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星辰大海“天眼”背后的故事

探秘星辰大海“天眼”背后的故事

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FAST)位于大山深处,凝结着南仁东等众多科学家以及其他科研人员的的汗水与心血。

FAST望远镜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伟大的人向来都是低调的,只会默默无闻得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奉献给民族。

中国"天眼之父"的科学家南仁东,曾经驰骋于国际天文界,但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回到国内,致力于中国天文学的研究,从天眼的设计到实际建成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探秘星辰大海“天眼”背后的故事

科研团队一头扎进了等身高的地形地质图里。从1:50万的地形地质图看起,岩石的分布特征让他们首先确定了"窝"肯定不会出现的地理位置,排除这些之后,其他区域就可能有适合望远镜"安家"的"窝"。

地质图随后被精确到1:1万,团队成员开始在一张张茶几大小的图上沿着密密麻麻的等高线"找圈圈":"圈圈"越圆、越大就越有可能是要找的目标,"圈圈"旁边蚂蚁大小的数字则显示这是一座山峰还是一个"窝"。从8000多幅图中,找出1万多个,然后找出700多个,经过科学的探测,对岩体结构、水文情况、长短轴比例、挖填方率是否合适、地质灾害、地震风险、气象条件、无线电环境等是否满足条件等条件进行严格的筛选,最后筛选出位于喀斯特洼地集中分布的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市境内的82个备选地点。翻山越岭,实地调研,最终确定在贵州省平塘县。

天眼内置可移动变位的复杂结构索网系统,它的设计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固定建筑,'天眼'是可主动变位的巨型球面望远镜,精度控制要达到毫米级别。

项目建设的现实情况要比想象困难得多。边界复杂,周围环境高度落差大。地形和温差不利的条件成了设计中一个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耗时接近4个月。

探秘星辰大海“天眼”背后的故事

科学界有一句行话叫做"百米极限",说的是口径超过百米的射电望远镜实现高精度是世界难题。高精度意味着高灵敏度。据介绍,"天眼"比美国Arecibo射电望远镜的有效接收面积扩大了2.3倍,灵敏度更是远远高于后者。"天眼"反射面还可以实时调整形态,成为世界上独一份的可主动变位望远镜。

"天眼"地处深山,雨季绵长,蚊虫横飞,居住条件简陋,不管条件多艰苦,只要能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和中国建造,看到有着北京设计范儿烙印的中国创造就来了精气神。工程师们不辞艰辛,常年奋战在天眼建设的一线。

探秘星辰大海“天眼”背后的故事

2019年上半年,FAST将接受国家验收,正式投用后,将启动24小时观测,科研人员需三班倒轮流值班,而现有的驻地人员只有20多名,人手上"捉襟见肘"。为此,FAST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

招聘启事显示,FAST此次共招聘24人,涉及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等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够长期在FAST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

探秘星辰大海“天眼”背后的故事

FAST公开招聘过一轮,但只招到半数科研人才,与预期相去甚远。此事经过媒体的报导,竟然收到了40多份简历,很多人都想为了中国天文学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中国天眼承载了中国人对天文学的梦想,希望中国天眼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探索宇宙的奥妙,在星辰大海中不断遨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