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持有周期股的尷尬——以金禾實業為例

去年就買了金禾實業,一路下跌一路持有,好不容易隨大盤反彈,還出了個業績下跌的預告。

1. 買入時聽忽悠,持有時太懶

去年是轉型價投第一年。買入金禾實業的時候,K線和趨勢還是不錯的,網上一堆人分析金禾,都是定性的吹噓,所以就買了。這是對金禾理解不深刻,對自己的判斷也不自信,只是浮於表面地看它PE不高、趨勢良好、網評甚好。

其實當時心裡有想過,這是一隻週期股!

不過在持有期間,如果不那麼懶,能夠追蹤,其實還是有很多機會跑掉的。

關於持有周期股的尷尬——以金禾實業為例

這種收入和淨利潤下降的趨勢,在2018年初,就表現的非常明顯了。

2. 以後遇到週期股,真的要小心。這需要有對行業的深刻認知為依靠,否則就靠網上那些大V東抄西抄的定性文字,是無法指導操作的。當然,把責任推到大V身上是不對的,責任還是自己的,以後少看那種文字就得了,當做個教訓。不是自己很尊重的人,觀點沒必要花時間看——尊重的人的意見,就已經很多了。

3. 市值=盈利*市盈率

市盈率既是個經驗參數,也是個半因變量,只有盈利是自變量。所以說好的投資,是好價格、好公司。所謂好價格,是指當下估值不貴;所謂好公司,是指未來發展可期。如果未來的成長具有確定性,那麼當下的價格合理即可,沒必要強求低估。

而好公司,既要處於好的賽道,又要有好的騎手。週期股的難處在於所處賽道不佳,所以它的業績(往短了說是業績,往長了說是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

4. 費雪看盈利前景,格雷厄姆看市盈率

價值投資的兩大派,費雪看的是盈利前景,格雷厄姆看的是市盈率。

看市盈率投資,就是看估值貴不貴。但是,我覺得這裡其實不需要太關注個股估值水平,因為市盈率可以算半個因變量,只要業績大幅變動,市盈率自然跟著大幅變動。而個股業績大幅變動是很正常的。估值水平,更有參考意義的是大盤,這能反映出整體的水溫是高是低。我們當然應該在整體水溫偏低(甚至是極低)的狀況下買入——確切地說,明顯偏低可買入,之後越低越買。這回答的是什麼時候買,而難點在於買什麼?當然應該買未來盈利前景良好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格雷厄姆指導我們啥時買(確切地說是霍華德馬克斯,因為他強調的是整體市場的週期、鐘擺特性,而格雷厄姆其實把這招用在個股身上,去撿菸屁股了),而費雪指導我們買什麼。

但是,“盈利前景良好”這幾個字說起來容易,做到難。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準確預判,那掙錢也就像探囊取物了。可惜,面對投資,承認“我不知道”比吹噓“我知道”要好的多。而全市場市盈率,也即水溫高低,是相對容易感知的——只不過低了可以更低、高了可以更高,但總會迴歸,消耗的只是時間罷了。

5. 成長的投機屬性

費雪關注成長,而巴菲特強調能力圈。只有在能力圈之內,才能對成長做到有把握預判。可惜,這個難度是非常高的,很難說有什麼把握性很高的成長。否則,費雪和巴菲特也沒必要做相對集中的投資,更沒必要一輩子就把握那麼些個大機會(這種大機會,不僅是熊牛轉換,也是穩定成長)。

而把握性不高的成長,卻是不算少。這不是賭博,而是投機——機會,即要把握形勢和時機。比如,最近瘋漲的互聯網券商,同花順、東方財富。你別說,我還真預判對了,1月底,但是沒建倉。即便建了,也是然並卵,因為觀察倉也就是2、3萬罷了,翻翻又能怎樣呢?

6.回到當下的金禾實業

從趨勢預判的角度說,去年一季報出來的時候,是有機會出來的,但僅憑一個季度的數據就做預判,不那麼容易;而等半年報出來的時候,下跌已經很多了,那個時候出來,又有什麼意義呢?可見,如果裡面有大資金,當時它們的研究還是很深入的,對個股基本面把握挺準確。

至於說三季報出來,那都已經跌的極低了,那時候出來是不明智的。

同理,年報預報出來,業績不好看,現在出也晚了,頂多算是個情緒宣洩罷了。

現在的金禾,屬於沒有明顯的機會,即便再跌也不敢加倉;同時,也沒有說這公司就完了,一定要撤出。它只是賽道不好,而這個“不好”指的是difficult to judge,而非bad。

已經打成爛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不會恐慌出。後面就看看有沒有別的個股機會,把倉位轉移到更有把握的股票上。

對我來說,業績預報不好,既不是好消息、也不是壞消息,無法指導操作。

7. 意外驚喜

關於持有周期股的尷尬——以金禾實業為例

對於這種週期性、重資產公司,應當是收入變化1,利潤變化3。而金禾雖然業績下滑,但是營業收入下降7%,利潤只下滑10%,並不算太壞——只要沒有做假賬。這也許能說明,公司的騎手還是蠻不錯的,只不過天時不利罷了,事已至此,只能跟著他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