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皇帝为何能取得“大礼议”的最终胜利?一份遗诏奠定胜利

一.何为“大礼议”?

公元1521年,大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起草遗诏,迎立兴献王子朱厚熜为新皇帝。朱厚熜,就是历史上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接到诏书后,朱厚熜就从兴王府所在地湖广安陆启程进京。在抵达京郊之时,有关礼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群臣应该以什么礼仪迎接新皇帝呢?礼部尚书毛澄认为应该用迎接皇太子的礼仪,这样后面才可以劝进,然后登基,符合礼制。但是年仅十五岁的新天子朱厚熜不同意。

朱厚熜对迎接的官员说:“大行皇帝(指武宗朱厚照)遗诏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严词拒绝皇太子之礼。内阁首辅杨廷和劝说道:“请您从东安门进京,暂居文华殿,择吉日登基。”别看朱厚熜年龄小,这可是明朝历史上最聪明、最懂权谋的皇帝。朱厚熜本是兴献王世子,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是很懂这其中的道理的。他知道从偏门东安门进京还是变向的皇太子进京的礼仪,于是再次拒绝。由于武宗遗诏已经颁布天下,大明臣民都知道新皇帝是朱厚熜,是不可能再换皇帝了。年轻的朱厚熜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初来乍到就将了大臣们一军。最后,在皇太后张氏的调停下,众大臣在郊外进行了“劝进礼”,然后从大明门将朱厚熜迎入奉天殿登基。这是正牌的皇帝礼仪,朱厚熜正式成为嘉靖皇帝。

明朝嘉靖皇帝为何能取得“大礼议”的最终胜利?一份遗诏奠定胜利

明世宗 嘉靖皇帝 画像

我们不禁会问,反正皇位已是囊中之物,先当太子还是直接当皇帝,有什么区别吗?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个很郑重的礼法问题:朱厚熜的继位身份以及皇家世系问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朱厚熜用了皇太子的礼仪,那么他就成了明孝宗朱佑樘的儿子,而不再是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这事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大事。“我是兴献王之子”这是年轻的嘉靖皇帝拼死也要守住的底线。

嘉靖登基三天后,派人回湖北兴王府接亲母兴献王妃蒋氏。关于礼的第二个问题来了:现任皇帝亲妈来了,该以什么礼仪迎接呢?上次已经吃亏的群臣,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的带领下,坚持应该效仿宋代濮王之子嗣仁宗的旧例(宋英宗以宋仁宗养子身份继位),以皇帝叔母的礼仪迎接。也就是说,嘉靖皇帝现在继承的是明孝宗朱佑樘的江山,而不是其兄武宗朱厚照的江山。既然嘉靖已经是明孝宗之子,兴献王、兴献王妃就应该被称为“皇叔父、皇叔母”。嘉靖皇帝暴怒,他对着群臣大叫道:“朕是皇帝,如果称呼我亲母为皇叔母,她就是臣,哪有让亲妈跪儿子之礼?”兴献王妃蒋氏听说后,也在通州附近停下脚步,拒绝进京。嘉靖皇帝再次威胁群臣,要带着蒋氏回兴献王府:皇帝我不当了,你们另选贤明吧。有明一代,还没有大臣敢行废立之事。大臣们无奈多次劝谏,于是嘉靖皇帝趁势下诏,让群臣讨论其本生父兴献王、本生母蒋氏的封号等一系列礼仪问题,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内阁首辅杨廷和对待此事十分强硬,认为就应该按宋朝宋英宗入嗣旧例,嘉靖帝此时就应该是明孝宗的儿子。礼部尚书毛澄甚至说出:“有异议者为奸邪,当斩!”正当嘉靖皇帝手足无措之际,新科进士张璁上书反对礼部尚书毛澄,并提出了著名的理论“继统不继嗣”。他说,杨廷和、毛澄是混淆视听。因为宋英宗当年是在宋仁宗活着的时候就过继给了宋仁宗为子,所以礼法上才是仁宗的儿子。现在嘉靖皇帝没有过继给明孝宗,嘉靖继承皇位是因为“轮序当立”,本该轮到他,这能一样吗?因此,父母均以子贵,应该尊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再尊蒋氏为太后。张璁当时已经48岁了,还只是个观政(新科进士不立刻授予官职,观政相当于实习期未转正),此时他的一番言论,让嘉靖皇帝激动的说道:“吾父子保全矣”,立刻下诏,就这么办,准备以皇太后礼仪迎接蒋氏。

此时已是嘉靖年间,内阁首辅早已经发展成为“外相”,掌握封驳权,可以驳回皇帝诏书(司礼监掌印太监号为“内相”,有批红权)。杨廷和当即封驳诏书,拒不执行。但是,几番争执后,大臣怎么可能拗得过皇帝?最后又是内阁退步,尊兴献王为兴献帝(不加皇),蒋氏为兴献后。不伦不类的尊称蒋氏为“兴国太后”,按照太后礼仪走正阳门,但是不拜谒太庙。

明朝嘉靖皇帝为何能取得“大礼议”的最终胜利?一份遗诏奠定胜利

兴献王 画像

事情还没有结束。嘉靖二年,已经被杨廷和贬去南京做刑部主事的张璁联合另一南京刑部主事桂萼(这兄弟在刑部真的屈才了)一起在南京上书,请求嘉靖改称明孝宗为“皇考伯”,兴献帝为“皇考”。二人特许进京向嘉靖面陈纪要,升为翰林学士,“继统派”逐渐壮大。礼部尚书汪俊率领群臣再次反抗(前礼部尚书毛澄已经在二月去世),无效,汪俊被罢免,“兴献帝”再次晋升为“兴献皇帝”。嘉靖三年二月,大学时杨廷和因“大礼议”辞职。再无妨碍的嘉靖帝,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七月,嘉靖皇帝下旨去掉“本生”二字,兴献王朱祐杬这一系彻底代替孝宗朱佑樘一系,成为正统皇室。

杨廷和虽走,但其背后的文臣没有丝毫让步。杨廷和的儿子,正德六年状元,翰林修撰杨慎(此人是大明三才子之首,写下《临江仙》名句:“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慷慨高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一呼百应,群臣229人跪在左顺门外,高喊太祖、孝宗皇帝,痛哭流涕,以此反对嘉靖皇帝亲手操作的“皇系转移”。嘉靖皇帝先派宦官去劝退,无果后,强硬下旨,逮捕100多人,并且给以庭杖、流放戍边等严厉惩罚。九月,举行了更定大礼,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孝宗后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改称兴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至此,嘉靖皇帝彻底取得“大礼议”的胜利。

明朝嘉靖皇帝为何能取得“大礼议”的最终胜利?一份遗诏奠定胜利

左顺门事件

以上就是“大礼议”的整个过程。从上述过程看,貌似嘉靖皇帝和张璁的“继统论”很不得人心,以至引起了以杨廷和为首的群臣的激烈反对。然而,真相真的如此吗?

其实随着“大礼仪”的深入,很多名人都加入了“继统派”,虽然这些人没权。典型的就是王守仁(王阳明)的徒弟们。王阳明是儒学大家,文武双全,其门下弟子方献夫、黄绾、黄宗明都表态支持张璁的“继统论”。另外,曾任“三边总制”、此时却赋闲在家的名臣杨一清看到张璁的奏折后,断言到:“张生此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早早就料定张璁会赢。固然,“继统派”背后有皇帝支持,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也会觉得张璁占理呢?张璁的“礼”究竟在哪呢?

二.杨廷和的“自相矛盾”:一份落下把柄的遗诏

从根本上讲,自杨廷和起草遗诏的那刻起,他就输了。因为遗诏的内容,是不能更改的,即便写错了,也要承认遗诏是对的

我们回到武宗驾崩之时,来看看嘉靖帝是怎么被选出来继承皇位的。明宪宗朱见深前前后后有14个儿子,这里我们只列到第六子益端王朱祐槟,此人嘉靖初年依旧在世。可以看到,由于武宗无子且无嫡亲兄弟,那么选皇帝有以下两种路线:

从武宗的堂兄弟中选,那么嘉靖帝朱厚熜并不占优势。朱厚熜有两个劣势,第一,他在武宗的堂兄弟中并不是年龄最长的。益端王朱祐槟长子朱厚烨长朱厚熜8岁。第二,朱厚熜当时已经袭爵兴王,给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披麻戴孝过了。

但是太后张氏以及首辅杨廷和明显是采用了另一种路线:武宗无子,也无嫡亲兄弟,于是上推至孝宗。孝宗亲兄弟中,兴献王朱祐杬年龄最长,朱祐杬去世了,于是立其子朱厚熜。

明朝嘉靖皇帝为何能取得“大礼议”的最终胜利?一份遗诏奠定胜利

明宪宗世袭图

为了让朱厚熜合法继位,杨廷和草拟大行皇帝遗诏时候,以武宗朱厚照的语气,写明了立朱厚熜的理由。让我们来看看,这份遗诏有关继承皇帝部分是怎么写的:

《明世宗实录》:大行皇帝遗诏曰:朕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深惟有孤先帝付托,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注意这几个字“伦序当立”,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本该轮到朱厚熜继位”。那么为什么“轮序当立”呢?因为“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所谓“祖训”,就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训”。我们再来看看“皇明祖训”中关于继承皇位部分是怎么写的:

《皇明祖训》:凡(皇帝死)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皇明祖训中说的很明白,没有皇子,则兄终弟及。但是所立的必须是嫡母所生,连庶母所生的都不能立为皇帝。可是,明孝宗只有武宗朱厚照一个儿子,武宗没有嫡亲兄弟,朱厚熜只是武宗的嫡堂兄弟。所以皇明祖训中所说的情况根本不适用于嘉靖帝继位。朱元璋子嗣众多,根本没考虑过自己的子孙有一天会出现“一脉单传”的情况。杨廷和当初撰写遗诏的时候,为了给“伦序当立,兄终弟及”找个合理的理由,强行往“皇明祖训”上靠。这一靠,就出了大问题。

如果立朱厚熜为帝,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是按照汉家礼法,事先过继。北宋时期,宋英宗发动“濮议”,要追封生父濮王为皇帝,除了宰相韩琦等几人拥护,几乎是被满朝反对。这是因为宋英宗是在宋仁宗在世之时就过继给了仁宗,他是以皇太子身份继位的。已经行了过继大礼,就是仁宗的儿子。这时候要追封生父为皇,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但是嘉靖皇帝不一样,明孝宗驾崩之时,嘉靖皇帝还没出生呢。武宗驾崩后,遗诏中可写了只字片语让朱厚熜过继给孝宗皇帝才能继承皇位?并没有。诏书里明明写了“遵祖制,伦序当立”。也就是说,嘉靖帝伦序当立,是因为遵了祖训。祖训里说过继了吗?也没有。既然没有过继就继承皇位了,凭什么让嘉靖帝再按照过继的礼仪,不认亲父,而以孝宗为父?

杨廷和为官多年,为什么没有发现自己写的遗诏上有如此大的漏洞呢?原来,武宗驾崩后到朱厚熜继位的三十多天内,杨廷和在太后张氏的支持下,罢威武团营,拆豹房,裁撤锦衣卫、内监局冗员十多万人,他正轰轰烈烈的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罢前朝弊政,哪会在意这一小小的“疏漏”?也许他曾发现了这个漏洞,但是他觉得自己贵为当朝首辅,又有太后支持,毫无根基的十五岁少年朱厚熜只应感激自己的拥立之恩,哪会料到这位年轻的天子如此不好对付呢?

明朝嘉靖皇帝为何能取得“大礼议”的最终胜利?一份遗诏奠定胜利

杨廷和像

杨廷和起于孝宗朝,感情上是不愿意孝宗绝嗣的。而且,杨廷和要实现政治理想,必须需要皇家的支持,所以太后必须是自己的盟友张氏,以便在朱厚熜不听话之时,可以搬出嫡母的身份进行压制。否则,一旦蒋氏也变成太后,朝局就会瞬间发生变化。所以,当嘉靖提出追封生父兴献王之时,他和礼部尚书毛澄提出了“继嗣说”,以“濮王”为例子,并且企图以“有异议者为奸邪,当斩”这样的强大气场吓退年轻的嘉靖帝。因为杨廷和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继嗣说”是与自己起草的“武宗遗诏”自相矛盾的。

但是有政治理想的不只他一人,谁不想讨好新帝,立足朝堂呢?张璁、桂萼提出了“继统不继嗣”论:意思是,武宗的死,导致了孝宗一脉绝嗣了。而根据皇明祖训,兴献王是长子,就应该继承皇家大统。而兴献王薨了,继位的自然是其子朱厚熜。也就是说,武宗的死,导致皇家法统发生了转移,兄终弟及的不是武宗和嘉靖皇帝,而是孝宗和自己的亲兄弟兴献王,这样变向的符合皇明祖训。也正因为此,嘉靖帝继承的就不再是孝宗的江山,因此不需要过继之礼。张璁、桂萼的理论,完美的解释了武宗遗诏中,没有“过继”,又“遵祖制,伦序当立兄终弟及”的问题。否则,如果是武宗这一代兄终弟及,那益端王朱祐槟长子朱厚烨是不是更有资格“伦序当立”呢?

朕思皇兄遗诏,乃遵我太祖兄终弟及之训曰: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大义甚明。朕乃继统,非继嗣;承武宗之后,非承孝宗之后。若如前议,则悖我太祖遗训,夺我父子大伦,民彝物则泯灭尽矣。朕心不安,屡命群臣集议。而廷和等力主定陶濮王不伦之典,妄稽曹魏偏安私己之言,鼓聚朋党,一倡百和,期于必胜。既而执礼之臣先后论列本之圣经、稽之仪礼,阐明正道,辨别是非,于是父父子子、尊尊亲亲各得其当。凡有人心者,孰不感悟。

讽刺的是,杨廷和当初立朱厚熜为帝,其实就是按照张璁的“继统论”而来的。但是杨廷和却无法合理的解释自己的遗诏中关于继位的理论依据。杨廷和无论如何驳斥张璁,都会与武宗遗诏矛盾,简直就是自己在驳斥自己,杨廷和一派根本就不占理,可谓自己写的“遗诏”,含着泪也要遵守。杨廷和想获胜,只能是依靠权势强行取胜,因此他不惜主动辞职,并且让儿子发动“左顺门”事件,给嘉靖下马威。但是嘉靖帝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得异常成熟,牢牢掌握了主动权,最终取得了“大礼议”的最终胜利。

三.大礼议对后世的影响

“大礼议”事件,虽然以“礼”起,但是实际上是政治斗争的延续。

杨廷和不顾自己遗诏的疏漏,强行让嘉靖帝成为孝宗和张太后的儿子,是因为自己需要利用自己孝宗朝老臣的身份,外加上皇太后张氏的支持,使自己在新朝能继续把持朝政,改革前朝弊政。试想,如果嘉靖帝认了孝宗为父,一旦与杨廷和发生分歧,杨廷和一句,“孝宗当年如何如何,你嫡母张太后如何如何”,这在以孝立国的中国,是何等的威力。所以,无论是出于对自己生父兴献王的孝顺,还是为了摆脱杨廷和的钳制,权力欲极强的嘉靖帝都不会承认自己是孝宗之子。

而之前在朝中毫无根基的嘉靖皇帝,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成熟。他利用张璁、桂萼等人,从理论上击败了杨廷和,至少表面上看,不是用皇权强行压服群臣的。嘉靖帝通过“大礼议”彻底掌握了朝政,摆脱了当傀儡的命运。其实,“继统派”张璁、桂萼并非纯粹的对新帝进行阿谀奉承,他们也是想通过“大礼议”进入朝堂,实现政治抱负。在此只说一条,后来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时期,实行了“一条鞭法”。这个“一条鞭法”正是桂萼在嘉靖年间来到朝堂后发明的。

“大礼议”对后世另一个影响,就是为皇帝继位法则提供了一个法理参考。明末崇祯皇帝自缢,三个儿子不知所踪,其兄天启皇帝无后。没办法,此时南明诸臣只能从万历皇帝的后代中选择新皇,此时的情景跟当初嘉靖帝登基时候一模一样:

当时可以继位的是万历第三子朱常洵之子福王朱由崧,万历第六子惠王朱常润,万历第七子桂王朱常瀛。南明朝堂之上,掌权的是东林党。东林党在万历年间,没有支持万历皇帝废长立幼,即没有支持立老福王朱常洵为太子。恨屋及乌,虽然明朝只剩下了半壁江山,但是东林党依旧十分厌恶小福王朱由崧。但是当马士英拥立福王朱由崧继位后,马士英自诩“定策功臣”。东林党却表示根据“大礼议”的结果,福王朱由崧“伦序当立”,你马士英哪来的拥戴之功。这都是“大礼议”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