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拍賣的“冬天”要來了嗎?

在長久的磨合中,蘇富比和佳士得這兩大國際拍賣行,默契地岔開時間,分兩撥舉行香港拍賣。通常蘇富比和保利、嘉德等分別在4月和10月舉行拍賣,佳士得、富藝斯等則在5月和11月。

在2018香港第一輪秋拍中,已然能感覺到市場的降溫,保利的香港秋拍總成交額從去年的18.08億港元大幅下跌至今年的9億港元。而在將近年末的第二輪,降溫之勢更加明顯。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拍成交率僅73%,朱德群重要作品流拍,被寄予厚望的蘇軾《木石圖》成交價僅與估價持平。

在“不凡-宋代美學一千年”夜拍結束後的媒體採訪中,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也提到了“要做好過冬的準備”,甚至考慮到了“接下來半年的徵貨會比較艱難”。

市場真的沒錢了嗎?魏蔚顯然不這樣認為。她舉例道,11月中旬的佳士得紐約拍賣上,大衛·霍克尼《藝術家肖像(泳池及兩個人像)》以9031萬美元刷新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威廉·德·庫寧、愛德華·霍普都創下個人拍賣紀錄,同期的日內瓦佳士得,被命名為“粉色遺產”的18.95克拉粉鑽也以5037.5萬美元的成交價打破粉鑽成交紀錄。這些數據證明了,“整體來講,市場還是有錢的”。

如魏蔚所言,朱德群畫作流拍的一大原因是估價高於市場預期,這是個委婉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對於現在的市場而言,還不能承受以這個價格去買朱德群的作品。估價上的失誤也曾經讓蘇富比受傷,2018上半年蘇富比淨利潤比去年同期下降23%,蘇富比方面認為兩幅重要作品表現不佳是淨利潤下降的主因,後據多家媒體報道,這兩幅作品分別是1.39億美元落槌、但遠未達拍賣行預期的莫迪裡阿尼《裸女》,以及估價4500萬美元,但落槌價僅3600萬美元的畢加索《寫作的女人》。這些案例表明,未來拍賣行需要對市場有更冷靜的判斷,對作品有更謹慎的估值。

高價拍品的流拍無疑證實了亞洲藏家出手確實更加慎重了。事實上,本次秋拍呈現的作品質量都很高。比如蘇軾的《木石圖》,其意義非凡,堪比去年紐約秋拍上吸引全球關注的達·芬奇《救世主》,都是意外而得,都是絕無僅有。《救世主》4.5億美元成交,一舉成為古往今來全球拍賣史最高成交價作品,且在可見的未來,這都將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中國藝術品拍賣的高峰則由齊白石創造,去年12月,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在北京保利秋拍上以9.315億人民幣成交價成為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且頗具紀念意義地成為首件成交價超過1億美元的中國藝術品。蘇軾《木石圖》本有希望衝擊這一寶座,奈何市場大環境“不夠給力”,最終成交價與估價相當。

不過,總體呈上升勢頭的板塊,包括受到業內關注的新興藝術家,以及頗具潛力的東南亞藝術,都為亞洲藝術市場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其實,佳士得和蘇富比這樣的國際拍賣行已經有數百年曆史,保利、嘉德等中國拍賣行也分別有13年和25年曆史,這個或許會到來的“冬天”並不是新鮮事物,也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面對。除在選件上堅持高標準、估價時更為精準之外,拍賣行們還需要及時響應市場變化,調整拍賣策略。

更何況,市場價值也只是評價藝術品的一個角度,值得欣慰的是,《木石圖》最終是被中國藏家買回,並有可能面向公眾開放,對於一件流失海外已久的中國藝術品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歸宿。

佳士得在《木石圖》的拍賣策略上,採取了保守的高保證金制度,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讓競價沒有那麼激烈,但保障了藏家的利益,讓成交更“靠譜”,畢竟拍賣槌落下的那一刻只是開始,一件藝術品的最終成交還需要漫長的過程。

在拍賣史上,拍而不付並不少見。拍賣結算率低一直是中國市場的一大難題,中拍協《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全球拍賣統計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5月15日,2017年成交的拍品中,完成結算的拍品總額僅為總成交額的49%,降至歷年來最低。而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成交的拍品中,已完成結算101件(套),僅為38.55%,在16件過億元成交的拍品中,僅有兩件在2018年5月15日之前全部完成結算。

在拍賣《木石圖》時,參與競拍的4位藏家都先繳納了1.6億港幣保證金,更大程度保證這件作品能順利交割,真實成交。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佳士得作為一家大拍賣行的擔當。

明年春天,又將迎來新一季考驗,期待到那時拍賣行們已做好充足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