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壽字金元寶

金錠是古代最值錢的流通貨幣,一般都是銀元寶和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金錠有黃金錠和赤金錠兩種,有一百斤、五百斤和一千斤三種重量。不過,這次要聊的是黃金錠。黃金錠作為流通貨幣,就必不可少要聊到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黃金作為貨幣流通的歷史、金錠以及其價值.

最早以黃金作為貨幣的是楚國,當時黃金所鑄的貨幣叫“郢爰”,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爰”為貨幣重量單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質量上好的可達到99%。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使用。往後便是金五銖是西漢時所使用的黃金貨幣,迄今所見可謂鳳毛麟角。唐朝有“開元通寶”金質賞錢,不做流通,只供賞玩的,也是獨樹一幟。大清時期也鑄有戶部造光緒元寶金制樣幣,還有大清金錠。目前介紹的便是這個大清金錠。

金錠作為一種古老的貨幣,天生就是一種“財富”的象徵,賦予了金銀的更多珍藏價值。金錠是古代最值錢的流通貨幣,一般都是銀元寶和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古代一兩黃金等於八兩白銀或1500個銅錢。傳統意義上的金錠一般指的是金元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名稱不一樣,如最早黃金貨幣戰國楚國版狀的為金版,漢代馬蹄形的為馬蹄金,餅狀的為金餅,宋代弧首束腰的為金鋌,元代之後兩側起翅的為金元寶,到了清代還有長方形金錠、立方體金錠、橢圓形金錠、葫蘆形金錠等。下圖便是我們有幸見到的壽字足金元寶。

清代 壽字金元寶
清代 壽字金元寶

在中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開元”,意指開闢新紀元;“通寶”,意指通行寶貨。開元錢的劃時代地位表現在:

(1)唐代以前的錢幣,多以形制或重量為名稱,如刀幣、五銖錢等,而自開元錢後,改稱“寶”、“通寶”、“元寶”等。

(2)中國古代的重量計數,多以面文標出重量,均將二十四銖為一兩,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後,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生,二十四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束。錢幣的實際重量也不再以甾、銖計量,而以兩、錢、分、釐十進位法計量。開元通寶錢,徑八分(約2.4釐米),重二銖四絲(約4克)為一錢,每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起用這種新衡制,換算便利,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3)在錢幣鑄造的形制和重量上,開元錢成為唐代以後各代銅錢的標準。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的胞妹(醇親王福晉)的兒子入繼為帝,改元光緒,先後鑄行過“光緒元寶”和“元緒重寶”,“光緒通寶”,通寶制錢鑄於公元年之間,錢重從開始的一錢逐步減至八分,最後減至六分,該錢書法為楷書,此外寶福局也鑄過篆文錢,光緒通寶錢背文為滿文記局名,也有星月紋,字有寶河、寶真、寶津、寶雲、寶黔等,還有銘“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見“千字文”中一字,為宇、宙、日、月、往來等字)。

另外在戊子年(公元1888年)出過一種背穿左為“戊子”右為“河”字的戊子錢。光緒十五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從英國購買的機器製造我國曆史上第一批機制幣,不再為方孔圓錢形狀了,此後相繼在各省推廣實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圓錢”。

清代 壽字金元寶

這枚是少見的實心壽字“足金”款金元寶,品相完整,包漿深厚,鎏金實心、手感沉重、正面模印壽字紋。不愧為真金不怕火煉,藏品雖然經歷了無窮歲月的洗禮,但如今保存極為完好。此款金元寶所以名氣大是由於它的歷史性和珍稀性決定的。這款金元寶版面設計優雅,而且存世量稀少,是收藏界精品,具有無法估量的學術與歷史價值。

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金錠一定是金元寶,其實古代的金錠形制沒有金元寶形狀的金錠有馬蹄形的;長方形金錠

金錠是古代最值錢的流通貨幣,但能流傳至今較為少見,品相完好的更是少見,屬於不可多得的收藏品。因金銀錠本身就具備了很高的保值升值功能,加之較少的存世量和悠久的歷史感,近年來頗受到收藏愛好者的關注,而且從目前的拍賣市場上來看,早期的金銀錠成交價格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價位,未來也具備了很好的升值潛力。

在拍賣市場上所見的金銀錠,以明清兩朝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居多,人們也常常稱其為“元寶”。從元寶市場的發展趨勢看,價格的快速上揚已促使了集藏熱和投資熱的出現,也造成了不少乏人問津的元寶價格飛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