之後,認為如下三條原則應當特別引起重視:

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傳統的學問中,有不少不講究邏輯,不研究前因後果的學說存在,古人也少有歷史進化的眼光,導致很多無頭無腦的學問中摻雜著胡說謬解。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客觀的探尋本源本真的面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因為他是曾經的聖人而刻意迴避問題,也不能因為他的歷史淵源而故意貶低詆譭。求是,就是追求本來存在過的面貌,而不是勾畫“應該”存在的面貌。我們須得對學問在歷史的發展、經典的傳承、其思想主張切實發生過的作用,綜合起來看待,力求做到正確而又全面的認知,這樣才能給出相對客觀的評價。

讀經典,學國學,這三個原則一定要把握好!

二、堅持批評繼承的原則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繼承和發展,沒有批評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繼承。所有文化中均存在積極的、健康的、利於發展的內容,也存在消極的、頹廢的、不合時宜的東西。批評是基於當代人的立場,面向未來的世界,我們要堅守什麼?要弘揚什麼?需要辯證的分析,客觀的判斷。

已經打碎了的封建制度、吃人禮法、落後思想、違背科學實踐的迷信法術必然是不值得學習的,是要徹底拋棄的。而符合民主法治,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符合人權自由的學問要深入探索。對於個人來說,如果一門學問既不能幫助你更好的認識世界,又不能對解決當下問題有所啟迪,學來何用?所以繼承文化一定要堅持批評的原則。盲目的反對和盲目的遵從,都是不可取的。

讀經典,學國學,這三個原則一定要把握好!

三、堅持百家爭鳴的原則

國學從歷史上的派系來劃分,大體上是三教九流,三教之下各有分宗,九流之下也是派系林立。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光是先秦學派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後世流源更為複雜。今日學國學是為了從亂七八糟裡面尋出一個條理脈絡來;從無頭無腦裡面尋出一個前因後果來;從胡說謬解裡面尋出一個真意義來;從武斷迷信裡面尋出一個真價值來。(胡適語)

文化的包容性造就了三教九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觀事實,誰也把誰摘不乾淨。以後學之人來看,孟子罵楊朱墨翟,今日也跟著罵;楊朱莊子反對儒家,今人也跟著反對;這是毫無意義的意識站隊。儒道之辯,佛道之爭,在歷史是客觀存在,但是今人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看待問題,而沒有必要感同身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新時代文化復興的基本要求。漢武帝都死了兩千年了,當代有些自詡為新儒家的學者通過對“儒學就是國學”、“儒家等同於傳統文化”等偽命題的宣揚,企圖建立儒家獨尊之下的百家爭鳴,這是不可取的。

今人學國學,不宜有門戶之見,更不宜有派系之爭。國學乃至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大家不過是在同一口井裡取水而已。思想的源泉絕不會因為開放分享而枯竭,反而會因為黨同伐異而故步自封。今日今日已經沒有“儒道互罷”的歷史因素了,當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來面對文化差異問題。弘揚國學精華,絕不是推崇某一家學問,而是綜合學習,整體分析,客觀評價,批判繼承,繼往開來的創造新文明。

注:圖片源於互聯網,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