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练了这么多年,您找到中了吗?


身法中正,平衡,顺应自然。乃成中定之条件。久之,而养成中定之功夫。没有中定,太极拳的技术就无以发挥。如此,即使能打人也必然不是用太极拳的功夫和技术产生的效果。而中定的重要性有的人用不倒翁来形容,有的人用天平来形容。这两种形容都是为了说明此拳要先求一个底盘稳定,即自己的中心,重心始终要控制在可控的时空范围当中。以不倒翁为例,任人推搡而能随时起来复原。但人是活的。不能在那等着别人把自己推倒了再起来。而是通过不倒翁的原理明白底盘的重要性。

以天平而言,天平要想称物,首先要自己的底座安稳,然后两边才可以度量。因人是活的,所以延伸到人在动态的时候就是要把自己练的底盘中定,然后用两手臂好像左右之平一样去度量来劲。这就是杨家老谱里说的“尺寸分毫解”。

所以说,练太极拳一定要把中练出来。能守中、用中才行。虽然这个中的概念还是很大的,很宽的,但就形体上而言,指的就是腰这里。只是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你不能说腰为主宰,以腰为轴,其它部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那不行。这里的奥妙还是很深的。任何拳术都讲究动静开合,并不是只有太极拳。但太极拳的动静开合可都是要从腰这里开始与结束的。这是与其它拳术区别的显著特点之一。

练拳练了这么多年,您找到中了吗?

现代科技发达了,天热了有空调,风扇。人们就忽略了纸扇。其实,纸扇的折叠开合就有这层道理。譬如,在打开的时候以扇子柄(腰间)为轴心,扇子面会向不同的方向以同等的速度和力量打开。在闭合的时候也是如此。太极拳练的玩意儿之一就有这么个原理。不以扇子柄(腰)为轴心,扇子面(动作结构)肯定会散。柄轴和扇面是缺一不可的。而方向相反则属于阴和阳的属性,这种阴阳对侧的性质在太极里用虚实去界定。而力量相等则属于一身内外柔和匀称的范畴。一柄纸扇,太极理现!太极拳说简单也很简单。

所以,练拳的 时候一定要围绕着腰隙去动静开合。这里面得需要用意去具体的来做。“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说的其实已经很明确了。只是没有完整的练法体系,你就练不出来。这是个层次的问题,顺序的问题。不是你知道了然后直接上来练这块就可以的。上学还有个先后步骤呢!

这都属于“招熟”阶段的练习内容。很多人以为“招熟”就是招式熟悉了,熟练了,那不对!太极拳之所以有那么多式子就是为了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手法的运用。而用法熟悉就能懂劲了吗?那也是不可能的!拳谱里说“轻灵活泼求懂劲。”轻灵活泼不是说像猴子那样灵活。而是说练出来的劲在自己的控制中自如有效。轻灵活泼就是从我之前说的那些原理以及具体的练法中练出来的。过去的老人儿说的好:“松则沉,沉则稳,稳则轻,轻则灵,灵则变,变则化。”轻灵活泼的用法是基于第一层的松沉练法上出来的。太极拳是有层次的。

练拳练了这么多年,您找到中了吗?

太极拳不是那种硬打硬进的性质。它是先化后打。不化不打的“后发制人”的性质。不丢就是要粘住对方,随曲就伸。而要想粘上对方首先就要和对方接触上,即沾上。这个效果,原理就好像蚊蝇落身。首先它不能和我们的势头对着来,那样首当其冲,非死即伤,还哪有沾身的机会呢!因此,它不正面迎头而上,而是绕过风头避实就虚的落在人的身上。太极拳大致上就是这么个用法原理。但还是不够充分的说明。佛法里有句话说的挺好,叫做“不可说,不可说”。不是不能说,是有些事情任你口吐莲花也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是容易给人带来错误的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必须要得法之后,靠自己踏踏实实的去练,去感知才行。

在古传古法当中,实际没有太极拳这么一说。过去管这个叫做十三势。现在的舆论导向根本就不提这个。人们也就不以为然了。想在练习当中获取身心的受益,进而增加感知它的理趣。你不练十三势肯定是不能够的。十三势是太极拳套路整个深入的核心。它是母。练太极拳的如果练自己的妈妈是谁都不知道,那怎么行呢?有人会说十三势他知道,十三势是上有八门对应八卦,也叫八门。下有五步对应五行,也叫五步。我说你这只能叫做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十三势其实是一套功法,每势都有独特的练法内容。

譬如五步是进、退、顾、盼、定。按照理论常识,你会认为这很简单,就是四个方向加上往中间那么一站。这种认识大错特错。五步其实涉及到的是三维六面。即上下者,中定也;左右者;顾盼也;前后者,进退也!2乘3不就是6吗!三维六面合到一起在内功上就是整,每一组都是一对。一对就是阴阳,就是虚实。十三势练的是这个玩意儿。以前的太极拳的部分练法内容就是这么练的。

不一样的十三势功法请收听下方音频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以及评论,把你想说的都写下来吧!

天下太极是一家,理虽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练法,传播正确练法练功不练招,请持续关注“太极的秘密” 交流请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