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壯鄉神祕的“稻作文化”面紗,走進崇左人民的“那”生活體系……

揭开壮乡神秘的“稻作文化”面纱,走进崇左人民的“那”生活体系……

在農耕文明時代,衍生了許多文化,其中,在南方一些地方,稻作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

稻作文化是指人們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生存和發展方式的文化。由此而衍生的有關衣食住行的種種風俗都屬於“稻作文化”的範疇。

揭开壮乡神秘的“稻作文化”面纱,走进崇左人民的“那”生活体系……

壯族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水稻人工種植技術的民族之一。世代聚居廣西的越人—壯族祖先西甌、駱越人,在距今10000~9000年的舊、新時期世代更迭之際,在自己生息的土地上從採集普通野生稻充飢開始,馴化普通野生稻,種植了人工栽培稻,開始了壯族自己的稻作農業。

揭开壮乡神秘的“稻作文化”面纱,走进崇左人民的“那”生活体系……

在廣西崇左,當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裡面就有稻作文化遺產,說明生活在今崇左市境的駱越古民族是最早培育水稻並創造了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

揭开壮乡神秘的“稻作文化”面纱,走进崇左人民的“那”生活体系……

“稻田”在壯泰語中稱為“那”,原始社會壯泰語稻作農耕民族居住的地方往往與稻田連在一起,而且生活與稻田息息相關,因而將“那”字廣泛地嵌入地名。“那”字地名是稻作文明出現的歷史印跡。壯族及其先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以“那”為本的生活模式和“那”文化體系。“那”文化即稻作文化,指的是以壯泰語水稻“那”為中心的文化圈,包含中國、越南、老撾、緬甸等眾多冠以“那”字的地方,成為生息於這一地區的人們共同體的鮮明標誌和歷史印記。

揭开壮乡神秘的“稻作文化”面纱,走进崇左人民的“那”生活体系……

崇左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以“那”為本的傳統生活模式和文化體系。循“那”而作。崇左傳統至今的稻作生產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種,夏收夏種,秋收冬藏,週而復始,循環無限。

揭开壮乡神秘的“稻作文化”面纱,走进崇左人民的“那”生活体系……

憑“那”而造。主要表現為大石鏟文化和銅鼓文化。大石鏟從雙肩石斧演變而來,開始是為適應沼澤地和水田勞作而製造的工具,後來演化為祭祀神器。銅鼓最初的用途是煮粥煮飯的炊具,後來演變成禮器和樂器。銅鼓紋飾中的太陽、雷紋、水波紋和蛙都與稻作農業有關。

揭开壮乡神秘的“稻作文化”面纱,走进崇左人民的“那”生活体系……

依“那”而居。主要表現為幹欄文化。崇左壯族村落主要分佈在水源豐富的田塊周圍,許多幹欄沿著田塊周圍的山嶺,依山勢而建。其主要建築形式是用木做離地面相當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造住宅,樓上住人,樓下圈養牲畜和貯存物件。

揭开壮乡神秘的“稻作文化”面纱,走进崇左人民的“那”生活体系……

賴“那”而食。崇左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墨棒等加工穀物的工具和盛穀物用的陶罐,表明從崇左壯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時代開始使用稻米。崇左的居民歷來以稻米為主食,崇左傳統飲食有五色糯米飯、餈粑、粽子、沙糕、米酒、米粉等,數不勝數,其原料是稻作農業的產品。

揭开壮乡神秘的“稻作文化”面纱,走进崇左人民的“那”生活体系……

圖文來源 | 頭條:美景情歌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