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網絡先行

AI這個詞,許多人都不會陌生。

從計算到存儲,似乎AI已經掌控了IT領域的方方面面……等等,似乎在網絡層面上,AI部分始終是一個空白。當然,這並非意味著網絡不需要AI。恰恰相反,無論是數據中心還是物聯網亦或是現在流行的邊緣計算,網絡都是重中之重的核心,相應的也更需要AI的支持。

來自權威分析機構IDC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行業前15%的企業都將採用機器學習;到2023年,人工智能將取代50%的IT業務工作量”。另一份來自於華為自家的預測顯示,到2025年,新增數據量將達到180ZB,95%的非結構化數據(語音/視頻等)依賴AI處理,企業對AI的採用率將達到86%。

那麼按照這些預測,未來AI將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各大廠商也在加緊AI領域的佈局。不久前,我們曾介紹過華為在去年年底宣佈成立了全新的“智能計算業務部”,最近華為更是推出了業內首款搭載高性能AI芯片的數據中心交換機——CloudEngine 16800。

AI时代,网络先行

要說華為最近一段時間,在AI領域的動作真不小。且不說剛剛提到的“智能計算業務部”,其實在去年10月的HC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就推出過自己的AI芯片,當時這款名為“昇騰”的芯片著實吸引了不少行業目光。而如今,這款面向AI時代的數據中心交換機CloudEngine 16800,再一次創造了業界的新紀錄;更重要的是對於客戶來說,也剛好解決了業務的痛點。

“傳統以太網千分之一的丟包率,將導致數據中心的AI算力只能發揮50%;同時,隨著數據量的激增,現有100GE為主的數據中心網絡已無法支撐數據洪水的挑戰;另外,隨著數據中心服務器規模的增加,以及計算網絡、存儲網絡和數據網絡三網融合,傳統人工運維手段已難以為繼,亟需引入創新的技術提升智能化運維的能力。”在談到客戶痛點的時候,華為交換機與企業網關產品線總裁鍾開生如是說。

說到底,如今數據中心的網絡交換機已經難以應對大數據環境下AI的需求,無論是丟包率導致的AI性能降低,還是100GE網絡的帶寬,甚至包括在數據中心管理和運維方面的諸多人為因素,都在為AI時代“拖後腿”。技術不行、帶寬太低、運維壓力大……這三點,成為了數據中心交換機迭代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是因為丟包導致對AI的支持不夠,另一方面是沒有AI導致人工運維的難度大大提升,似乎看起來,這是一對悖論。如何能夠在保證AI支持的同時,儘可能提升AI的能力呢?對於這個問題,華為CloudEngine 16800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AI时代,网络先行

“CloudEngine 16800具備三大優勢“,鍾開生在採訪中表示,“業界首款內嵌AI芯片數據中心交換機,100%發揮AI算力; 業界最高密度單槽位48 x400GE,滿足AI時代5倍流量增長需求; 使能自動駕駛網絡,秒級故障識別、分鐘級故障自動定位”。正是得益於這三大特性,使得CloudEngine 16800成為了華為、也是業界第一款面向AI的數據中心交換機。

AI时代,网络先行

首先,對於AI的支撐技術上,CloudEngine16800具備了華為獨創的iLossLess智能無損交換算法,實現流量模型自適應自優化,從而在零丟包基礎上獲得更低時延和更高吞吐的網絡性能,克服傳統以太網丟包導致的算力損失,將AI數據算力從50%提升到100%,數據存儲IOPS(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性能提升30%。

AI时代,网络先行

而針對帶寬問題,華為CloudEngine 16800更是提出了48 x 400GE的解決方案,這也是目前業內領先的交換機規格。為此,華為全面升級了硬件交換平臺,在正交架構基礎上,突破超高速信號傳輸、超強散熱、高效供電等多項技術難題,使得單槽位可提供業界最高密度48端口400GE線卡,單機提供業界最大的768端口400GE交換容量,交換能力高達業界平均的5倍,滿足AI時代流量倍增需求。

最後,在人工運維與AI運維的選擇上,華為自然是站在了AI運維一邊。在最新推出的CloudEngine 16800交換機中,內置了強大的AI芯片,可大幅度提升“網絡邊緣”即設備級的智能化水平,交換機具備本地推理和實時快速決策的能力,結合集中的FabricInsight網絡分析器,可實現秒級故障識別和分鐘級故障自動定位,使能自動駕駛網絡加速到來;同時,基於分佈式的AI運維架構,可大幅提升運維繫統的靈活性和可部署性。

上述三點理由,成為了華為CloudEngine 16800交換機區別於傳統交換機存在的最大特性,也是華為為什麼將其稱之為AI交換機的原因。當然,在這些行業性的突破背後,是華為多年來在技術領域的深耕,是華為對於客戶需求和痛點的深入分析,也是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理念的最佳體現。

AI时代,网络先行

“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897億元,佔全年銷售收入的14.9%。我們持續堅持每年將收入的10%以上用於研發投入。持續的研發投入也得到市場的認可,在企業業務領域,全球財富500強中已經有211家企業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合作伙伴,在運營商業務領域,全球Top50的運營商中有45家都與華為建立合作關係。而在數據中心領域,”在提到這些數字的時候,鍾開生可謂是如數家珍,臉上也洋溢著對於華為品牌的深度認同和技術的極度自信。

其實,以網絡起家的華為在交換機領域的成就遠不止如此。從2013年到2018年,全球數據中心交換機廠商中,華為以82%的複合增長率連續六年增速全球第一,5年間全球市場份額排名從第9躍升至第3。而在過去3年中,華為在國內數據中心交換機市場收入一直居於首位,市場份額達到了39%,目前已有6000+企業客戶。

鍾開生更是從交換機產業十餘年的技術變化來看待AI的發展問題。“企業數據中心網絡走過虛擬化時代,雲時代,正在邁入AI時代。在虛擬化時代,通過虛擬化技術來實現資源池化共享,提升資源利用率,比如服務器利用率由20%提升到60%。這個階段的交換機需要支持網絡虛擬化技術,比如TRILL等。雲時代,通過SDN實現雲化服務,優化了發放效率,可以實現業務分鐘級部署,業務智能運維。這個階段的交換機需要支持VxLAN 、Telemetry等技術”,鍾開生分析道。

當然在能源日益被大眾所關注的今天,未來AI時代不僅僅需要智能的設備,也更需要節能的設備。鍾開生在分析中特別提到了能耗的問題——我們今天發佈的的CloudEngine 16800,突破了高效供電、超強散熱等多項技術難題,實現平均每bit數據的功耗降低50%,達到0.13W/G,1臺CloudEngine 16800每年可以節省32萬度電,減少碳排放259餘噸,幫助客戶大幅降低成本。

正如華為網絡產品線總裁胡克文在主題演講中所提到的那樣:“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正加速到來,數據中心正成為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核心。華為率先將AI技術引入數據中心交換機,引領數據中心網絡從雲時代邁入AI時代。”

從計算到網絡,華為AI一直走在行業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