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財不足為後世計 德可致後世綿遠

現在很多家長只注重對孩子的文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家風教育,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家風,影響著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

無錫華氏的優良家訓


無錫華氏

無錫華氏尊東晉孝子華寶為“孝祖”。北宋時期,華氏後裔徙居汴京,後由華原泉率領族人迴歸無錫,此後家道昌盛,聲望日高,華原泉也由此被尊為無錫華氏始祖。明初,華原泉十世孫華貞固遵照父親華幼武之命,遷居地處偏僻的無錫東南盪口鎮,從此將家族推向了更加繁榮的階段。華貞固被尊為盪口華氏的“始遷祖”。

華氏在無錫這塊土地上綿延一千七百餘年,代不乏人,在明清時期共出37名進士,僅盪口華氏就有22名,被譽為明清時期無錫第一望族。

盪口華氏是無錫華氏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幾百年間,盪口華氏以勤勉“力田”為本業,對內以“孝悌”維繫親情倫理,以詩禮涵養內質;對外則秉持忠厚仁德的處世之道,歷經幾十代而興盛不頹,名人輩出。明嘉靖間收藏大家、“真賞齋”主人華夏,較早開始銅活字印刷的華燧,與徐壽合作造出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黃鵠號”的數學家華蘅芳,華蘅芳弟弟、同為數學家的華世芳,當代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等都出自盪口華氏。

秉承始遷祖華貞固所訂立的“忠厚傳家,力行德義”之家訓,盪口華氏家族代代相繼,施行善舉,藉助創設和興辦義倉、義田、義莊、義學、義棧等多種形式,贍濟族人,普惠鄰里。盪口華氏創辦的華氏義莊是明清時期規模較大、存續時間較長的義莊之一,有“江南第一義莊”之稱。盪口華氏還熱心辦學,清末華鴻模創辦了果育學堂,其孫華繹之將果育學堂改名為鴻模高等學校,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錢穆、力學之父錢偉長、兩院院士錢臨照、音樂家王莘等都曾在這裡就學。幾百年來,盪口華氏在壯大家族實力的同時造福桑梓,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樹立了良好的家族形象。

華氏家訓《慮得集》

華氏家族的家訓主要體現在盪口華氏“始遷祖”華貞固所著的《慮得集》中。“慮得”取“千慮一得”之義。

《慮得集》有四卷,分列家勸、祭禮習目、冠婚儀略、治喪紀要四個方面,又輯華貞固詩文雜著二卷,附錄於後,涵蓋了勤業、修身、孝悌、清廉、勸學等豐富的內容,作為治家經典,世代相傳,為華氏家族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華貞固在其《慮得集》中表達了他對傳家興族的見解。一是孝悌忠信,承續孝子之風;二是力農濟物,務以忠厚持家;三是憂患思慮,常欲克勤進取;四是積財積德,皆以道義為利;五是知書識禮,謹守耕讀傳家;六是修譜立祠,是為敦固宗盟。華貞固的治家觀點是:“不憂子孫之乏財,唯憂子孫之不德”,“財不足為後世計,德則可致後世綿遠也”。他諄諄告誡子孫:“慈善之心,忠孝之道,吾家歷代循守,傷人之財,害人之事,吾家積祖不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是吾徒之所當然者,乃日用常行之道也。”

《慮得集》傳世已久,其所書慈善之性、純良之德、務本濟物之道,以及訓育子孫拳拳之心、循循善誘之法,歷經時世更替,仍舊熠熠生輝。

華氏:財不足為後世計 德可致後世綿遠

華氏:忠厚傳家 力行德義

收薄田,住陋屋,著粗衣,吃淡粥,低頭行...

在江蘇無錫東南處的鵝真蕩旁,坐落著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江南小鎮--盪口。這裡風光秀麗,人傑地靈。縱橫交錯的水系、枕河而建的民居與河畔的橋廊臺榭相織相融,形成了一幅河蕩連綿、溪流縈繞的水鄉幽美畫卷。這座如詩如畫般的江南小鎮,千百年來孕育了許多傑出人才。而這裡的望族華氏,更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閃耀著亮眼星光。

華姓,最早源於子姓,是商朝商王成湯的後裔。東漢末年,華氏族人為避禍亂遷至江南。到了北宋時期,幾經曲折定居於梅里鄉的隆亭(今無錫東亭)一帶,後又遷往盪口。此後華氏家族家道昌盛,人才輩出。單單明清兩朝,從無錫華氏走出的進士就有三十七位,其中僅盪口一帶就多達二十二位。明代思想家顧憲成曾說:“江南數巨族者,必推首華氏。”

華氏第二十九世孫 華燮琦:

明代翰林院太史華察,明代大收藏家華夏,近代著名數學家、教育家華蘅芳,革命夫妻華明之和沈安娜,當代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盪口人。

無錫盪口一帶的華氏家族至今綿延了二十餘代,之所以人才濟濟,長興不衰,與其家族的傳世家勸--《慮得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慮得集》,顧名思義有著“千慮一得”之意,是盪口華氏先祖華貞固為了引導後世、傳承家風所制定的家規家勸。書中內容包含四個部分:一為家勸,二為祭禮習目,三為冠婚儀略,四為治喪紀要。六百多年來,《慮得集》秉孝義之風,以“忠厚傳家,力行德義”的核心思想指導著華氏後人如何做人、持家、修身、處世。

華氏第三十世孫 華龍德:

在清朝乾隆年間,《慮得集》選編入了《四庫全書》,這本書集中體現了他(華貞固)的家教思想:教育後人如何做人,如何持家,如何盡孝,如何行善,如何睦鄰。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自古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美德,孝義精神在華氏家族中尤為昭彰,代代相傳。

華貞固的祖母陳氏,早年喪夫,然而她堅持侍奉公婆多年,含辛茹苦將兒子華幼武(華貞固父親)撫養成人。由於過於操勞,陳氏患上了消渴症(糖尿病)。到了晚年,病情日益加重,逐漸雙目失明,行走不便。華幼武日日陪伴母親,侍奉湯藥。為了更好的奉養母親,照顧其日常起居,元至正二年(1342年),華幼武籌劃建造了“專事奉母之所”--春草軒。華氏一族孝老愛親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成就了許多佳話。

明洪武三年(1370年),華貞固遵從父命,舉家從隆亭遷至盪口。在盪口,華貞固購置了一塊空地,搭建起兩間簡陋的茅屋安頓家人,並選中了鵝湖西岸至鴻山、嵩山之間的大片湖沼荒灘,在此墾荒屯田。

華貞固率領子孫默默勞作,築堤墾田,修路架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荒僻的溼地逐漸變成了良田。據《慮得集》記載,“洪武七年,收頗豐,生計粗立”,可見這時華氏的屯田已經初具規模,收穫較為豐足,這些糧食不僅能夠保證族人們的供給,還能救濟鎮上的貧苦百姓。

華氏:財不足為後世計 德可致後世綿遠

華氏第三十世孫 華泉根:

盪口始遷祖華貞固老人家,他到盪口來創業的時候住的草房,後來雖然富裕了,他想到的還是祖父祖母,繼續為老人家建造了春草軒,為家族建立了家譜,建立了祠堂。他的一生是清淡、簡樸、節約的。

華貞固還博學通經,善於總結人生,他的一生著作良多。短文《遺懷自釋》,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精悍地呈現了華氏家族的行為價值觀:

收薄田,住陋屋。著粗衣,吃淡粥。低頭行,蜷足宿。

勿貪財,休縱慾。善固窮,能忍辱,屈如伸,是為福。

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 陳振康副教授:

(華氏)家訓裡面講:“財不足以為後世計,德則可致後世綿遠也”,就是說,華氏的發展,要靠德而不是財。再三地告誡子孫,要以德為先。所以華氏的後代,有做大官的,也有發財致富的,但他們都以德為先。

華氏第五十二世孫 華金生:

作為祖宗對子孫說的話呢,基本上是以一種“訓示”的角度來講的,而我們華氏是“勸”,我們的《慮得集》叫家勸,我感覺到,“勸”與“訓”之間除了敬畏,還有一種平易,覺得和祖宗之間更加親近了。

“慈善之心忠孝之道吾家歷代循守,傷人之財害人之事吾家積祖不為”;“勿貪可無悔,守分可無憂;堅制可無怨,克勵可無求”。

孝悌忠義、忠厚持家、克勤進取、道義為利、知書識禮、敦睦宗族……這些華氏家勸中的精髓不僅為華氏營造了良好的家風,也為華氏族人指明瞭前行之道。

華氏第五十二世孫 華金生:

我們祠堂裡面有規矩,每次祭祀,都要學習,要選讀《慮得集》。小孩子在古代讀私塾的時候,只要識字了,就要看《慮得集》。每年春秋兩季祠堂裡都要講課,講解《慮得集》,要求子孫去聽。

盪口華氏家族六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有著一件世代相承的家族大事--興建義莊。明弘治年間,華貞固的曾孫華守吉曾經創辦了無錫歷史上的第一所義莊。到了清代,華氏家族的老義莊、新義莊、春義莊、襄義莊、永喜義莊先後在盪口北倉河沿岸落成。這些義莊本著“崇善孝義”的廉義精神,在當地濟貧扶困、贍老扶幼。如同華氏治家有家規一樣,這些義莊也都有著嚴格的莊義莊規。

以華氏老義莊為例,這所義莊定有十款條約、八條細則以及續申規條。其中明確規定義莊設立董事一人、司事二人,由司事協助董事共同掌管義莊的田租、銀錢、賬冊等一切事務。董事與司事每三年換屆調整一次,必須由族內品行端正、經驗豐富的人擔當,如有能力不足或侵吞、挪用、徇私舞弊的情況出現,可以立即更換。

江南大學教授 莊若江:

你現在去看華氏義莊,牆上掛的那些東西,(內容)非常的嚴格,非常完整,總的經費用了多少,用於什麼,都是非常明確的,都有詳細規定。比如說我看它用於教育的就達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它不僅助貧,還資助家族裡面貧困的學生讀書。

無論是華氏家勸《慮得集》中“忠厚傳家,力行德義”的核心思想,還是華氏義莊“重廉潔、利為公”的廉義精神,在華氏歷代族人的身上都有著顯著的體現。

明代翰林院太史華察,是盪口華氏始祖華貞固的第七代孫。他自小聰明,性情沉著,善於思考。為官期間,華察力行華氏家勸,他秉公敘用天下名士,拒絕與奸相嚴嵩為伍。在家鄉盪口,華察捐田濟民,還為地方修造了橋樑25座。華察一生奉行“五不欺”的原則:“不欺天、不欺君、不欺親、不欺友、不欺民。”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一種叫做“銅活字印刷”的印刷術在江南一帶盛行。這種印刷術改進了傳統木活字與錫活字印刷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印刷質量與實用度。“銅活字印刷”的誕生象徵著中國印刷術逐漸趨於成熟。而發明這項技術的,也是盪口華氏家族的一位刻印大家--華燧。華燧一生淡漠名利,致力於藏書、刻印,他將自家的印書作坊命名為“會通館”,因此華燧也常被人稱為“會通君”。

到了近代,華氏家族更是人才薈萃。最典型的無疑是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翻譯家華蘅芳,他與胞弟華世芳先後走上了專攻算學的道路,盪口的“二華”也因此成為清末中國數學史上耀眼的雙星。1865年,華蘅芳與徐壽合作設計製造出了中國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輪船--黃鵠號,揭開了中國近代船舶工業發展的新篇章。

盪口華氏人才輩出,除了華察、華燧與華衡芳兄弟,明代大收藏家華夏,多才多藝的琵琶藝術家華秋蘋,近代教育家華鴻模,實業家華繹之和漫畫大師華君武等多個領域的翹楚,都出自於盪口華氏。

盪口古鎮管委會主任 李立:

華氏義莊贍族濟困,做了很多善事、很多公益事業,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而華氏一族興義田、辦義學,則促使我們這裡名人輩出。所以盪口古鎮的文化,充分體現在華氏家族尚德、崇教、孝義這些方面。

華氏:財不足為後世計 德可致後世綿遠

國以家為基,家以德為本。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以“忠厚傳家,力行德義”為核心的華氏家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氏後人,使一個鐘靈毓秀的江南小鎮成為了孝義之邦、名人搖籃。已經有著六百多年傳承史的《慮得集》,也將在未來的歲月長河裡不斷綻放光芒。

中國傳統的家風、家訓,延續的是家族的歷史和規範,積澱成為一種價值觀,最終傳承的是特定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