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水泊梁山更厉害的保宁府英雄好汉,差点毁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比水泊梁山更厉害的保宁府英雄好汉,差点毁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水泊梁山好汉的故事全因施耐庵的《水浒传》写的好而被世人所熟知,家喻户晓。在那个封建的年代要让一群“反贼”来当主角是不容易的,也许这正是它被奉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吧!其实,在明朝正德年间的保宁府(阆中),曾经也上演过由保宁府“英雄好汉”掀起的农民起义,论规模之大,反响之巨,战况之惨烈均超过水泊梁山,所进行的起义斗争无不令人惊讶动容,扼腕叹息!

可惜,施耐庵没生在四川,也早走了很多年,故很多人并不知晓这段保宁府史实,否则,完全可以让阆中人民在后来的几百年间,在世人面前也骄傲的冒盘皮皮打盘飞机,把保宁府的英雄好汉吹它个白泡子乱翻哦!

比水泊梁山更厉害的保宁府英雄好汉,差点毁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民俗君先说历史背景:明正德年间的皇帝便是朱厚照,历史上称他为明武宗。此人十分有趣,按照史学界正统的说法,这是个无道昏君,整日里斗鸡走狗,不务正业,整个朝野被他搅得乌烟瘴气,礼崩乐坏。

但据史实记载,历史上的朱厚照不但很聪明,且孔武有力还会打仗。曾经率军出塞与鞑靼(东蒙古人)骑兵大战一场,颇有斩获。1517年正德御驾亲征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是以伤亡600多名士兵的代价打死了16名鞑靼军人,成为继明成祖之后的第二位出塞作战、身先士卒的皇帝。但同时,他又确实将时光消磨在杯盏之间。他不守规矩,向往自由,设立豹房,美女成群,甚至圈养老虎,与各类猛兽同行,虽凶险万分,却乐此不疲。

比水泊梁山更厉害的保宁府英雄好汉,差点毁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说来也巧,此人当皇帝的头年(正德元年),保宁府已断续十年发生了干旱饥荒,饥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据清代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平蜀盗》记载,自正德三年(1508)冬十月起,许多流离失所的饥民在阆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斗争。先是保宁人刘烈领导当地饥民在保宁府聚众起义,打下阆中后又进攻陕西汉中等地,结果因力量弱小,次年在战斗中被乱兵砍死。

然后三个重量级的大哥出现了:保宁府人蓝廷瑞,鄢本恕,廖惠(一说蓝是阆中人,鄢是营山人,廖是邻水人,由于尚未实证,很多史料中皆记载为保宁府人),听听这三人自封的名号,就知道是打家劫舍的绿林草根。蓝廷瑞自称顺天王,鄢本恕称刮地王,廖惠称扫地王。头一个还显得比较有内涵,具领袖气质,像模像样。后两个就完全是江湖强盗了,取个名都是奔着抢东西去的,抢的还恶劣,又扫又刮,整个精光。

蓝廷瑞这人应该比较有文化,足智多谋,早年在阆中以经商为生,而鄢本恕,廖惠则在大宁(今巫溪县)盐场当灶夫(熬盐的工人)。当时,盐官大肆搜刮盐税,严刑拷打缴不起银两的灶夫,激起了盐工们的愤怒。鄢、廖密谋举义。正德三年(1508),湖广生员崔蓬头率暴动群众80余人来到大宁(生员即秀才,典型的秀才造反啊),鄢、廖率千余灶夫响应,联合攻打大昌县(今巫溪县大昌镇)。在攻城中,崔蓬头战死(崔蓬头一定是个绰号,蓬头垢面嘛,估计这家伙也不是个好书生,不太斯文,不修边幅)。

于是,被官军打得落花流水的鄢、廖慌忙率军转移至湖广郧阳(湖北郧县,现十堰市郧阳区)五溪镇再做打算。说来也巧,蓝廷瑞恰好经商到此。大约是生意做亏了,赔了个精光,干脆啥也不做了,横竖一心地参加了义军“闹革命”。据另外的文史记载,因蓝廷瑞明谋善断,颇有军事指挥才能,带领义军打了几次胜仗,使义军死而复生并壮大了力量,不久,蓝廷瑞便被推举为义军三大首领之一。

公元1509年,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率领起义军返回四川,奔袭汉中,原刘烈领导的被打垮的农民起义军残部亦来归附,一时间参加起义的饥民“众至十万人”(有人做过统计,水泊梁山好汉造反,人数最多时候也不过区区三五万人矣)。

比水泊梁山更厉害的保宁府英雄好汉,差点毁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公元1509年12月,起义军占领了保宁府(阆中),阆中城一时被农民义军夺取了政权。不过,中国农民起义军的致命弱点在于:皇权主义、帝王思想、绝对平均主义、流寇思想、山头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他们到处烧杀掠夺,甚至奸人妻女,人人贪图富贵享受,并不为天下百姓的疾苦着想(为纠正这个致命的问题,1944年毛泽东曾请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深刻地阐述和检讨了中国历次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所以,此时的阆中城里,估计也是乌泱泱乱糟糟一片,人心惶恐,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不过,造反一场,总算是打下保宁府,当上大王了。蓝廷瑞开始自称顺天王,鄢本恕称刮地王,廖惠则称扫地王。三王设置四十八总管,总领全军。三人称王后,没过多久便发生严重分歧,刮地王鄢本恕谋据汉中,顺天王蓝廷瑞、扫地王廖惠则据守保宁府。

1510年2月,三王开始分兵掠地。刮地王鄢本恕率部取郧阳,由荆襄东下。顺天王蓝廷瑞、扫地王廖惠则率军攻打营山。义军转战三省,攻占州县,惩杀贪官污吏,没收贵族、官僚、地主的财物钱粮,也用一部分救济饥民。他们分别在营州、蓬州、剑州等地活动,最后分别在川东、北的通江、南江、巴中和陕西汉中等地战斗并由汉中发展到进入湖广郧阳等地区。 如此声势浩大的起义斗争,使明王朝惊恐万分。

远在北京的明武宗朱厚照听说四川保宁府出了大事,这如火如荼的保宁府农民起义犹如在大明朝西南的土地上撕开一个大口子,摧枯拉朽,动摇着大明朝的半壁江山。这还了得?他又惊又怒,连忙派遣刑部尚书洪钟调集四川、陕西、湖广、河南四省的军力,并由四川巡抚林俊亲自率队打头阵,负责一线剿杀任务。如此下重手,势必形成高压态势,明军铆足火力开始严酷镇压保宁府农民起义军。

比水泊梁山更厉害的保宁府英雄好汉,差点毁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结果可想而知,这三支曾发展到十多万近二十万之众的农民起义队伍,虽然作战历程有五、六年(1508-1513),但最终还是在残酷狡诈的军官围剿和诱捕下,以失败告终。义军领袖蓝廷瑞、鄢本恕等将领二十八人,于正德六年(1511)被总制尚书洪忠与永顺宣慰司彭世麟计诱,在彭世麟的“鸿门宴”上被擒获,后解东乡(今宣汉县)即被朱厚照派来的锦衣卫斩首。当时除扫地王廖惠逃脱,起义军大部被瓦解。后余众在廖惠、喻思俸领导下与四川江津的曹甫、方四的起义军联合,继续战斗,终在正德八年(1513)四月,在汉中之战被彻底瓦解,《明史纪事本末・平蜀盗》这样写道:“保宁余党诛锄略尽”。

阆中农民起义的斗争烈火,引燃了当时遍布全川的其他地区农民起义运动。例如当时还有江津的曹甫、方四、任胡子、麻六儿,内江的骆松祥、崇庆的范藻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都曾掀起推翻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虽然他们也相继失败了,但同样极大地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根基,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农民起义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水泊梁山更厉害的保宁府英雄好汉,差点毁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比较有意思的是,扫地王廖惠,因其满脸的大麻子,也称廖麻子。《明史纪事本末・平蜀盗》记载他会隐身,会奇门遁甲之术(高人啊!)这位义军后期领袖,曾经在军官多次围剿中临危机智脱逃。例如正德六年(1511)洪钟计擒蓝廷瑞、鄢本恕时,该书作者提到“惟贼首廖麻子未获”。到正德八年(1513),即阆中农民起义军在汉中失败,全军覆没的最后一年。该书记述的是:“夏四月,彭泽率苗兵攻汉中剧贼廖麻子,破之。众遁窜山寨,多伏匿箐棘中。泽分搤(扼)出入,夺道渡,开一面纵贼,夹诛之且尽。廖有异术,能隐形,事急跳身遁,购之卒不获。”从这段描述中,不仅得知彭泽非但未捉到廖,而且四处悬赏也“购之卒不获”。以致谷应泰在该书中最后叹息道:“廷瑞,本恕槛车诣阙,保宁余党诛锄略尽,所不获者廖麻子一贼耳”。

廖麻子最后究竟去哪了?或许永远成了历史的悬案!(文/民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