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因600年老营生而得名,家家户户都有个天然空调房,冬暖夏凉


山东惠民柳编彭,一个仅有百多户村民的小村,这里的农民除了种地,世代还流传着一门手艺,那就是柳编,小村也是因着这门手艺而得名。时过境迁,这个已经传承了600年的手艺,如今却慢慢的淡出村民的生活,只有几位老人还在坚守,年龄最小的也已60岁左右。

北方天气干燥,在每一户柳编匠人院中,都有着一个在底下深挖两米的地窖,当地人称其为“地窨子”,手艺人就是在这里边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手中的活计。院门虽敞开,但不熟悉这里的人,还真不容易找到他们。

地窨子中,年已七旬的彭方文正在和他多年的搭档忙着编织簸箩,簸箩是农民家中必备的器物之一。相比之下,柳编簸箩更耐用,尤其是出自老手艺人之手的簸箩,只要爱惜用,一用就是几十年。

两位老人忙着手中的活计,不时还要拉上几句家常,地下的空间虽然狭窄阴暗,但却不失热闹。地窨子中冬暖夏凉,就像一个纯天然的空调房,唯一不好处就是湿气有些重,腰酸腿疼以及关节炎是这群老手艺人的通病。彭方文说,只有在这种环境下编出来的柳编制品才更加结实耐用。

柳编所用柳条为簸箕柳,当地人称其为白柳。白柳枝条坚韧易弯,粗细均匀,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编织成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且实用的工艺品。

一件完美的柳编制品,起型永远是最重要的一部。彭方文打了个比方,柳编起型就如房子的地基,基础都打不好,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会耐用。从十几岁开始跟着父辈学习柳编,虽有几十年的功底,但彭方文在起型时依旧小心翼翼,苍劲变形的老手动作缓慢而有力。

一把镰刀磨了又磨,已经只剩下原来的一半大小。两位老人手中的镰刀差异很大,彭方文说,镰刀是他们根据自己的习惯自己改造,有长有短有宽有窄,家伙什儿趁手,干起活来才利索。

几乎每一个手艺人,苍劲的手上都会布满老茧,一看就是常年用力的结果。彭方文说,别看他已经七十多岁,手劲却丝毫不输年轻人。“手劲小干不了这一行。”彭方文说。

曾以柳编而闻名周边,如今时过境迁,村里从事这门手艺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没出息,忙活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姑娘们都一听是柳编彭的男人,都不肯往这里嫁,慢慢的,就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彭方文说。

即将老去的人,即将消失的手艺,面对这一切,彭方文有些失落。“哎!老喽。”手中的一个簸箩即将完成,彭方文的搭档叹了口气,原本一天就能完成的簸箩,如今却要花两天时间。

“这样一个小箢子20块钱,簸箩60块钱,到集上能卖一百多哩,庄乡们都认咱柳编彭的东西,结实,用一辈子,可惜就剩俺们几个了!”看着满屋的柳编制品,满脸皱纹的彭方文一声叹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