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扶貧|少些套路,多點真誠

當下流行一句揶揄的話:你們城裡人"套路"深。

其實,在我們的電商扶貧領域,"套路"也不少。一樣需要"少些套路,多點真誠"

"套路"表現在哪裡?

一是空洞不接地氣的政策設計。大凡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估計十有八九都在做"電商扶貧",也都出臺了具體的"電商扶貧"政策。仔細讀這些政策,首先是領導機構和成員單位的設置,一定是密密麻麻,能夠涉及的都涉及到了,很全面,很高大上。其次,明確了"電商扶貧"工作總體目標與相關原則。第三,拿出了一個財政支持的"大數"。其實,這類政策出臺後,真正能夠得到執行的條款並不多。"雷聲大、雨點小","電商扶貧"工作開展起來後,依然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確、人財物等配套資源難到位、檢查總結走過場等問題。究到底,是政策設計者、執行者和決策者沒有實現"無縫對接"。

二是千遍一律的"高峰論壇"。去年,很多縣域搞"千人啟動大會";今年,縣域政府熱衷於"電商扶貧高峰論壇"。不管是自願的,還是被動的,邀請我出席的這類論壇似乎每個星期都有。開會多少能推動相關工作,這是好事。遺憾的是,這類論壇幾乎是"千遍一律",沒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調整。不僅是流程相似,而且會議主題與邀請的專家,基本上也都一樣。"一招鮮,吃遍天",一年來我曾經聽過業內某大咖十幾次演講,基本上用的是同一個版本。而事實上,

大環境不斷在變,區域也有自己的小氣候,千遍一律是不負責任的。

三是"作秀"般的農產品上行。講電商扶貧,就會聯繫到農產品上行,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具體的"數據"可以支撐。而這個上行本身,更多的是"電商扶貧"概念"生搬硬套"。我們常常會看到某某網銷活動與"扶貧"掛鉤,以"扶貧"的主題進行宣傳,有時還的確拿出了具體的貧困戶來背書。可是,既然叫電商扶貧,我們不妨多問幾句:所銷產品是否來自真正的貧困戶?大促活動常常是低價促銷,貧困戶真正能有多少的獲益?貧困戶的產品沒有品牌、沒有品控、缺少售後,又是如何實現"上行"?來源不是"貧",沒有體現"扶",何來的"扶貧"?我們在慶祝某某大促數據的同時,不妨深究一下活動與貧困戶的真正關係。

電商扶貧|少些套路,多點真誠

四是不求實效的電商培訓。在電商示範縣裡,由於有專項資金作匹配,電商培訓已經普及到"進鎮入村"的程度。我們都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貧困戶培育成"網商",一定是電商扶貧工作最有成效的工作了。問題在於,有多少貧困戶適合做網商?少之又少。而我們的培訓人員統計呢,卻是一個"突出成績",不少縣在鄉鎮村電商培訓的人次都達到了數千乃至數萬,但網商發展指數卻並不理想。原因在哪裡?因為培訓有財政支持政策,按人頭比例來兌現。所以,對於培訓機構來說,只要按照招投標文件及驗收標準執行,把受訓人次做到位,才是考慮的重點。至於受訓後的效果,不是他們所需要擔心的。

五是誇大不實的成效彙報。電商扶貧從概念提出到路徑摸索,其實也就一年多的時間,但國內有關電商扶貧的成功經驗總結,卻有了一大批成功典型案例。相關的電商扶貧成效總結果,基本上也是類似: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視,一把手親自掛帥;其次是新增了網店***家,從業人員達到****;第三,有效助推了農產品上行(人均實現增收***元);第四,湧現了一批返鄉創業典型……無疑,這些都是縣域電商發展的好趨勢,可非得把這些同"扶貧"掛購,實在過於牽強。

做啥事都有"套路",我們無須迴避這個詞,電商扶貧也一樣。只是,我們不能做得太虛、太空、太假。這幾年,政府在貧困人員的"建檔立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信對各地的貧困人口整體情況是基本掌握的。電商這種新經濟形式對於這個群體的作用,究竟是職業化培訓、供應鏈管理、生態服務參與等哪個環節,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但在現階段,更多地方應該是在品牌化建設、產業輸入、互助組織建設等方面夯實基礎,然後才有可能走向網商職業化訓練、互聯網渠道搭建,否則電商扶貧就是"無根之本",只是一句口號。

少些套路,多些真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