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生产力:产学研融合

产学研融合的概念已提出多年,但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知道,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命题。科研之于企业,可以说是理想之于现实,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企业对产学研融合的终极体验。

唤醒沉睡的生产力:产学研融合

科技成果转化的鸿沟在哪儿?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李发福分析说,企业和研发机构属于性质不同的机构,企业以获取收益最大化为生存根本,往往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而研究机构则要通过论文、专利等科技产出作为评价标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也难以被认可。如何在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寻找共同点,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唤醒沉睡的生产力:产学研融合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收益分配机制问题,也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阻碍。这既包括共同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有形产品的所有权问题,也包括在合作过程中共同申请的科研经费的分配问题。企业不愿意承担技术风险,研发机构也不愿意承担市场风险,如何解决合作各方利益分配以及分担风险的问题也是个难点。

那么,产学研就真的无法融合吗?答案当然不是,难并不代表不能。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无论对于科研院所还是企业单位,做到产学研融合都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唤醒沉睡的生产力:产学研融合

2007年,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李泽湘,资助香港科技大学学生汪滔创立大疆,如今大疆无人机已经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汪滔也成为全球无人机行业第一位亿万富翁。20多年来,李泽湘一直在探索一条产学研结合培养科创人才的道路,只有这条路走通了,才有望破除卡脖子问题,抓住新的产业革命,培养出更多汪滔、更多大疆。

李泽湘从1992年到港科大,创办自动化技术中心,在产学研融合的道路上他摸索了20年;1999年,他在深圳创办固高公司,2004年与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创办控制与机电工程学科部,7年培养了350多个学生,这些学生后来办了几十家公司,算起来他在深圳的"产学研结合" 实践也走过将近20年;最近的10年,他在东莞创立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孵化30多家初创企业。他还与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大学、长沙市等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机器人学院,培养产业界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从中兴事件,到"我不是药神",核心技术、原创能力的欠缺已让国人警醒。当今社会需要有更多的李泽湘站出来,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结合。多年来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主要是缺乏通道、平台和纽带,缺乏对两方利益协调撮合组织,缺乏针对知识转换和技术转移的服务产业和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市场服务平台和建设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技术转移创新服务体系,必将促进研发、应用与市场主体、服务主体的紧密合作,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创新。

建立联系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是真正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关键。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是充分应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定位、系统优化和合作共享,是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可有效推动推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化,从而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