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生態趨好 一度消失的珍稀動物迴歸當地成“樂園”

河西走廊生态趋好 一度消失的珍稀动物回归当地成“乐园”

資料圖 地處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肅北縣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草原在秋風的吹拂下變成金黃色。烏仁花 攝

中新社蘭州3月8日電 (記者 馮志軍)近年來,在一系列生態環境治理措施的密集實施下,長約近千公里的甘肅河西走廊生態逐步趨好,多年鮮見的一些珍稀野生動物重回人們視野。其中,既有“雪山之王”之稱的雪豹,也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還有成群大白鷺“朝聖”莫高窟。

河西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靠祁連山積雪和冰川融水滋養灌溉,曾被稱為“西北糧倉”。作為河西走廊的“母親山”,祁連山近幾十年出現了嚴重的雪線上移、冰川退縮、草原退化、林木減少等現象,加之探礦採礦、截流發電、過度放牧等人為破壞,生態不斷惡化,一些野生動物“銷聲匿跡”。

近年來,甘肅官方一方面“重拳出擊”整治祁連山生態問題,一方面通過一系列人工影響天氣工程的實施,使祁連山積雪面積整體維持穩定,並略有增加。這對河西走廊地區生態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8年下半年,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架設於海拔3000多米的紅外相機共捕捉到雪豹影像60次。紅外相機同時還拍攝到熊、狐狸、白唇鹿、岩羊等野生動物,有的是域內首次用紅外相機捕獲,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監測提供了幫助。

今年2月,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了兩隻白尾海雕,這是該區自成立以來首次發現白尾海雕。作為大型猛禽,白尾海雕多活動於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澤地帶。

過去因“生態環境問題”而備受外界關注的敦煌,亦吸引了大批候鳥棲息。3月初,敦煌莫高窟景區的大泉河畔,一群群石雞自由覓食,憨態可掬,成遊人參觀途中的一景。無獨有偶,去年11月中旬,40餘隻遷徙途中的大白鷺在此短暫駐留,敦煌研究院一位工作50年的老人稱“從未見過這種涉禽”。

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稱,近年來,隨著祁連山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周圍環境逐步得到治理,保護區內生態恢復平衡,野生動物棲息地人為擾動減少,各類野生動物的種類與數量均得到恢復性增長,白尾海雕、黑頸鶴等國家珍稀動物出現在保護區。(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