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快乐的科学(1)

为什么人人追求快乐,却始终求而不得?

这个世道大家都很苦,每个人都有自己背负的压力,古人云:众生皆苦。诚不我欺也。

或者诚如知乎那个著名的问题:“有没有哪个瞬间,你觉得众生皆苦”?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育和文化都倡导我们要追求快乐,消除痛苦。

老师告诉我们:”人生功成名就即快乐“。

社会告诉我们:”物质和名望才使人快乐“。

父母告诉我们:”家庭圆满才是真快乐“。

人生成了一条寻找快乐之路,我们竭尽全力回避痛苦,我们不择手段消除不幸。

《三思》:快乐的科学(1)

当代社会,我们似乎多了一项本能——求乐去苦。大约公元前7万年起,当人类祖先还是智人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便学会通过相互清理毛发、组织族群活动、或者杀戮来追求快乐。公元前3万年起,人类便能从美食和性交中得到快乐,便能从族群组织中获得支配权的快乐。公元前公元前5000年,人类已发展处大大小小几十处文明,学会从信仰和想象中获取快乐。而可拷历史记载至今,人类还相继发明了国家、权力、财富、物质、美色等东西,全力刺激着潜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贪婪。

然而古来的宗教和哲学告诉我们:“其实快乐与痛苦,其本质本无区别”。以俗眼观,种种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与其寻找快乐,倒不如认识痛苦。古人云:“苦中作乐”,此言得之。

寻常的快乐来源于外部环境,是物质,是刺激,是倾向于讨好个人喜好的事物。因此,这些肤浅的快乐注定短暂,如流行划过那一瞬。而真实的、永恒的快乐则是真理与智慧,它所体现的则是宇宙间万物的本质。

《三思》:快乐的科学(1)

湖畔

古人喜欢以水为例:假如我们面前有清水一瓢,我想就算再过千万年,它仍然洁净如出,本质并不会改变。而假如我们在其中加入糖、奶、肉等物质,那不出数日,这瓢中之水便隐隐发臭。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快乐,大概如此。

为此,在当下的环境中,我们又应当做些什么,才能得到那些“真正”的快乐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太过浓艳的东西。毕竟,浓艳损志,而淡薄方以全真。我们努力工作,照顾弱小,是为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尊重,从而获得高质量的人生。名利财富之谓,是古来衡量一个人成就的唯一标准。但从苦与乐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声名越盛财富越多,也即意味着他对这个世界越是难以割舍。面对死亡的痛苦,也会几倍于常人。

佛:“放下”。此言之谓,真不是套话。

其次,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观念。这世上本应该有痛苦,有快乐,或是二者并存,才是人生的常态。就像一年中有四季,一天中有昼夜~天道如此,生而为人又怎能偏厚一方?横逆困穷,是锻炼英雄的一把炉锤,能受其锻炼者,身心交益,而不能受其锻炼者,身心交损。而一心坚定地认为快乐即满足,满足即富有的人,人生必然陷入求而不得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花、是草、是嫩芽、快乐是严寒、是炎热,是不避风雪,快乐满足、是迷茫、是深刻自省。万事为乐,万事皆乐。

但凡如此,人生苦与乐,我们便不会执着。笔者从未将人生的苦与乐寄托于身外,亦正如古人所言:“道不外求”。

《三思》:快乐的科学(1)

四川绵阳三台县云台观:道不外求

最后,苦中作乐。这世上大凡可以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人往往都能有不错的结局。若如此,苦乐已无意义,人生得失只在自我。除了自己,一无所得,除了自己也一无所失。苦中之乐,是为真乐。

是瓦尔登湖畔梭罗的独处。

是陋巷中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

是葛底斯堡中康德的踽踽独行。

苦与乐,苦即乐。

烦恼即菩提。

《三思》:快乐的科学(1)

梭罗:《瓦尔登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