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而非多:你該停更“雙微一抖”了!

五年前發明了“雙微”(微博、微信),現在又發明了“雙微一抖”(微博、微信、抖音),除此各大社交平臺都希望品牌官方來開設賬號,包括知乎,豆瓣,B站等等。品牌在雙微一抖的日常運營傳播,有多大價值呢?

絕大部分品牌官方賬號,都不能起到正面作用,很大一部分甚至是起到了負面作用。如果我們把品牌官方社交賬號,當做是官方網站的替代品。誰會天天打開品牌官方網站?誰會天天跟品牌互動?


精而非多:你該停更“雙微一抖”了!


雙微一抖的日常運營,是跟風式焦慮與倖存者偏差所致, 臺灣奧美的葉明桂曾說:“做廣告,是個打擾人的行業。”確實,你製造的到底是廣告內容還是社交垃圾,你做的事情是消耗品牌,還積累品牌?這是需要營銷人去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報以歉疚之心,每一次品牌亮相,都應慎重,以一種抱歉打擾大家的心態,把事情做好再出街,這是對消費者的尊重。

不管任何品牌,超躍角色本身的戲份,就是消耗,到最後只能適得其反,會讓人們更加厭惡。而品牌做日常的初心是積累,希望把自己的用戶聚攏到某一個社群,好集中管理和互動。這個初心是對的,但以超越角色的戲份刷存在感,就是錯的。


精而非多:你該停更“雙微一抖”了!


不過, “雙微一抖”的官方賬號還是要有,但不要做日常運營,不要每天都更新。把它們當成官方網站,有值得消費者知道的信息或內容時再更新,有硬邦邦的內容時再更新。積累用戶打開品牌內容的勇氣,而不是消耗關注的熱情。

不做日常傳播,品牌如何做社交媒體傳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一是傳播戰役化,官方傳播出手就是做品牌戰役,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極致,儘可能做大。二是品牌內容ICON化,在注意力分散的時代,儘可能讓品牌內容成為完整的整體,品牌內容不要過於分散,用戶沒時間也沒心情八卦你。三是口碑公關化,官方可以沒有日常,但外圍可以有傳說。


精而非多:你該停更“雙微一抖”了!

品牌的本分應該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更好的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不是搶戲,搶不屬於自己的角色。所以,品牌戲份超越了品牌角色本身,就是消耗,是消費者對品牌熱情的消耗。

而面對如何做的問題,則分為官方與外圍兩個策略,官方就是要言之有物,每一次發聲都有內容,每一次都讓消費者感到值得,積累消費者打開品牌內容的勇氣,而不是消耗消費者的熱情。

更多的日常可以轉移到外圍第三方,思考如何在口碑平臺建立良好可持續與不斷迭代更新的品牌口碑,提升轉化率。所以,官方少說話,言必言之有物,外圍多發聲,讓品牌被談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