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收购始祖鸟,“蛇吞象”的背后意图

上个月,安踏体育发出欲收购“始祖鸟”母公司Amer Sports的意向。10月11日,有了新的进展,安踏体育再度发布公告,已经向Amer Sports展开讨论。

Amer Sports是总部位于赫尔辛基的芬兰公司,成立于1950年,旗下拥有Salomon 萨洛蒙、Arc’teryx 始祖鸟、Atomic 阿托米克、Suunto 颂拓等多个高端户外、极限运动服饰、鞋履、配件品牌。特别是始祖鸟品牌在中国富豪圈、户外驴友圈里地位堪比耐克阿迪。

总价4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71亿元的潜在交易,一旦落实,将成为中国服装行业最大的一笔对外并购。

一家仅有20多年历史的福建本土企业,收购60多年历史的芬兰巨头。

安踏的这一行动,犹如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好比一场“蛇吞象”之旅,意图何在?

安踏收购始祖鸟,“蛇吞象”的背后意图

安踏收购始祖鸟,“蛇吞象”的背后意图

旗下最有名是第二个始祖鸟

斐乐带来的绵绵不断快乐,让安踏坚定信心

斐乐是意大利高端运动时尚品牌,诞生于1911年,曾被称为仅次于阿迪达斯、耐克的全球第三运动品牌。但是营销宣传政策上的失误使得FILA在2000年左右利润大幅缩水,几经波折后被出售给美国博龙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及百丽国际,但是一直都表现不佳。

一直到了2009年8月安踏接手FILA中国商标。此前,百丽经营FILA时门店数约60家(包含香港10家)。到了2010年年底,一年多的时间内,FILA的门店数达到210家,同比增加了150家。如今,根据最新公布的2018年H1数据,FILA的门店数去到1248家,上半年增长超过85%,店销达到60万左右。

可以说,FILA在安踏的手里获得了重生。安踏也因为斐乐从此走上了高大上的道路。

安踏收购始祖鸟,“蛇吞象”的背后意图

在安踏的多品牌矩阵中,增速最快的无非就是FILA品牌业绩,FILA签下TFBOYS男团中人气偶像王源担任品牌代言人。双方共同设计,合作推出MIND ZERO x Roy Wang 限量联名鞋款。店铺发售当日千人排队,15分钟售罄118双;而线上限量30双则1秒售罄,预约加购数达1.6万双。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3亿次,互动超过1050万次。

2017年中期业绩FILA的营收占比已经接近安踏全部营收的30%,当时安踏的营收为73.2亿,30%也就是21.96亿。按照85%的增长率计算下来大约是40.63亿,即FILA的半年业绩已经可以接近40亿的规模。

安踏收购始祖鸟,“蛇吞象”的背后意图

安踏发力明星代言斐乐

在FILA之后,安踏还收购了几个国外的品牌,分别是2015年的英国运动品牌Sprandi、2016年日本滑雪品品牌Descente、以及2017年韩国登山品牌Kolon Sport,还有青少年儿童品牌Kingkow。但是,这几个品牌的表现并没有复制当年的FILA的气势。

冬奥会在北京举行,让安踏想复制“李宁”神奇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李宁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奥运圣火在鸟巢上空熊熊燃烧。 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由体操名将李宁采用“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这短短的几分钟给观者留下了极大的视觉享受,也给李宁这个品牌带来极大的形象效应。

安踏收购始祖鸟,“蛇吞象”的背后意图

2009年,李宁公司实现净利润39.7亿元,同比上涨23.3%,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首次超越了阿迪达斯。除了李宁,2008年后,在北京奥运会拉动下的中国体育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所有的体育品牌都在增长,扩张。

有一个段子流传甚广。一位体育从业者对2008年后的体育产业繁荣有一个比喻:李宁、安踏、耐克都进了电梯,一个在里边跑步,一个在里边做俯卧撑,一个在里边拿大顶。别人问他们是怎么上来的,他们说,跑步、做俯卧撑、拿大顶上来的,其实都错了——是电梯把他们拉上来的。这电梯,指的就是2008奥运刺激下的整个中国体育产业的勃兴。

2017年9月28日,安踏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签约仪式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安踏正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跻身2022北京冬奥会最高级别的赞助层级。

而Amer Sports,正好拥有大量冰雪、户外运动品牌,该公司旗下拥有三大核心品牌始祖鸟、颂拓(Suunto)和萨拉蒙(SALOMON)。始祖鸟冲锋衣,是很多冰雪运动的首选;萨拉蒙,以生产滑雪系列产品而闻名世界,在制造户外登山鞋方面经验丰富;颂拓手表,也比较受登山、滑雪爱好者推崇。

或许,安踏体育收购Amer Sports的动机不仅仅是国际化,而是借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把国际高端户外品牌引入中国,在户外运动领域建立自身的品牌优势。

但是,安踏也不要忘记了,也是在奥运会后,李宁由于品牌营销策略失误和盲目投资,这几年急速下滑。2011年,公司出现大量库存积压,2012年大量裁员关店,年亏损近20亿,2013、2014年持续亏损。

这也许也是安踏需要思考的,除了收购,提升自身的之旅水平,打磨更好的产品是否更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